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入住我院CCU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入住我院CCU的2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于发病12小时内行急诊手术治疗的患者200例,急诊手术仅处理梗死相关血管的靶病变,均植入药物洗脱支架,评价手术成功率、并发症、随访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再狭窄率等.结果:200例患者急诊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植入支架数量为1.41±0.711枚,未发生与介入治疗有关的严重并发症,住院期间发生心源性死亡2例,非心源性死亡1例,无院内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心梗,临床随防7.3±1.9(5-15)个月,136例患者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造影随访率72.3%,随访终点内死亡5例(死亡率2.66%),含心源性死亡3例,非心源性死亡2例,其中再发心肌梗死1例,6例患者进行了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3.19%).结论:药物洗脱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中安全可行,且院内、术后7个月随访观察显示疗效显著,并明显降低靶血管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3.
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门冬氨酸钾镁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将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当日,静滴门冬氨酸钾镁100ml.第2~5日静滴剂量每日50ml,第6日改为口服.比较两组治疗后QTcd、心律失常发生的种类、心肌耗氧指数、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心肌梗死后1月内死亡率.结果:治疗组QTcd、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肌耗氧指数、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心肌梗死后1月内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应用门冬氨酸钾镁是有效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药物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介入治疗工作的开展和深入,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的比率也逐年上升。但是,基层医院由于条件限制,非手术治疗仍然重要。为了了解AMI患者非介入治疗的情况,我们统计分析2003年11月至2004年10月收治的106例AMI患者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期间,早期使用再灌注治疗和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BB)、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间期延长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剑如 《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2,23(3):25-26
为了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Q-Tc值延长的临床意义,本文分析了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结果显示:心律失常组Q-Tc间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大面积梗死组的Q-Tc间期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大于小面积梗死组。提示急性心肌梗死的Q-Tc间期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小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130多家医院入组93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用小剂量(50mg)重组组织纤溶酶厚激活剂(rt-PA)治疗6693例,阻塞相关血管开通5318俐,开通率为79.46%;死亡293倒,病死率为4.38%;出血550俐,出血率勾8.22%,其中重度出血7例,颅内出血21例(0.31%),再次梗塞60例(0.90%)。超过40家医院对rt-PA(50mg)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进行了比较,共计入组3449倒急性心肌梗死患者,rt-PA治疗1689例,先静脉推注8mg,其余42mg在30或60和90min滴注;尿激酶治疗1760例,150万U位滴注30min。结果显示,阻塞相关冠脉血管开通率分别为79.40%(1341例)和5733%(1009例),相差非常显著(P〈0.001)。12家医院研究了rt-PA50-9100mg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共计入组1054例患者,其中50mg组487例,100mg组567例,阻塞相关血管开通率分别为78.85%和82.36%。另有22家医院入组1017倒病人,行rt-PA50mg30rain给药临味试验,冠脉开通率达80.53%;18家医院行rt-PA50mg 60min给药临床试验,入组942例病人,阻塞相关血管开通率为77.92%;50家医院用rt-PA50mg 90min给药方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组2768例患者,冠脉开通率为77.89%。6家医院对用rt-PA(50mg)与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相关血管开通率分别为81.4%和65.2%22家医院比较了小剂量rt-PA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症状发作不同时间的治疗效果,表明症状发作时间越短,用药的溶栓效果越好。刘光对入院前和入院后用小剂量rt-PA溶栓进行了比较研究,证明入院前溶栓比入院后效果好。对冠脉内输注rt-PA(50mg)和2次静脉推注小剂量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也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TnI、TNF-α、hs-CRP水平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的40例健康受试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发病后6h、12h、24h、48h及72h血清中cTnI、TNF-α、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hs-CRP在患者发病12h后达到高峰,而cTnI、TNF-α均在发病后24h达到高峰;hs-CRP在患者发病早期的检出率较高,发病后6h患者血清hs-CRP检出率与cTnI、TNF-α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TnI、TNF-α及hs-CRP水平对患者病情评估及治疗措施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结扎小型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及进行血流评价的方法。方法小型猪20头全麻下开胸暴露心脏,预阻断LAD(第二对角支)15min,后予结扎,术中心电图动态监测,术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心肌酶学监测以确定模型建立情况,冠状动脉造影以及^13N-NH3 PET心肌血流测定评价手术后血流改变。结果20头小型猪中有16头存活4周,成活率80%,开胸手术中1头因麻醉意外死亡,3头死于术后呼吸不畅。结扎后心电图呈动态变化,24h后血清心肌酶谱(CK,CK—MB,cTnI)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LAD血流中断,TIMI分级为0级,^13N—NH3 PET检查显示手术后缺损面积百分比(27.0±5.0)较手术前(4.0±3.2)有显著性差异,证实心梗模型建立成功。结论本实验中开胸手术成功率高,术后血流评价方法可用于手术前后冠脉血流和心肌血流的比较以及对心肌梗死后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红景天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作用及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EGF)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52只SD大鼠随机分成单纯手术组、术后给药组、提前给药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4周后处死动物.Ⅷ因子免疫组化染色后对各组大鼠梗死边缘区微血管进行计数;免疫组化技术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缺血心肌VEGF蛋白质水平表达变化;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缺血心肌VEGF mR-NA表达变化.结果:术后给药组和提前给药组血管计数均较单纯手术组增多(P<0.01),且提前给药组明显多于术后给药组(P<0.01);术后给药组和提前给药组缺血心肌VEGF及其mRNA表达较单纯手术组增加(P<0.01),提前给药组缺血心肌VEGF及其mRNA表达明显高于术后给药组(P<0.01).结论:红景天能够促进心梗后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局部心肌VEGF及其mRNA表达有关.预给红景天可能增强对心梗大鼠的上述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一男性患者因典型胸痛、心电图符合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在外院诊断AMI并给予溶栓治疗后24小时胸痛无缓解转至我院.入院后观察心电图和心肌酶无动态改变,经B超和CT检查证实为主动脉夹层转外科手术.术中见升主动脉瘤样扩张并夹层形成,但未累及冠状动脉,经升主动脉置换术康复.结合文献分析主动脉夹层误诊AMI见于:一是冠脉未受累而出现典型AMI心电图改变,酶学无异常,此类病例误诊甚至溶栓几乎不可避免;其次为冠脉未受累,心电图仅有不典型改变,其胸痛开始就达到高峰,酶学无显著异常,胸片提示胸腔、心包积液或纵膈影增宽等有助于和AMI鉴别;再次为近端主动脉夹层累及冠脉开口,患者同时出现主动脉夹层和AMI,此类患者病情凶险,如无及时外科干预常迅速死亡.注意以上特点有助提高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