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9篇 |
国内免费 | 62篇 |
完全免费 | 255篇 |
出版年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41篇 |
2012年 | 49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69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47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47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种菊科外来植物最近出现在我国华北地区的天津市和河北省的衡水与廊坊市。专家鉴定结果证明这是一种我国从未报道过的外来物种Flaveria bidentis。本文拟定了它的中文名称:黄顶菊,并对其原产地、扩散范围以及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介绍。通过分析其特性,我们认为黄顶菊是一种入侵性极高的一年生杂草,特别是对农牧业生态系统有极大的破坏性。为了防治、控制和根除这种新入侵的有害物种,本文借鉴国内外入侵物种防治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并呼吁各有关人员和部门积极行动起来,调查其入侵途径,分析其可能入侵的区域,评估其入侵性,拟定科学的防控方案。 相似文献
2.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了10种披碱草属植物,即:Elymus sibiricus L.,E.
caninus(L.)L¨E.lanceolatus(Scribner et Smith)Gould,E.nutans Griseb,E.dahuricus Turcz,,
E.tangutorum(Nevski)Hand.-Mazz., E.brachyaristatus ALöve,E.submuticus(Keng)Keng f.,E.
cylidricus(Franch)Honda和E.excelsus Turcz. 。对34个OPRON公司十聚体随机引物进行多态性筛
选,25个(75.53%)能产生多态性。16个引物产生的136个DNA片断,用于计算种间Nei氏遗传相似
性系数分析,在NTSYS程序中利用UPGMA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分析结果表明:(1)四倍体和六倍体
物种各自聚为一支,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2)E.sibiricus和E. caninus;亲缘关系较近,支持把
Roegneria caninus (L.)Nevski归入Elymus;(3)E.nutans和E.dahuricus亲缘关系密切;(4)形态相
似、地理分布一致的E.brachyaristatus和E.submuticus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它们与
E.nutans和E.dahuricus有一定的亲缘关系;(5)E.excelsus 与 E.cylindricus的亲缘关系较近,它们
又与E.tangutorum有亲缘关系;(6)RAPD结果与形态学和细胞学等分析结果基本一致,RAPD分析方法将为Elymus系统分类提供DNA水平上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4.
选用甘蓝型油菜6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1个细胞核雄性不育系为材料,与可育系比较,确定花药发育受阻的时期和方式。根据研究结果,将其雄性不育系分为三类:1.湘矮A,Po-aA,陕2A和7s-3A花药发育受阻于孢原细胞分化期,没有分化形成花粉囊。2.萝AⅠ和萝AⅡ花药发育受阻于四分体至单核花粉期。败育方式为小孢子难以从四分体中释放出来,或释放出来后细胞质液泡化,核不能分裂,花粉壁发育不良。此外,还见到绒毡层径向肥大、延迟消失和维管束分化不良等异常现象。3.宜3A为核不育系,花药发育受阻于花粉母细胞期。败育方式为花粉母细胞死亡,减数分裂异常,或不能进行减数分裂。绒毡层和维管束一般都能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5.
利用分子标记和形态学性状检测的陆地棉栽培品种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38
利用RAPD,ISSR和SSR3种分子标记方法和2年田间实验对国内外36个陆地棉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以3种分子标记在36个品种之间扩增的282条多态性位点所赋值的0,1数据,采用Nei和Li的方法,计算的品种成对相似系数从0.5745到0.9291,其品种平均数从0.6547到0.7524,又以2年品种表现的性状平均数经正态标准化后,采用欧氏距离计算了成对品种的遗传距离。分别以相似系数和传距离矩阵,采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其聚类结果把供试品种大致分为国外品种,新疆品种,早熟类型品种和我国的中熟棉品种等几个类群,类内进一步分组表明,分子标记确定的传关系基本上与品种系谱的种质系统一致,但并不能按系谱或种植生态区域简单地归属,尽管分子标记数据计算的相似系数矩阵和表现型计算的遗传距离矩阵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r=-0.335),但以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的类内分组的组间特征不明显,分子标记是检测类内品种间遗传差异的有效方法,研究结果为棉花育种亲本选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7.
8.
豚鼠主动脉前庭组织的自律性研究和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对82只豚鼠主动脉自发电活动进行观察和分析,表明,16例(19.5%)出现自律性电活动;61例(74.4%)在电刺激诱导下也可出现自律性电活动。进一步观察发现,在主动脉瓣右瓣与后瓣交界以下的局部区域,可记录到有明显4相自动增极化的慢反应自律细胞样的动作电位,并可被钙通道阻滞剂Mn^2+,硝苯吡啶阻断。这一部位之外的其它大部分区域均表现为快反应动作电位,经光镜和电镜观察(n=13 相似文献
9.
关于停止使用"同翅目Homoptera" 目名的建议 总被引:32,自引:19,他引:13
长期以来,在我国昆虫学界,“同翅目Homoptera”和半翅目Hemiptera一直被作为2个并列的昆虫目被广泛使用。传统的“同翅目”被分为3亚目10总科,即鞘喙亚目Coleorrhyncha(包括膜翅蝽总科Peloridioidea)、胸喙亚目Stemorrhyncha(包括木虱总科Psylloidea、粉虱总科Aleyrodoidea、蚧总科Coccoidea和蚜总科Aphidoidea)和头喙亚目Auchenorrhyncha[包括蜡蝉子亚目Fulgoromorpha(包括蜡蝉总科Fulgoroidea)和蝉子亚目Cicadomorpha(包括蝉总科Cicadoidea、沫蝉总科Cercopoidea、叶蝉总科Cicadelloidea和角蝉总科Membracoidea)]。近年来,形态学及分子学特征数据的支序分析研究表明,木虱总科、粉虱总科、蚧总科、蚜总科、蜡蝉总科、蝉总科、沫蝉总科、角蝉总科都是单系群;鞘喙亚目、胸喙亚目、蝉子亚目及蜡蝉子亚目也都是单系群,其相互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胸喙亚目 (蝉子亚目 (蜡蝉子亚目 (鞘喙亚目 异翅亚目(蝽类)))),它们共同组成了单系的半翅目Hemiptera。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在半翅目中,鞘喙亚目与异翅亚目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蜡蝉子亚目与鞘喙亚目 异翅亚目是姊妹群,蝉子亚目是蜡蝉子亚目 (鞘喙亚目 异翅亚目)的姐妹群,胸喙亚目是半翅目中最早和最原始的一个分枝。因此传统的“同翅目”并不是一个自然的单系类群,而是一个人为的并系类群。目前,在国际昆虫学界,“同翅目”作为一个人为的并系类群已得到公认和普遍接受,并已不再作为昆虫纲的一个有效目被使用。然而,“同翅目”作为昆虫纲的一个有效目在国内一直被广泛使用,为此,作者建议我国的昆虫学工作者今后应停止使用“同翅目”这一人为的并系目名而使用单系的半翅目目名,即将长期以来一直置于“同翅目”的木虱、粉虱、蚧虫、蚜虫、蝉、沫蝉、叶蝉、角蝉及蜡蝉类昆虫与蝽类昆虫一起作为半翅目的成员对待。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