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61篇 |
免费 | 857篇 |
国内免费 | 476篇 |
专业分类
289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1篇 |
2024年 | 73篇 |
2023年 | 91篇 |
2022年 | 104篇 |
2021年 | 110篇 |
2020年 | 79篇 |
2019年 | 65篇 |
2018年 | 72篇 |
2017年 | 73篇 |
2016年 | 72篇 |
2015年 | 70篇 |
2014年 | 122篇 |
2013年 | 95篇 |
2012年 | 96篇 |
2011年 | 112篇 |
2010年 | 92篇 |
2009年 | 123篇 |
2008年 | 132篇 |
2007年 | 108篇 |
2006年 | 91篇 |
2005年 | 93篇 |
2004年 | 100篇 |
2003年 | 81篇 |
2002年 | 88篇 |
2001年 | 79篇 |
2000年 | 73篇 |
1999年 | 73篇 |
1998年 | 48篇 |
1997年 | 57篇 |
1996年 | 45篇 |
1995年 | 52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46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4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侏罗纪双壳类动物群的分布与古气候和古地理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群的地理分布受各种生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同地史晚期以及不同的生物类型,控制生物群分布的主导因素也不同的。就侏罗纪古大西洋双壳类动物群而言古地理和古气候条件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2.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模型与应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前言岛屿有许多显著特征,如地理隔离,生物类群简单。这些特点为重复性研究和统计学分析奠定了基础,从而有利于许多深入而细致的生物学研究。因此,岛屿为发展和检验自然选择、物种形成及演化,以及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诸领域的理论和假设,提供了重要的自然实验室。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MacArthurwilson学说)即为岛屿生物学研究中所产生的著名理论之一。该理论发展之 相似文献
3.
在实地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福建省入侵植物空间分布情况,以及地理与社会环境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入侵植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共记录入侵植物82种,其中,优势科为菊科,小蓬草、藿香蓟和空心莲子草出现频次最高.沿海区域的入侵植物物种数量多于内陆区域,福州和厦门为福建省外来入侵植物的两大热点地区.入侵植物在不同海拔均有分布,但入侵植物的种类随着海拔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地理探测器分析显示,自然环境因子中降水和社会经济因子中路网密度、人口密度是入侵植物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各因子的空间交互作用会正向影响入侵植物的空间分布,这反映出入侵植物空间分布影响要素的复杂性.综上,将地理探测器应用到入侵植物研究领域是可行的,筛选出的环境指示因子可用于监测福建省入侵植物的适生区,从而为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为中国特有的重要经济树种.传统上取其皮入药,但有研究表明杜仲叶片中的化学成分与皮相同且药理作用相似[1].杜仲的皮叶中主要药用成分为环烯醚萜类和木脂素类等次生代谢产物[1].丁香脂素二糖甙(SGD)为木脂素类化合物,对磷酸二酯酶(CAMP)有很强的抑制活性[2];京尼平甙酸(GA)为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也是杜仲皮叶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导泻[3]、抗高血压[4]以及预防性功能低下、增强记忆功能、抗癌、抗氧化、促进胆汁分泌等功能[1].有研究表明, 不同地理种源、不同季节的杜仲叶片中的活性成分的含量差异明显[5].因此,研究不同地理种源春、秋季杜仲叶片中丁香素二糖甙和京尼平甙酸的含量的差异,可以为杜仲的选择育种和叶片适时采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使用ARC/INFO和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对以1995年3月的卫星影像图、相关图件及数据为基础的图形数据库进行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对勐养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使季节雨林生境的异质性最高(多样性指数H为2.1759,优势度指数D为1.2831),季风常绿阔叶林异质性最小(H为1.2531,D为2.3318).该保护区总的人为干扰强度指数(HD)为0.1287,其中季节雨林生境受干扰最强烈,HD达0.8809.季风常绿阔叶林是保护区的优势植被(占总面积的78%),土地利用使其约12.36%(或10895hm2)的面积被损坏.热带雨林(季节雨林、山地雨林和季雨林,占总面积的12%)是重点保护对象,土地利用使其损失了约19%(2557hm2),是受到严重干扰的生境组分.耕地的斑块数量最多(占斑块总数的25.86%)而面积却很小(占总面积的2.2%),呈小块状散布在保护区里.人们因经营耕地而活动在保护区里,构成了大面积的干扰,使灌丛草地基本随着耕地散布在保护区里.要保护好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必须以改善土地利用方式来控制耕地的扩散. 相似文献
6.
采用形态特征比较,对7省13个居群的竹叶臭蛙Odorrana versabilis的标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形态特征差异明显,可以分为3个形态型;同时经数值性状标准判别分析和DNA指纹分析印证其结果与形态学研究结果相吻合,据此将3个形态型标本确定为3个种,其中包括2新种。本文重新界定了3个种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7.
8.
温州沿海岛屿众多,水文环境复杂,疣荔枝螺(Reishia clavigera)是岩相潮间带常见种,对其群体间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有助于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种质资源。本实验对温州沿海14个典型岛屿的158个疣荔枝螺个体,进行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序列测定,得到158 条长度为672 bp的序列,A、T、C、G 四种碱基含量分别为23.0%、38.4%、17.4%和21.2%。共检测到保守位点562个,变异位点108 个,其中包括简约信息位点57 个,单突变位点51 个。所有个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08 0 ± 0.029 7,单倍型多样性为指数Hd为0.978 ± 0.006,平均核苷酸差异度为5.328。群体间遗传距离在0.005 7 ~ 0.011 1之间,群体内遗传距离在0.005 7 ~ 0.010 8之间,不同疣荔枝螺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处于同一水平。霓屿岛和大竹峙岛群体内遗传距离最小,洞头岛群体内遗传距离最大。共检测到102 个单倍型,大部分单倍型聚合为一支,没有形成明显的区系结构,各个岛屿的疣荔枝螺存在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9.
地表植被作为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因子,对维持区域生态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基于退耕还林(草)生态工程实施过程中2000-2019年陕北地区的MODIS NDVI数据,结合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和植被等环境因子,探究NDVI时空变异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植被NDVI影响因子及其影响程度进行探测,最终确定主要环境因子对NDVI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9年陕北地区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分别增加了25.64%和11.74%,植被覆盖状况整体良好;NDVI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其中,东南丘陵沟壑区植被覆盖度较高,西北风沙区以及城镇建设用地区域植被覆盖度较低;(2)陕北地区植被NDVI主要受年降水量和干燥度指数的影响,其解释力均大于45%;植被类型、≥10℃积温、地貌类型和坡度的解释力在15%-35%之间;土壤类型、年均温、高程和坡向的解释力均小于10%;(3)各环境因子对陕北地区NDVI变化的影响存在相互增强和非线性增强的协同交互关系。结果揭示的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区面积的显著增加、影响NDVI的主要驱动因子年降水量和干燥度指数的适宜阈值以及它们之间交互增强的驱动机制,能够为陕北地...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小杆松(PinuscontortaDougl.exLoud.)高生长与生态立地质量(ecologicalsitequality)间的关系.用生物地理气候生态系统分类(biogeoclimaticecosystemclassification)方法和数量方法分析了植被、环境和林分数据,这些数据是从在B.C.省中部具有山地北方气候以及广泛的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的72块样地中获得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