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中国夜蛾科昆虫区系初步研究(鳞翅目:双孔亚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我国分布记载较详细的1410种夜蛾科昆虫区系分析结果表明:1)在世界昆虫区系中,可分为17个分布型,以东洋界种类最多,占35.6%;古北界种类居第二,占33.0%;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种类居第三,占23.0%。2)中国夜蛾科昆虫主要由古北界种类、东洋界种类、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种类组成,占总数的91.7%;与澳洲界共有67种,占4.8%;与非洲界共有51种,占3.6%;与新北界共有23种,占1.6%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收集整理中国夜蛾全部种类名录和分布资料的数据库基础上,对其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夜蛾共有20个亚科845个有效属3 751个有效种,占世界种类的13.66%,其中1 734种模式产地在中国。这些种类主要归属4种区系成分,其中东亚成分占优势,占总数的51.35%,东洋成分占25.51%,古北成分占18.45%,广布成分仅2.26%。夜蛾在全国七个动物地理区中的分布,是不同类群不同分布特点的复合体,84种广布种分布广泛而均匀,七区之间的多元相似性系数达显著水平。 957种东洋种类和692种古北种类随纬度呈阶梯状分布,各区间无显著相似性。 1 926种东亚种类中,南中国型1 363种,分别较为孤立地分布在华南、华中、西南三区,各区之间联系微弱; 北中国型290种,零星分散地分布在东北、蒙新、华北、青藏四区; 中中国型273种遍布全国,但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的华北、华中、西南、青藏四区,以跨界分布为特点,四区之间具有显著的多元相似性。特有种的简约性分析结果表明,特有分布区的分布和划分基本和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相一致,但台湾和华中区关系密切。关键区系分析显示,台湾、云南、新疆、西藏等11个省区包含了中国夜蛾物种的90%,是物种保护的优先区域。 相似文献
3.
夜蛾科卵的数值分类研究(鳞翅目:夜蛾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34种卵作为分类单元,对41个性状了数值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卵的形态特征可以作为夜蛾科分属的重要依据,并支持把黄地老虎归入Agrotis属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夜蛾科昆虫同工酶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夜蛾科 (Noctuidae)隶属于昆虫纲鳞翅目异脉亚目 ,是鳞翅目中最大的一科 ,包括 2万多种 ,其中有些是重要的经济昆虫 ,有些是粮食作物、果树及经济作物的害虫。由于夜蛾科种类多 ,形态特征区分又不很明显 ,给分类特别是种和种下分类带来麻烦 ,而幼虫和蛹的识别就更为困难 ,仅靠外部形态特征和生态差异 ,是很难解决的 ,更不用说更深层次的研究。利用同工酶电泳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同工酶的研究是从基因产物认识基因的存在及表达 ,由生化表现型来推断其基因型 ,将宏观的遗传现象结合到微观的分子水平 ,为分类学提供了更为精确的依据 … 相似文献
5.
6.
三种鳞翅目夜蛾科昆虫α-微管蛋白基因的克隆与mRNA表达水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昆虫微管蛋白的分子特征筛选对昆虫微管有效的抑制剂来控制昆虫的生长发育或不同器官的有效功能的表达来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在未来的害虫综合治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预蛹期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和八字地老虎Agrotis c-nigrum为材料提取总RNA,利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分别扩增得到以上3种夜蛾科昆虫的α-微管蛋白基因的cDNA序列,3种昆虫的该基因序列均包括1个1353个碱基的开放阅读框。这3个cDNA序列均编码1个含450个氨基酸的蛋白,分子量约为50kDa。氨基酸的142~148位存在1个微管蛋白信号片段GGGTGSG,在氨基酸序列的C-端都有1个酪氨酸残基,N-端存在1个对转录后调控非常重要的保守区MRECI序列,以上特点与其他昆虫α-微管蛋白氨基酸序列保守区序列相同。序列比对表明,克隆得到的α-微管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是高度保守的,同源性为94.4%~97.0%,而氨基酸的序列同源性达到100%。利用RT-PCR技术在3种昆虫4龄、5龄、6龄幼虫、蛹期4个不同发育阶段和6龄期的肠道、体壁、脂肪体3种不同组织中都检测到了α-微管蛋白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蛾类通过产生和识别物种特异性性信息素来引发后续交配行为,因此它在两性交配行为中至关重要.它们具有不同碳链长度、末端官能团、不同双键位置和构型等化学结构特征,本文详细讨论了不同蛾类性信息素的合成途径以及催化每一步反应的相关酶系,列举了15种夜蛾科不同亚科常见物种的性信息素组分及其比例,总结了产生特定比例性信息素的可能原因,查阅了夜蛾科不同物种已经鉴别的性信息素,并按照不同亚科、不同官能团和碳链长度对其进行分类,归纳了同一物种及其亲缘物种性信息素组分和比例的变异,总结了产生变异的分子机理,讨论了性信息素变异和物种进化的关系.最后以生物合成激活神经肽(PBAN)为主, 介绍了其调控途径和机制.本文旨在以不同的蛾类性信息素合成途径为线索,从共有合成途径出发深入了解其规律和共性,从特异合成途径出发探究物种间的进化和变异,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8.
9.
苹果园鳞翅目夜蛾科DNA条形码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检验DNA条形码在鳞翅目夜蛾科蛾类鉴定中的可行性,本文对采自北京昌平苹果园内的夜蛾科14种71头蛾类标本分别提取了DNA,并扩增了线粒体cox1及核基因28S,利用系统发育树、遗传距离、阈值等方法进行了鉴定和比较分析.同时,检验了目前BOLD系统的鉴定成功率.实验表明,基于cox1基因和BOLD系统的鉴定成功率达到了100%,而基于28S则很低,为64.8%.用不同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鉴定结果均相同.93%的种内遗传距离小于1%,94%的种间遗传距离为大于3%,种内种间的遗传距离形成明显的3%阈值现象.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