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04篇 |
免费 | 1466篇 |
国内免费 | 593篇 |
专业分类
466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6篇 |
2024年 | 104篇 |
2023年 | 149篇 |
2022年 | 156篇 |
2021年 | 197篇 |
2020年 | 155篇 |
2019年 | 124篇 |
2018年 | 118篇 |
2017年 | 137篇 |
2016年 | 131篇 |
2015年 | 156篇 |
2014年 | 233篇 |
2013年 | 197篇 |
2012年 | 221篇 |
2011年 | 204篇 |
2010年 | 187篇 |
2009年 | 189篇 |
2008年 | 236篇 |
2007年 | 183篇 |
2006年 | 131篇 |
2005年 | 130篇 |
2004年 | 135篇 |
2003年 | 109篇 |
2002年 | 111篇 |
2001年 | 114篇 |
2000年 | 97篇 |
1999年 | 90篇 |
1998年 | 80篇 |
1997年 | 70篇 |
1996年 | 52篇 |
1995年 | 46篇 |
1994年 | 55篇 |
1993年 | 42篇 |
1992年 | 55篇 |
1991年 | 42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39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超快时间分辨荧光光谱装置对光系统Ⅱ核心天线CP43和CP47进行了研究 ,并在 5 14.5nm激光激发下获得了它们的动力学荧光光谱。CP43和CP47的荧光光谱范围分别为 6 40~ 780nm和 6 30~ 775nm ,并且它们分别在约 6 80nm和 6 91nm处有最大峰 ,在这两个峰值处的荧光寿命分别约为 3.5 4ns和 3.2 2ns。通过理论计算认为在CP43和CP47中 ,叶绿素a的荧光发射效率分别约为 38.3%和 40 .6 %。讨论了类胡萝卜素到叶绿素a分子的能量传递 ,认为在CP43和CP47中 ,类胡萝卜素到叶绿素a分子的能量传递时间常数分别为 9.6× 10 11s-1和 1.3× 10 12s-1,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 47.5 %和 6 6 .5 % ,并且估计在这两种核心天线中 ,类胡萝卜素分子和叶绿素a分子的外周间距分别约为 0 .110nm和 0 .0 85nm。 相似文献
2.
3.
杂交鹅掌楸不同无性系对Pb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法研究了4个杂交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L.tulipifera)无性系扦插苗对土壤Pb胁迫的生理响应与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Pb胁迫能抑制杂交鹅掌楸无性系扦插苗生长,使叶片失绿变黄、根系活力下降,且1.0mg·g-1Pb胁迫的抑制效果更明显。随Pb胁迫时间的延长,4个杂交鹅掌楸无性系扦插苗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均持续增加,胁迫结束时,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45~1.92倍和2.23~3.23倍。叶片的POD活性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在整个Pb胁迫过程中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不同无性系的SOD活性变化存在一定差异。随着Pb浓度的增加,杂交鹅掌楸不同无性系扦插苗各生理指标的变化幅度各异。比较发现,无性系NE60对Pb胁迫的抗性最强。 相似文献
4.
以2年生‘来味里’树莓幼苗为实验材料;进行遮阴处理(2个遮阴强度:T1;自然光强的40%;T2;自然光强的60%;CK,自然光照)。遮阴处理60 d后;测定不同光照环境下植株生长、开花结实、叶片光合特征等形态学、生理学指标。结果表明:T1、T2处理下;树莓叶片Pn值较对照分别降低了28.0%和53.0%。遮光处理的叶片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d)和表观最大量子效率(α)较对照明显降低(P<0.05);但T1和T2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遮阴处理造成树莓基生枝及蘖根苗的数量明显减少;其中T2处理的基生枝数量仅为对照的1/3;T1和T2处理树莓果实成熟期分别延后了8和20 d。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遮阴条件下;树莓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与果实主要特征参数(如果实横径、平均单果重和平均单株座果数)及基生和蘖根苗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干旱胁迫会抑制小麦种子的萌发及生长,20%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的同时施以不同浓度的外源葡萄糖处理小麦种子,探讨外源葡萄糖对干旱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14 h光照/10 h黑暗的光周期培养条件下,较低浓度的葡萄糖(0.02 mmol/L和0.05 mmol/L)促进了干旱胁迫下小麦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但较高浓度的葡萄糖(0.1 mmol/L,0.2 mmol/L及0.5 mmol/L)加强了干旱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抑制效应;而在黑暗条件下培养,葡萄糖的上述调节作用消失。以上结果说明葡萄糖对干旱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具有浓度效应,并且依赖于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242(CA242)、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变化,并分析上述指标对胰腺癌的联合诊断价值,为胰腺癌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86例胰腺癌患者(胰腺癌组)、89例胰腺炎患者(胰腺炎组)作为研究对象,并取同期来我院检查的268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受试者的血清CEA、CA242、CA199水平变化,对比分析血清CEA、CA242、CA199的单一以及联合诊断的准确度、特异度以及灵敏度,并绘制ROC曲线以分析上述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三组受试者血清CEA、CA242、CA199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胰腺炎组和胰腺癌组的血清CEA、CA242、CA19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胰腺癌组患者的血清CEA、CA242、CA199水平明显高于胰腺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CEA诊断价值最大,CA199诊断价值最小。CEA是胰腺癌单项肿瘤标志物中敏感度最高的,为85.48%;特异度最高的为CA242(96.72%);三项肿瘤标志物联合诊断的准确度增加至92.27%,敏感度增加至95.16%,特异度相比略有下降。结论:与单一肿瘤标记物诊断胰腺癌相比,CEA、CA242、CA199联合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均明显升高,可以明显改善胰腺癌的漏诊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华北地区表现出平均气温升高和降水时空格局变化的趋势,导致华北地区春、夏季土壤水分变化加剧,从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生产力。为探索植物光合作用对土壤水分变化以及所处生长发育季节的响应特点,以华北地区为研究区,利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通过受控温室内盆栽控水的方法,测定和分析了春、夏两个季节2年生连翘叶片在多级连续土壤水分梯度下的光合作用光响应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 弱光 (光合有效辐射PAR≤200 μmol m-2 s-1) 下,净光合速率 (Pn)、气孔导度 (Gs)、水分利用效率 (WUE) 光响应过程对季节不敏感,强光下Pn-PAR、Gs-PAR过程与土壤水分和季节同时有关,春、夏两个季节Pn、Gs对强光响应的差异更多表现在阈值:土壤相对含水量 (SRWC) >40%范围。2) 春、夏两个季节表观量子效率 (φ)、 Pn、WUE、Gs、 胞间CO2浓度 (Ci)、气孔限制值 (Ls) 对SRWC具有相似的响应过程,但两个季节各个参数达到阈值时的SRWC不同,说明水分阈值是不同季节植物光合作用响应土壤水分产生差异的关键。3) 春、夏两个季节连翘光合作用较适宜的土壤水分分别是春季51.84%≤SRWC≤58.96%,夏季52%≤SRWC≤83.34%;此SRWC范围内,春、夏两个季节连翘光合作用适宜的PAR范围相似,为1000 μmol m-2 s-1≤PAR≤1400 μmol m-2 s-1。因此,为适应未来气候和环境变化,有必要根据植物所处的物候期确定环境因子(土壤水分、光照、温度等)的适宜范围和关键阈值,更好地为区域适应性措施的探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从第二次枝梗原基分化期开始用长日照(LD)或短日照(SD)处理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S 和常规水稻农垦58。与 SD 处理比较,LD 处理明显抑制农垦58S 和农垦58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的活性,对农垦58S 的 AsA POD 活性的抑制效应较之农垦58的大。随着 AsAPOD 活性下降,抗坏血酸(AsA)和丙二醛(MDA)的含量逐渐增加,AsA POD 活性与 AsA 和MDA 含量之间呈负相关。LD 抑制 ASA POD 活性和抑制幼穗发育的时间有一定的一致性。推测在 LD 处理下 AsA POD 活性下降与幼穗发育受阻有某些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矿质营养元素, 但自然界大部分土壤都存在严重缺磷的问题。为了适应这一营养逆境, 植物演化出一系列低磷胁迫应答反应。通过改变基因的转录水平调控低磷胁迫应答反应, 而转录因子PHR1在调控植物对低磷胁迫的转录响应中起关键作用。此外, 大部分陆生植物还能与丛枝菌根真菌建立共生关系, 通过丛枝菌根真菌更有效地从土壤中获取磷元素。最近,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发现, 以PHR为中心的转录调控网络控制植物-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的建立。因此, PHR不但在维持植物细胞自身的磷稳态中发挥作用, 而且参与植物与外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为植物有效地从环境中获得磷元素提供了另外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碱催化反应使柚皮苷水解为根皮乙酰苯-4'-β-新橘皮糖苷,利用响应面对溶剂、时间、碱浓度、温度、料液比等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柚皮苷水解为根皮乙酰苯-4'-新橘皮糖苷的最佳工艺条件如下:氢氧化钾为催化剂,水作为溶剂,碱浓度为15%(w/w),料液比为15(v/w),100℃反应2 h。柚皮苷水解为根皮乙酰苯-4'-新橘皮糖苷的产率最高达7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