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56篇 |
国内免费 | 91篇 |
完全免费 | 73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54篇 |
2013年 | 57篇 |
2012年 | 64篇 |
2011年 | 73篇 |
2010年 | 73篇 |
2009年 | 79篇 |
2008年 | 97篇 |
2007年 | 89篇 |
2006年 | 89篇 |
2005年 | 83篇 |
2004年 | 85篇 |
2003年 | 80篇 |
2002年 | 95篇 |
2001年 | 71篇 |
2000年 | 71篇 |
1999年 | 55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45篇 |
1996年 | 76篇 |
1995年 | 56篇 |
1994年 | 51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40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统计分析 总被引:332,自引:8,他引:324
中国种子植物初步统计有337科,3200属,26276~27268种,其中裸子植物有10科,36属,191~195种,单子叶植物有57科,679属,4493~4661种。本文对我国种子植物分别就科、属、种分布区类型,大小顺序排列,特有性等方面进行区系统计分析,并在种级水平上对各区系地区或具体区系进行对比,为中国种子植物区系深入研究提供基本素材 相似文献
2.
3.
以日光温室黄瓜连作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连作年限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种类及酶活性的变化,并运用通径分析方法阐明其与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时,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表现明显的温室连作将就;伴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放线菌数均呈倒“马鞍”形变化,真菌数量则呈线性增长、微生物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过渡,其中氨化细菌和尖孢镰刀菌分别为温室黄瓜连作土壤的优势细菌和真菌生理群;多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也呈现倒“马鞍”形,通径分析表明,佩量元素(Cu、Mn、Fe)、有机质、速效N、容重为温室连作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5.
中国蕨类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9,自引:8,他引:51
对中国蕨菜植物区系组成和科属的地理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蕨类植物区系具有区系成分丰富、起源古老、区系联系广泛、热带性质显著以及特有现象不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太白山位居秦岭的中段,为秦岭山脉第一高峰。该山区是我国温带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约有种子植物1782种,隶属于125科,57属,包括热带属130属,温带属436属和特有属24属。该地区20个较大科的种数,约占其全部植物区系的66.6%,其中特有种653种。本文对这些大科的性质及其在植物区系和植被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讨论。在分析了全部属和植物群落优势种的地理分布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该地区与其他九个山区的植物区系关系。本文对植被垂直带划分;主要植物群落的基本特点和区系相似性;物种多样性与海拔高度变化的关系以及生活型谱与不同坡向和海拔变化的关系等作了具体分析。对该地区主要植物群落的形成时期以及对秦岭地区植物区系的过渡性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植物学角度出发,秦岭地区作为亚热带和温带植物的分界线的提法与该地区的植物区系和植物群落性质以及水热条件情况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7.
秦岭是中国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位于北纬32°5′至34°45′;东经104°30′至115°52′,最高峰达3767m。该山区是我国温带植物区系最丰实的地区之一,约有种子植物3124种,隶属于158科,892属。包括热带属220属,温带属563属,和中国特有属39属。根据该山区植物区系中各大科、主要植物群落优势种和组成种类的温带性质以及温带属在整个植物区系中的主导地位。该山区的植物区系和植被具有明显的温带性特点。特有种和非特有种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山区植物区系的特点还表现在高度特有性和以中国-日本森林植物区系为主体方面。 根据古植物学资料分析,秦岭地区植物区系的起源时间不会晚于晚白垩纪;植物群落的主要成份可能以原地生长的种类为主;秦岭及其邻近古老山区,不仅对自身的植物区系和植被具有较大的发生意义,而且对东亚植物区系具有始生性质。 相似文献
8.
土壤生物及其对土壤生态学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57,自引:11,他引:46
土壤生物区系、土壤生物多样性和全球变化已成为土壤生态学研究的肖沿领域,土壤生物以不同的方式改变着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某一等级层次上的土壤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可以对其它等级层次上的资源空间异质性产生影响,而这种空间异质性受到许多生物圈层--土壤功能区域所维持。本文评价了土壤生物区系在土壤生态系统过程中的作用,论述了土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讨论了土壤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根据毛茛科等科的一些植物的地理分布划分出由西到东方向的7种分布式样和由西南到东
北方向的8种分布式样,并列出了属于每种式样的植物。根据这些分布式样和对一些植物的地理分布
和亲缘关系的分析,看出了自我国西南部分别向东、向西和向东北诸方向伸展出的三条迁移路线:(1)由
西南部向东,在北部沿秦岭和大别山(秦岭-大别山走廊),在中部沿武陵山、幕阜山等山脉,在南部沿南
岭(南岭走廊)到达华东沿海地区、台湾或进一步到达日本和邻近地区;(2)从西南部向西达喜马拉雅山
区(喜马拉雅走廊);(3)从横断山区向东北方向经秦岭、黄土高原东部、阴山、长白山和小兴安岭,到达西
伯利亚及相邻地区;这条迁移路线可称为中国西南-东北走廊,在第四纪冰期中曾是一些植物从西伯利
亚或我国东北到我国西南部之间的往返通道。此外,还根据半蒴苣苔和吊石苣苔的地理分布,根据光萼
唇柱苣苔和芒毛苣苔的分布,根据斑叶唇柱苣苔、齿叶吊石苣苔、华丽芒毛苣苔、显苞芒毛苣苔、毛线柱
苣苔、光叶楼梯草、多序楼梯草、华南楼梯草、细齿崖爬藤和长蓖木兰的地理分布,根据山豆根属、山桂花
属、盾片蛇菰、滇黔楼梯草、微柱麻和单蓖麻的地理分布,以及根据檬果樟属的地理分布,分别区分出下
列迁移路线:(1)从云南东南和广西西部向东北分布到华东和日本的一条迁移路线;(2)由云贵高原南部
向东沿南岭走廊达台湾的一条迁移路线;(3)由云贵高原南部和中南半岛北部向西沿云南高原的南缘和
西缘达我国西藏东南部或印度东北部,最后沿喜马拉雅走廊达尼泊尔的迁移路线;(4)由云南高原南部
和中南半岛北部向南经马来半岛到苏门答腊和爪哇岛,以及向东南经婆罗洲到菲律宾的二条迁移路
线。根据对一些植物的分析,以及上述诸迁移路线的辐射状分布格局,并根据有关古植物学的研究(被
子植物可能起源于赤道地区;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温带植物区系是在中白垩纪分化出来的),以及李惠林、
ВУЛЪВ和吴征镒等学者对我国植物区系的起源、性质等方面的重要论断,作者推测云贵高原和四川一带
可能是在中白垩纪,被子植物在赤道地区起源后向北半球扩展到达上述地区形成的一个重要发展中心,在这里发生了强烈的演化辐射,上述的诸条迁移路线就是这个辐射出现后的产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