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3篇 |
免费 | 251篇 |
国内免费 | 167篇 |
专业分类
122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9篇 |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55篇 |
2013年 | 37篇 |
2012年 | 100篇 |
2011年 | 52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45篇 |
2008年 | 59篇 |
2007年 | 52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42篇 |
2001年 | 37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5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锡霍特—阿林保护区是俄罗斯最古老的保护区,也是曾经聚集最多东北虎的地方。
锡霍特山脉是地球上温带地区最独特的地方之一。在这里北方针叶林特有的物种如驯鹿和棕熊与南方物种如远东豹、东北虎和亚洲黑熊共存。 相似文献
2.
吡虫啉、扑虱灵对褐稻虱的作用机制及药效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结合室内生测和田间试验,明确了毗虫啉、扑虱灵对褐稻虱的作用机制和药效特征的差异:①毗虫啉是高活性的神经毒剂,扑虱灵属于昆虫生长调节剂。②吡虫啉对褐稻虱三龄若虫的浸苗活性是扑虱灵的9.3倍,对成虫和卵的杀伤作用显地高于扑虱灵。③水稻茎叶对呲虫啉的吸收传导能力略高于扑虱灵,根对毗虫啉的吸收能力显高于扑虱灵。④毗虫啉对褐稻虱天敌黑肩绿盲蝽的杀伤力大,扑虱灵安全。这两种药剂上述特征的差异性在生产上对种群控制效果表现为,呲虫啉前期的速效性要显高于扑虱灵,中期的控效作用和后期的持效作用二相当。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濒危物种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种子内含物含量受温度和湿度层积的影响,设置4个季节、2种湿度(16%和24%)基质层积处理,对种子的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和脂肪等内含物质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层积处理下种子贮藏物质的含量有显著变化,春季层积9个月后,可溶性蛋白含量达到最高值;可溶性糖含量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淀粉和脂肪含量均随层积逐渐减少。秋季层积9个月后,淀粉含量降至最低。相比于24%湿度,16%湿度的春季、秋季、冬季层积9个月后,脂肪含量均减少较多,说明16%湿度下种子代谢活动更强。春季和秋季的暖温更能促进种子代谢,促进种子形态后熟。夏季温度过高,导致种子生活力下降,夏季层积处理3个月后,种子已经发霉和腐烂。层积过程中,种子内含物在相关酶的作用下,降解为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等,为种子萌发提供物质与能量。种子层积时间、温度和湿度及交互作用可作为种子内含物的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4.
对蒙新区草盲蝽复合组昆虫标本鉴定和资料整理,共得到5属34种。其中,种类最多的是草盲蝽属Lygus13种(38.24%),占绝对优势。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蒙新区草盲蝽复合组昆虫以古北界为主,种数占15种(44.12%)。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草盲蝽复合组单独分布于蒙新区的物种有8种,约占物种总数的1/4(23.54%),其次是蒙新区与华北区共有5种(14.72%),蒙新区与东北区共有3种(8.82%),其它动物区系分布的物种均较少。在蒙新区动物地理区划中,蒙新区草盲蝽复合组昆虫以西部荒漠亚区种数最多,共14种(41.18%),其次为东部草原亚区和西部荒漠亚区共有9种(26.47%)。 相似文献
5.
以支系和进化主干的视角看待某一类群的系统发育地位更有利于将前进进化与分支进化的认识相结合.关于蝽类昆虫在生命树中的支系位置,近年来积累的证据已经在对于若干节点的认识上有了新的观点.随着现生类群生命树的构建以及化石类群与现生类群系统发育关系的整合,每个支系所经过的系统发育历程将逐渐变得清晰,并对相关的个体发育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致力于将近10年来的各种主流意见更迭完整地体现在对于蝽类昆虫支系地位的认识上. 相似文献
6.
两种防治措施下转Bt基因棉田绿盲蝽的发生与为害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2002年在河北省南皮县对2种防治措施下转Bt基因田绿盲蝽LyguslucorumMayre的发生与为害进行的系统调查表明,采用生物农药和低毒化学农药防治4次,Bt棉田绿盲蝽的发生为害较为严重,9月上旬发生高峰期种群密度为7.2头10株,显著高于防治指标,第2代绿盲蝽为害高峰期,叶片被害率为19.4%;采用当地棉农化学防治方法施用农药7次,Bt棉田绿盲蝽发生为害较轻,发生高峰期(8月中旬)种群密度为2.0头10株,第2代绿盲蝽为害高峰期,叶片被害率为4.8%。讨论指出绿盲蝽已成为转Bt基因棉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应加快绿盲蝽在转Bt基因棉田的生态调控研究。 相似文献
7.
8.
南方红豆杉对二氧化硫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对SO2污染的抗逆机理,本实验以1年生盆栽幼苗为材料,采用密闭箱静态熏气法,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SO2(5、10、20和40mg·m-3)下对南方红豆杉主要逆境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O2浓度的增加和熏气时间的延长,叶片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同时伴随着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迅速下降,叶片质膜透性的急剧增加,丙二醛含量大幅度上升,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升高。在同一熏气时间下,随着SO2浓度的增加,SOD、POD、CAT、和APX活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整个熏气时间段内,在5 mg·m-3SO2胁迫下,SOD和APX活性首先被诱导,而POD和CAT在10mg·m-3SO2下被诱导;在40 mg·m-3SO2浓度下,与对照相比,SOD、CAT、APX和POD活性显著下降。可以推断,在低于10 mg·m-3SO2浓度下,南方红豆杉通过自身的应激保护系统来提高对SO2的抗性,维持正常生长;南方红豆杉适用于SO2污染区的园林绿化。 相似文献
9.
五种真蝽(Pentatoma Olivier) mtDNA-COII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关系初探(半翅目:蝽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并比较分析了真蝽属(Pentatoma)5种昆虫:褐真蝽P.semiannulata、斜纹真蝽P.illuminata、红足真蝽P.rufipes、H本真蝽P.japonica和金绿真蝽P.metallifera以及益蝽亚科2种外群种类(并蝽Pinthaeus humeralis和蠋蝽Arma custos)mtDNA—COII基因部分序列,依据分子数据建立了该5种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5种真蝽COII基因A T平均含量(73%)高丁弹尾目、缨尾目和直翅目昆虫,低于双翅目、鳞翅目及膜翅目昆虫,而与缨翅目的蓟马和半翅目的突角长蝽Oncopeltus fasciatus非常接近。系统发育结果显示,红足真蝽与日本真蝽亲缘关系最近,形成一个姊妹群,斜纹真蝽与金绿真蝽亲缘关系较近,也形成一个姊妹群,褐真蝽为较早分化的种类。 相似文献
10.
生境斑块化对食果鸟类的移动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对植物种子的传播格局和效率。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是我国一级保护植物,在南方山区多因人为干扰而呈斑块状分布。2011年,2012年10月底到12月中,以分布于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豆杉生态园中南方红豆杉种群为对象,研究斑块生境中鸟类对南方红豆杉种子的取食和传播行为,并评估专性鸟类和泛性鸟类的传播效率。结果发现:南方红豆杉源斑块共吸引22种食果鸟类取食红豆杉种子,并与13种鸟类形成了种子传播关系。不同年间,黑短脚鹎(Hypsipetes leucocephalus)都是植物的主要传播鸟类,而其他鸟类传播者种类具有一定的年间变化。生境斑块化导致专性鸟类黑短脚鹎和泛性鸟类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种子传播效率差异。与红嘴蓝鹊相比,黑短脚鹎飞行的平均距离较短((16.3±11.0)m,Mean±SD,n=125),传播距离相对较近;且它们取食后偏好在源斑块中活动,喜栖息在同种成树、甜楮(Castanopsis eyrei)及其他阔叶树等栖树上。红嘴蓝鹊取食后常在斑块间移动,常停歇在同种成树和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上,传播距离相对较远((24.9±20.0)m,Mean±SD,n=95)。空间一致性结果表明,黑短脚鹎移动距离对幼苗更新距离的空间一致性程度高;而红嘴蓝鹊偏好生境与幼苗更新生境一致性程度高。结果表明,斑块生境中植物能与专性鸟类、泛性鸟类之间形成种子传播互惠关系,且种子传播效率受到专性鸟类和泛性鸟类传播距离和传播生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