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鸨(Otis tarda)属大型草原鸟类,过去曾广泛分布于黑龙江省西部及内蒙古的东部,目前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图牧吉自然保护区是大鸨的主要栖息地,繁殖数量约200多只。1998年开始记录到越冬大鸨个体,2003年冬季,本区越冬数量达到165只(其中保护区内记录到85只)。本文对图牧吉自然保护区大鸨的越冬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并对大鸨越冬行为及食性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和分析,对大鸨越冬地管理及越冬鸟类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野生大鸨的粪便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检测野生大鸨的粪便成份和鸡粪、麦苗中成份对比,分析大鸨的消化能力.方法灰分、磷和粗蛋白分别用国标GB/T6438-1992、GB/T6437-1992和GB/T6432-1994法,钙用原子吸收,氨基酸用PI-CO-TAG氨基酸分析法.结果 大鸨粪便中粗蛋白为85.42%、粗厌分为25.56%、钙为3.30 mg/kg、磷为0.47%.大鸨粪中的脯氨酸和甘氨酸的含量比鸡粪中高;麦苗中多数氨基酸含量比大鸨粪中高,酪氨酸最高(达4.3倍).结论 3月份大鸨食物(麦苗)中钙磷不足,需要补充;氨基酸供应不平衡. 相似文献
3.
为评估陕西黄河湿地大鸨越冬期营养状况,于2012年1~2月收集大鸨新鲜粪便并对粪便中的蛋白质、灰分和氨基酸含量等做了测定.结果显示,粪便中粗蛋白、粗灰分含量分别为40.25%、19.81%.谷氨酸含量最高,为0.55%,组氨酸含量最低,为0.10%.粪便中豆苗、豆瓣、麦苗、麦粒、玉米、杂物的干物质比重分别为0.47%、4.05%、84.80%、6.75%、2.86%、1.07%.结果表明,麦苗是粪便干物质的主要成分,但相对大鸨越冬食性而言,麦苗粗蛋白含量偏低.粪便中谷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和丙氨酸含量较大,这对优化大鸨对食物的选择方面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塔城盆地大鸨迁徙前期种群分布与集群大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沐阳;徐峰;陈强;库尔班江·哈那哈提;杨维康 《四川动物》2015,34(6):921-924
: 2014年10月采用样线法调查了塔城地区大鸨指名亚种Otis tarda tarda迁徙前期种群分布与集群特征。调查面积约2000 km2。调查期间共记录大鸨54群374只,主要分布于阿不都拉乡、恰夏乡和168团3个区域。受食物可利用度影响,迁徙前期塔城大鸨主要在冬小麦和春小麦留茬地中采食。不同分布区域和栖息地类型没有影响大鸨的平均集群大小。农田生态系统食物资源分布均匀,导致迁徙前期大鸨多集小群,偶集大群,以避免集大群而带来的资源竞争。 相似文献
5.
不同大豆品种抗旱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选用10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大豆品种,在盆栽和大田条件下进行抗旱性研究.在正常供水与水分胁迫条件下,分别测定并分析了开花结荚期与品种抗旱性有关的多项生理生态指标.把大豆各性状的抗旱系数作为衡量各单项抗旱能力大小的指标,用主成分分析将各单项抗旱系数综合成几个新的、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再利用隶属函数求出综合指标的隶属值,可以较准确地评价各大豆品种(系)的抗旱性.通过该方法评选出两个高抗旱大豆品种晋大74号和晋大53号,评定结果符合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6.
7.
8.
9.
基于大鸨越冬期生境选择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专家意见和近年来白洋淀流域大鸨的分布点记录,选择3项一级指标和13项二级指标,用以表征影响大鸨越冬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并通过构建适宜性评价模型,对白洋淀流域大鸨越冬生境的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5年,白洋淀流域内大鸨越冬适宜栖息地面积11907.25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4.1%;其中,最适宜生境面积4596.25 km2,仅占流域总面积的13.2%.研究区最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主要位于流域东部的白洋淀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I区)和流域西南部的行唐、曲阳2县(II区).I区和II区中最适宜生境面积之和达2803.55 km2,占流域内最适宜生境面积的61.0%.为保护流域内大鸨的越冬生境,须重点针对上述2个区域的特点,分别采取适当措施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0.
大鸨(Otis tarda)是我国I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对大鸨重要栖息地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将为大鸨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17年至2020年,对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的大鸨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全面调查,共选择33个监测地点,对大鸨的数量、性别和分布地点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鸨种群数量从2017年193只增加至2020年253只;大鸨1月的越冬种群数量从2017年67只减少至2019年55只,2020年重新恢复至67只。各月大鸨种群数量呈现较大的变化,数量高峰期分别是5月和10月。12月至次年2月,越冬种群数量50 ~ 70只。雌性大鸨从3月开始监测到,数量高峰值出现在4月和5月,达到50 ~ 70只,不同的年份略有差别;6月之后数量开始下降,至9月开始略有回升,在10月以后,野外基本观察不到雌性个体。在野外易于观察的4月,2017至2020年4年中雌雄比的平均值是1︰2。2017年和2018年,大鸨在马鞍山区域分布较多,数量也较为稳定。然而进入2019年,分布地点减少,这可能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干扰有关;2020年保护区功能区进行了调整,将2014年调整出保护区范围的马鞍山区域重新划入保护区中,湿地和草地面积均有所增加,大鸨分布地点数量逐渐恢复。针对目前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退耕还草、加强保护空缺管理及禁牧等保护措施对大鸨及其栖息地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