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86篇 |
国内免费 | 462篇 |
完全免费 | 256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02篇 |
2020年 | 99篇 |
2019年 | 95篇 |
2018年 | 107篇 |
2017年 | 139篇 |
2016年 | 163篇 |
2015年 | 165篇 |
2014年 | 245篇 |
2013年 | 200篇 |
2012年 | 261篇 |
2011年 | 251篇 |
2010年 | 206篇 |
2009年 | 222篇 |
2008年 | 438篇 |
2007年 | 241篇 |
2006年 | 223篇 |
2005年 | 248篇 |
2004年 | 214篇 |
2003年 | 273篇 |
2002年 | 247篇 |
2001年 | 209篇 |
2000年 | 203篇 |
1999年 | 187篇 |
1998年 | 137篇 |
1997年 | 120篇 |
1996年 | 118篇 |
1995年 | 124篇 |
1994年 | 133篇 |
1993年 | 82篇 |
1992年 | 71篇 |
1991年 | 93篇 |
1990年 | 69篇 |
1989年 | 71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29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3篇 |
1975年 | 1篇 |
1960年 | 3篇 |
1959年 | 2篇 |
1956年 | 4篇 |
1955年 | 3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 总被引:270,自引:10,他引:260
分布区类型是指植物类群的分布图式基本一致地再现。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是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中国种子植物的3116个属被划分为15个类型和37个变型,用固定的格式代表各种分布区。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方法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揭示各分布区类型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对世界所有种子植物的科进行了分析整理,提出了世界种子植物科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方案。将世界种子植物的科划分为18个大分布区类型,并沿用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的表现方式,用数字1-18代表不同的分布区类型,其中1-15与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完全一致,16—18是中国没有分布的科。除1,11,(16),(17),(18)外,均有或多或少的变型,共74个。本文还提供了世界种子植物各科的分布区类型表。这种划分对理解世界被子植物区系的形成发展有一定帮助,并为陆地植物分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水杨酸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总被引:135,自引:4,他引:131
一个世纪以前,美洲印第安人和希腊人各自独立地发现柳树的叶和树皮可镇痛解热。德国JohannBuchner(1828)成功地从柳树皮中分离出少量水杨昔(sallcin,即水杨乙醇糖着)。1838年,RaffaelePiria将柳树皮中这种活跃的有效成分称为水杨酸(salicylicacid,SA拉丁文saliX意为水 相似文献
3.
植物种群在群落中的分布格局与空间尺度有着密切关系,传统的样方取样及其格局分析方法,只能分析一种尺度下的格局。本文引入一种新的格局分析方法——点格局分析,其是以种群空间分布的坐标点图为基础,通过本文对美国密西根州克林顿县栎林3个优势种格局分析,它有3个明显的优点:1)能够分析各种尺度下的种群格局和种间关系,结果清楚,直观;2)所描述的结果更符合实际,尤其是对群落结构的描述;3)它有利于定点观察,研究时间与种群格局的关系,本文分析的3个种集群特征明显,但随尺度的变化有不同的分布趋势,3个种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分布最广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它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中国草地资源清查资料,并结合同期的遥感影像,建立了基于最新修正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我国草地植被生物量估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研究了我国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当年最大NDVI值具有很好的相关关系,两者可以用幂函数很好地拟合(R2=0.71, p<0.001)。我国草地植被总地上生物量为146.16 TgC(1 Tg=1012 g),主要集中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总地下生物量为898.60 TgC,是地上生物量的6.15倍;而总生物量是1 044.76 TgC,占世界草地植被的2.1%~3.7%,其平均密度约等于315.24 gC·m-2,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草地植被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水平分布趋势为:东南地区高,西北地区低,与水热条件的分布趋势一致;从垂直分布看,在海拔1 350 m和3 750 m处分别出现了波谷和波峰,与我国特有的三级阶梯地势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我国草地植被生物量为森林的1/4左右,显著大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我国草地在碳平衡中的贡献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5.
6.
7.
8.
9.
通过对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及在其采伐迹地上营造的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细根分布、季节动态与净生产力进行的为期3a(1999~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活细根生物量分别为4.944t/hm2、3.198t/hm2和1.485t/hm2,死细根生物量分别为3.563t/hm2、2.749t/hm2和1.287t/hm2;死细根生物量占总细根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41.9%、46.2%和46.4%;<0.5mm细根生物量占总细根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31.2%、29.4%和69.9%。3种林分活细根生物量和死细根生物量季节间差异显著(P<0.05),但年份间差异则不显著(P>0.05);活细根生物量最大值均出现在3月份,最小值一般出现在5~7月份或11~翌年1月份间。0~10cm表土层格氏栲天然林活细根生物量高达295.65g/m2,分别是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的2.4倍和8.1倍;该层格氏栲天然林活细根生物量占全部活细根生物量的59.8%,均高于格氏栲人工林(39.07%)和杉木人工林(24.51%)。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细根分解1a后的干重损失率分别为68.34%~80.13%、63.51%~77.95%和47.69%~60.78%;年均分解量分别为8.747、5.143和2.503t/hm2;死亡量分别为8.632、5.148和2.492t/hm2;年均净生产量分别为8.797、5.425和2.513t/hm2,年周转速率分别为1.78、1 相似文献
10.
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分布 总被引:68,自引:2,他引:66
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来清除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一项技术。该技术成功与否取决于植物从土壤中吸取金属以及向地上部运输金属的能力。植物对金属的吸收主要取决于自由态离子活度。许多螯合剂能诱导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金属离子在液泡中的区域化分布是植物耐重金属的主要原因。同时,细胞内的金属硫蛋白、植物螯合脓等蛋白质以及有机酸、氨基酸等在金属贮存和解毒方面也起重要作用。本文还论述了重金属在植物体内运输的生理及分子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