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杭白菊的化学成分研究:正戊基果糖甙的结构测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杭白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Ramat.)Tzvel.)的极性部分中分离出12个化合物。经波谱技术和化学方法证明其中之一为新成分,命名为正戊基-β-D-呋喃果糖甙。两个已知化合物咖啡酸丁酯和乙酯为5-lipoxygenase强拮抗剂。 相似文献
2.
咖啡酸和氯化钴对茉莉酸甲酯诱导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烟草愈伤组织在含咖啡酸(5mmol/L)和/或CoCl2(10mmol/L,乙烯合成抑制剂)的MS培养基上暗培养,同时用莱莉酸甲酯(1mg/d,简称MJ)处理愈伤组织。处理后测定乙烯、水杨酸和病程相关蛋白(PR)含量及一些抗病相关酶活性。MJ明显促进乙烯产生、增加水杨酸和PR蛋白含量,提高苯丙氨酸解氨酶(PAL)、β1,3—葡聚糖苷酶和几丁酶的活性。咖啡酸降低MJ对乙烯和水杨酸诱导,CoCl2明显降低MJ对乙烯的诱导,但没有明显影响MJ对水杨酸的诱导,两者都促进MJ诱导PAL活性而抑制MJ诱导β1,3—葡聚糖苷酶活性。咖啡酸明显影响MJ诱导内切几丁酶,几乎完全抑制对外切几丁酶的诱导;CoCl2对MJ诱导内切几丁酶没有影响,促进对外切几丁酶的诱导。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抗病相关酶活性诱导有不同的信号传递途径,在所测几种酶的诱导中,水杨酸起主要作用,乙烯作用较小,MJ的诱导作用主要是由水杨酸所转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短葶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不同产地的44个种群植株的总黄酮、灯盏乙素和总咖啡酸酯含量与产地土壤全氮(N)和速效N含量的相关分析, 探讨了产地间土壤N含量变化在药用植物短葶飞蓬植株次生代谢有效成分含量变化中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 土壤全N含量与种群植株中总黄酮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r=–0.391, p<0.01), 而与总咖啡酸酯和灯盏乙素关系不显著; 土壤速效N含量与种群植株中总黄酮(r=–0.528, p<0.01)、灯盏乙素(r=–0.490, p<0.01)和总咖啡酸酯含量(r=–0.471, p<0.01)都表现出更高的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全部44个种群中, 有效N供应量变化只能解释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17%~30%的变化。非石灰土壤与石灰土壤的种群分开进行线性回归, 可解释总黄酮含量产地间约80%的变化, 以及灯盏乙素和总咖啡酸酯含量约60%的变化。植株总黄酮、灯盏乙素和总咖啡酸酯含量都与植株含N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 土壤丰富的有效N供应不利于黄酮和咖啡酸酯的合成积累, 与“碳素/营养平衡假说”的预测一致; 土壤有效N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会受到植物体内外因素的影响。不同产地的短葶飞蓬的黄酮等酚类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差异, 可能是产地间不同的土壤N供应量和其他生态因子及遗传变异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蒲公英提取物中咖啡酸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蒲公英提取物中咖啡酸的含量。色谱柱为Diamonsil^TM(钻石)C18(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磷酸盐缓冲液(1.56g磷酸二氢钠/1000mL水,磷酸调节pH值3.8—4.0)(体积比为23:77);检测波长为323nm,柱温为40℃。研究结果表明:线性范围为2.44—14.64mg/L,回归方程为y=41742x+2287.9相关系数为R^2=0.9996,加标平均回收率为97.5%。本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准确度高、操作简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咖啡酸和阿魏酸的抗腹泻作用及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g400和800mg/kg 阿魏酸和 ig800mg/kg 咖啡酸都能抑制蓖麻油引起小鼠腹泻,但两药都不影响番泻叶引起小鼠腹泻.800mg/kg 的阿魏酸抑制小鼠胃肠推进运动,咖啡酸不但不抑制小鼠胃肠推进运动,而且兴奋兔离体空肠活动.然而咖啡酸能抑制乙酸提高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引起的扭体反应,并对抗鲜蛋清引起大鼠足跖肿胀,在讨论中提出抗炎可能是咖啡酸和阿魏酸的抗腹泻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人工倍增CO2浓度(800±100) μmol·mol-1与正常CO2浓度(400±25) μmol·mol-1条件下短葶飞蓬植株生物量、体内灯盏乙素和总咖啡酸酯含量及产量的比较,探讨了CO2浓度升高对药用植物短葶飞蓬生物量、有效成分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倍增条件下,短葶飞蓬植株生物量增加了22%;总咖啡酸酯及灯盏乙素含量分别增加23%和26%,产量分别增加37.6%和45.3%.不同器官的生物量及有效成分含量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不同.在CO2浓度倍增条件下,短葶飞蓬植株含氮量减少47.2%,与次生代谢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呈反比,符合“碳素/营养平衡假说”;植株生物量与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呈正相关,植株生长与次生代谢产物积累之间没有表现出权衡关系.说明合理施用CO2是可实现短葶飞蓬的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7.
无梗五加根中苯丙素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无梗五加(Acanthoparax sessiliflorus( Rupr.et Maxim.)Seem.)根7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层中提取分离得到8个苯丙素类化合物.经理化和波谱分析鉴定为(+)-表芝麻脂素(1)、(-)-芝麻脂素(2)、赛菊芋黄素(3)、洒维宁(4)、咖啡酸甲酯(5)、对羟基桂皮酸(6)、(-)-丁香脂素(7)、(+)-松脂索(8).化合物8是首次从五加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5是首次从五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6和7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小鼠腹腔注射法CdCl2[1 mg/(kg·d)]和不同剂量的CAPE,处理7d构建镉染毒小鼠模型,利用光镜技术直观的反映镉致心脏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并测定NO含量及金属螯合实验探讨CAPE对镉致损伤的保护机制.结果显示,镉的毒性作用能够引起损伤组心脏空泡增多,炎症细胞侵润及心肌细胞肿胀,而CAPE能够减少空泡的形成及心肌细胞肿胀等;另外,CAPE能够剂量依赖的螯合Fe2+,主要与其结构中邻苯二酚结构有关.结果表明,镉能够通过抑制NO的释放,改变心肌细胞的正常形态,损伤其正常的机能,而CAPE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螯合金属离子,起到类似金属硫蛋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增强黑莓汁中花色苷的稳定,添加适量咖啡酸和阿魏酸到黑莓清汁中,采用可见吸收光谱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研究其对黑莓花色苷的辅色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黑莓汁中添加咖啡酸和阿魏酸显著增加了花色苷的最大吸收值(Aλmax),最大吸收波长(λmax)红移,说明咖啡酸和阿魏酸对黑莓汁中花色苷产生了辅色作用,辅色效应随时间的延长和咖啡酸、阿魏酸浓度的增加显著增强。HPLC-DAD-MS分析发现,咖啡酸辅色产生了两种新的花色苷衍生物(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4-乙烯基儿茶酚和矢车菊-3-O-草酸酐酰葡萄糖苷-4-乙烯基儿茶酚),阿魏酸辅色产生了三种新的花色苷衍生物(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4-乙烯基愈创木酚、矢车菊-3-O-草酸酐酰葡萄糖苷-4-乙烯基愈创木酚和矢车菊-3-O-阿拉伯糖苷-4-乙烯基愈创木酚),这些衍生物均为羟苯基-吡喃花色苷。 相似文献
10.
依据丹参转录组数据库得到的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方法从丹参分离得到一个新的COMT基因,命名为SmCOMT1(GenBank注册号为JF693491)。该基因cDNA全长1 158 bp,包含一个长为1 09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64个氨基酸。SmCOMT1 gDNA序列长2 275 bp,包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mCOMT1编码的多肽具有COMT的序列保守元件,与同科植物罗勒COMT编码的多肽高度同源,同源性达到89%。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SmCOMT1与双子叶植物的COMT亲缘关系较近。qRT-PCR结果表明,SmCOMT1基因在丹参不同组织器官中差异表达,其中茎中的表达量最高,并且其表达受茉莉酸甲酯和病原菌的诱导,显示SmCOMT1基因可能在植物防御反应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