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动物地理区划向以横跨古北界和东洋界而著称,但两界在我国东部即秦岭以东地区的精确划界始终没有明确的认识。依据我国东部河南、安徽和江苏省14个动物地理省2目10科17属42种两栖动物的分布资料,通过对物种相似性进行分析后表明,东部的分界呈现为一条过渡带:其北界为自秦岭—伏牛山—淮河—苏北灌溉总渠;其南界为伏牛山—桐柏大别山—淮南丘陵—通扬运河一线。讨论认为更准确的划界要依赖更多的动物类群,并从更大的尺度,进行深刻分析才能获得。 相似文献
2.
描述了采自广西都安县红水河水系的条鳅亚科鱼类2个新种:丽纹云南鳅yhnnanilus pulcherrimussp.nov.在侧线长度、鳞片分布、鳍条数目、尾型、吻须长度等方面与侧纹云南鳅yunnanilus pleurotaenia(Regan,1904)最为相似,但新种独特的斑纹和上下唇的长乳突可明显与之区别,二者在一些度量特征上也有区别。黄体高原鳅Triplophysa flavicorpus sp.nov.与同分布于西江水系的南丹高原鳅T.nandanensis Lan et al.较为相似,并以下列特征组合与高原鳅属所有已知种相区别:背鳍分枝鳍条10根、臀鳍分枝鳍条6~7根、体被细鳞、侧线完全、具6条宽横斑和1条沿侧线的细纵纹、尾鳍深分又、尾鳍基具1半圆形黑斑、尾鳍上下叶各具2条黑色横斑、腹鳍末端后伸超过肛门、腋部具发达的肉质鳍瓣、上唇中央完全中断等。云南鳅属和高原鳅属均是高原特有类群,前者仅分布于云南东中部地区,后者则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两个新种的分布地均远离这两个属的分布中心,而且呈间断分布。通过各自相近种谱系关系分析,推测这种特殊的分布格局是通过隔域分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湖北地区已知蜱类及区系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湖北地区已知蜱类计有6属26种,其中属东洋界种类15种,占57.7%;属古北界种类8种,占300.8%;广布界种类3种,占11.5%。分析认为,湖北地区蜱类区系应划归东洋界。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质事件与哺乳动物的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第三纪初开始,古地中海(Tethys)消亡,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合并至今,中国大陆的地质构造运动与古地理环境变迁大势,已为许多有充实基础的地质学研究所揭示,且普遍被地学界所接受.这一情况使我们可以在信赖地质-古地理事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讨论生物的分布,而避免在生物地理与古环境之间产生循环论证的危险.本文列举的事实,说明了我国因地质事件而产生的自然环境分化与变迁对动物分布的影响.概括而言,它表现为三种与动物扩散(dispersal)能力相联系的效应:有效的阻障(barrier)效应;部分的阻障效应,与此相联系的是过渡(transition)现象;走廊(corridor)或过滤(filter)效应.喜玛拉雅-秦岭-淮河一线是一条重要的地形-气候分界线,始于上新世,延伸至今.其阻障效应反映在动物区系上古北与东洋的明显分化和相应的分布型的形成.在整个第四纪内,随时间的推移,青藏高原的抬升,喜马拉雅段不断强化其阻障效应,中亚地区的干旱逐渐加强,一个适应干旱条件的动物区系随之形成.而在秦岭段所在的东部季风区发生过数次自然地带的南北推移,结果形成了此两大区系的过渡.正如Darlington(1957:472)所说广泛而充分的过渡(full transition),以致对古北与东洋两大区系在此季风区的划分意见产生较大的分歧.但是,沿秦岭-淮河一线仍有一两大区系的明显消减带,表明其对不同类群的动物仍有不同程度的即部分的阻障作用,可以作为古北与东洋两界在本地区的分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半干旱-半湿润环境的形成是对基本上属于湿润环境的季风区的干扰.它一方面是喜湿动物的阻障,导致南北方向扩散(dispersal)的中止或间断(disjunction),另一方面成为干旱成分向东扩散的通道.伴随着青藏高原而形成的横断山系,其走向与喜马拉雅相反.地形上的这一特点,使其形成了南北动物扩散上的过道或阻障上的缺口.此山系的垂直自然地带,为动物在生态上提供了多种栖息环境.横断山系垂直幅度大,且位于中低纬度,在自更新世以来世界性的气候变迁中,山地景观带只引起小幅度的、以百米计的垂直移动,不象北方或开阔景观中大幅度的水平推移,因而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原始的而且是世质的生存环境.这种多样性的和在历史变迁中相对稳定的环境,对物种的保存和分纶都是十分有利的.陆栖脊椎动物中许多类群的物种密度,在本山系均达到最高的事实,可以此假设提供佐证.总的说来,中国哺乳动物动物的现代分布的9个主要类型,其分布范围大体上分别于不同尺度的自然地理环境相一致,是长期以来适应地质-古地理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生物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的相关性研究是当前物种多样性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中国尚无相关的研究报道。我们收集了中国三种区域类型:动物地理亚区、行政区和保护区的鸟兽名录,分析了行政区与保护区、动物地理区和经纬度带中鸟兽物种数比值及其相关性。 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动物地理区和经纬度带中鸟兽物种数都显著相关。保护区尺度鸟兽物种 数的相关系数为0.818和动物地理区中的华北区为0.768,其他所有区域和地理区域的鸟兽物 种数的相关系数都高于0.850。因此,鸟兽物种数的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预测价值。我们发现不同区域鸟兽物种数比值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不同区域间鸟兽物种数 比值差异显著。该比值在中国呈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趋势,其中东北地区最高。我们还利用历史累积调查数据与非历史累积调查数据进行了鸟兽物种数比值及其相关性分析,发现利用累积数据计算的相关性低于非累积数据计算的相关性,但利用累积数据计算的鸟兽物 种数比值高于非累积数据计算的比值。最后,探讨了为什么鸟类与兽类的物种数目会相关。我们根据物种-面积公式,S=CAZ,导出了两个生物类群物种丰富度的相关关 系式。利用全国不同区域数据拟合,得到Z1/Z2=0.913,Z1/Z2接近于1。于是 ,C1/C2可视为近似等于Ram。本研究可推广到其他不同生物类群物种。物种数量的相关关系为快速评估区域的物种多样性提供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核桃扁叶甲3个亚种(指名亚种Gastrolina depressa depressa Baly,淡足亚种G. depressa pallipes Chen和黑胸亚种G. depressa thoracica Baly)的比较形态学研究,结合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方面的资料,对其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从形态上来说,三者的上唇、下唇、后翅和爪的形态区别较小,但是触角、上颚、下颚和受精囊则存在着较大的区别,而且通过超微形态的比较,淡足亚种、黑胸亚种和指名亚种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形态区别。动物地理学研究表明,指名亚种和黑胸亚种在我国北纬25°~30°之间有地域重叠,目前仅在部分地区可以通过海拔来区分。但是对于淡足亚种而言,它的分布区与其他两个亚种有着一定的地理隔离,其间并没有重叠区的存在。因此从地理分布上而言,三者也存在着不同。通过上述讨论,本文将核桃扁叶甲三亚种恢复或提升为种,即核桃扁叶甲G. depressa Baly,黑胸扁叶甲G. thoracica Baly和淡足扁叶甲Gastrolina pallipes Chen, stat. Nov.。 相似文献
7.
8.
9.
澳门的两栖和爬行动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澳门已知两栖爬行动物(不包括海产种类) 3 目14 科28 属38 种, 其中两栖动物1 目4 科5 属9 种, 爬行动物2 目10 科23 属29 种。物种密度高达17715-6/104km2 。均为东洋界成分, 以南中国型占优势, 其次为印度马来型、印度支那型和泛东洋界型。与广东省的生物相似值为0-43, 与香港的生物相似值为0-54 。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应属东洋界中印亚界华南区的东南沿海亚区。 相似文献
10.
广西十万大山地区的鱼类区系及其动物地理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98年和1999年对广西西南部十万大山地区的鱼类区系统了调查,十万大山是我国大陆最南端的山脉,该地区共有野生鱼类102种,由于南北坡河流分属不同水系,两地的鱼类组成有很大差异,北坡各支流均汇入明江(珠江水系的一个支脉),其鱼类组成具有明显的珠江水系特点,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上属华南区珠江亚区,南坡各水系多独流入海,鱼类组成与珠江和海南岛诸水系均有较大共性,反映出地史上这些水系之间曾有广泛的交流和联系,但与海南岛亚区的鱼类区系成分更为接近,动物地理区划应归属海南岛亚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