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848篇 |
免费 | 4442篇 |
国内免费 | 2621篇 |
专业分类
2691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96篇 |
2024年 | 434篇 |
2023年 | 515篇 |
2022年 | 614篇 |
2021年 | 705篇 |
2020年 | 821篇 |
2019年 | 619篇 |
2018年 | 427篇 |
2017年 | 492篇 |
2016年 | 574篇 |
2015年 | 671篇 |
2014年 | 1215篇 |
2013年 | 866篇 |
2012年 | 1115篇 |
2011年 | 1308篇 |
2010年 | 1064篇 |
2009年 | 1269篇 |
2008年 | 1455篇 |
2007年 | 1082篇 |
2006年 | 998篇 |
2005年 | 1023篇 |
2004年 | 965篇 |
2003年 | 838篇 |
2002年 | 861篇 |
2001年 | 839篇 |
2000年 | 697篇 |
1999年 | 632篇 |
1998年 | 524篇 |
1997年 | 463篇 |
1996年 | 511篇 |
1995年 | 444篇 |
1994年 | 463篇 |
1993年 | 408篇 |
1992年 | 384篇 |
1991年 | 316篇 |
1990年 | 297篇 |
1989年 | 250篇 |
1988年 | 124篇 |
1987年 | 87篇 |
1986年 | 68篇 |
1985年 | 128篇 |
1984年 | 50篇 |
1983年 | 34篇 |
1982年 | 19篇 |
1981年 | 23篇 |
1980年 | 5篇 |
1966年 | 3篇 |
1959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0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本文就植物血细胞凝集素(PHA)作用的不同时间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γ-谷氨酰基转肽酶(γ-GT)活性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随给予PHA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对照组<24h组<48h组<72h组;淋巴细胞γ-GT活性于24h明显强于对照组(P<0.001),随着PHA作用时间的延长其γ-GT活性逐渐下降,即48h组与对照组已无显著差异,而72h组却低于对照组(P<0.001)。可见PHA在小鼠体内对γ-GT活性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细胞免疫化学方法,在冰冻切片上,检测了胎儿不同组织和器官内带γδ和αβ受体的T细胞(TCR)的分布,结果发现TCR细胞的分布与,般T细胞不同,有相对固定的分布区,如胸腺内TCR细胞主要分布在皮筋质交界处和髓质部;脾脏内的γδT主要位于边缘区,而αβT主要位于动脉周围淋巴鞘,在红髓和血窦两种细胞共存;淋巴结内只有少数TCR细胞位于滤泡间或副皮质,滤泡内则未见。消化管内的TCR细胞主要分布在小肠的固有膜,而胃、大肠和阑尾的固有膜内很少见;肝内TCR细胞主要集中在血管和血窦周围;皮肤切片内的少数TCR细胞见于真皮内,表皮基底层细胞内未见。这些细胞在胎儿期的免疫皮应及其生理功能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5.
细胞粘附分子是指由细胞合成、存在于细胞膜或胞外、可促进细胞粘附的一大类分子的总称。研究表明,细胞粘附分子在胚胎发育、伤口愈合、学习与记忆的神经机制以及病毒感染、肿瘤转移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细胞粘附分子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机体的重要生理过程和病理机制,并为肿瘤、AIDS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细胞粘附分子(celladhesionmolecules,CAM)是多细胞生物的重要功能分子,在形成组织器官的正常结构与功能、细胞的游走与运动、机体的发育与成长、伤口的愈合、神经的再生、病毒感染、肿瘤转移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应用纤维连接素(Fn)、S—100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细胞角蛋白(CK)和神经特异性烯醇蛋白(NSE)5种抗体对63例正常人垂体前叶内滤泡星状细胞(FSC)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人FSC内26.9%S_(100)阳性,9.3%GFAP阳性,63.8%两者都为阳性。CK、NSE和Fn均为阳性。从而提示了FSC来自神经外胚层的原始细胞而非Rathke's囊上皮的残留。 相似文献
7.
8.
9.
血树突状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辅助细胞,可以从外周血分离获得。本研究对自人外周血分离的树突状细胞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血树突状细胞呈S—100蛋白阳性反应,lysozyme阴性反应。细胞形态不规则,有长短、粗细不等的突起,核不规则且多扭曲。体外培养时,血树突状细胞可互相接触,或数个聚集成群或与淋巴细胞形成花环。实验中发现S—100蛋白阳性的血树突状细胞有两种不同的形态类型。文中除对血树突状细胞的生理功能进行了讨论外,还提出了这两类细胞很可能是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前体细胞和成熟的树突状细胞。 相似文献
10.
张天宝 《发育与生殖生物学报》1996,5(2):69-76
阐明化学物致畸等发育毒性的作用机理,对建立人类畸或发育毒物的鉴定手段和防治工作都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发育基因或发育调控基因的发现和功能的阐明,发育异常的机理研究也取得一些突破。本文简要概述了几个主要进展。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哺乳动物发育的着床前胚胎阶段是诱发实验性先天畸形的不敏感期。因此,现行化学物致畸性测试均规定在胚胎着庆后的器官形成期给予受试物。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着床前期给予某些化学物可导致胎儿畸形、生长发育迟缓和出生后行为功能异常等发育毒性,这对传统的概念是一个大的冲击,即胚胎早期可能也是致畸等毒性的敏感期。如果确实如此,将意味着现行化学物致畸性测试方案需修改,而且以往常的机理现有两种假设,一种是甲基亚硝酸脲的研究认为,胚泡阶段发生了微小的非致死性突变;另一种是基于环氧乙烷等化学物对受精卵的损伤,原发性损害是非遗传性的,是由于干扰早期胚胎基因表达的原定程序。据估计,人类胚胎至少有60%在出生前死亡,其中大多发生在妊娠早期,只有约15%在着床后死亡,但长期以来对出生前死亡的原因所知甚少,仅知道流产儿中染色体畸变率高。近年来通过基因的插入突变和基因打靶使某一基因失效等方法,发现某些基因损伤可导致不同阶段胚胎发育异常和死亡。通过分析揭示:只有少数发育障碍可导致胚胎和胎儿死亡。着床前小鼠胚胎主要由于影响了胚胎完成着床前发育和形成能生成囊泡的能力而致死。器官形成早期胚胎由于中胚层不发育或不能发育成一个正常功能的心脏,或由于不能建立和维持胚胎血循环而致死。而早期或中期胎儿主要由于心脏发育缺陷不能形成心血管特环而致死;由于卵黄囊造血功能和卵黄囊过渡到肝脏作为造血器官的障碍也可使胎儿致死。很多胚胎器官或系统的发育异常不危及胚胎或胎儿的存活,这些结果对探讨人体出生前死亡的原因和发育异常的机理均有重要参考价值。以往研究发育异常时仅观察革一发育基因的改变,实际上先天缺陷是众多基因改变的结果。近期有人观察了致畸物苯妥因作用后一组与神经系统和颅面发育有关基因的变化,首次观察到转录模式中有多种基因的变化。认为基因表达的协调变化,无论是轻微或是显著地干扰正常形态发生程序,都与选择性先天缺陷的发生有关。这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