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0篇 |
免费 | 151篇 |
国内免费 | 85篇 |
专业分类
52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41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5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新疆石竹属野生种核糖体DNA的ITS序列与亲缘关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新疆是我国石竹属植物分布和分化中心,种质资源丰富。通过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对新疆石竹属(Dianthus)植物野生种共8个种及外类群(Lychnis coronata Thunb)rDNA的ITS区(包括ITS-1,5.8S,rDNA和ITS-2)进行序列测定。研究结果说明,新疆石生属植物的ITS序列总长度为617-621bp,长度变异较小,仅相差4bp,种间序列同源性很高,达97.6%-99.8%,外类群的序列同源性为80%左右。ITS区序列在石竹属内是相当保守的,石竹属物种间序列变异位点基本上是转移多于颠换,且转移率较高,转换/颠换率为1.0-3.0。系统地位和亲缘关系分析表明分布于中国的石竹属植物3个组即齿瓣组(sect.Barbulatum Williams)和石竹组(sect.Dianthus),遂瓣组(sect.Fimbriatum Williams)的亲缘关系较远,而sect.Dianthus与sect.Fimbriatum Williams的亲缘关系较近。ITS系统发育树揭示了石竹组起源早于遂瓣组和齿瓣组,其结果与传统形态学论述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软体动物腹足纲、中腹足目的光滑狭口螺、长角涵螺、纹沼螺、赤豆螺、大沼螺几个形态分类的近缘种及梨形环棱螺(对照)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对上述动物进行了20个引物的扩增,共获得117条扩增谱带,单个引物扩增的RAPD标记在3-12个之间,片段长度在30—3000bp之间。试验结果显示:淡水螺类的RAPD标记具有明显的多态性,而且种间的扩增标记及差异程度可以反映出物种间系统演化过程的亲缘关系。通过数值聚类制图后得到:长角涵螺、纹沼螺、大沼螺、赤豆螺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而光滑狭口螺、梨形环棱螺与上述4个种的亲缘关系较远,其结果与新修订的淡水中腹足目科级分类方案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4.
中国蜡梅属植物过氧化物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系统,进行了蜡梅属8种植物过氧化物同工酶的研究。结果发现:该属8种植物的酶谱差异显著,每个种均有其特征酶谱。根据其种的酶谱酶带数目、Rf、宽度及其活性强弱的不同,可将各个种加以区别,但不支持保康蜡梅和突托蜡梅作为独立种的存在,也不支持蜡梅属分为蜡梅组和新蜡梅组的观点。同时,采用排序方法对蜡梅属8种植物酶谱的相似程度进行排序结果发现:与该属8种植物酶谱分类相吻合,并从分子水平上论证了它们的亲缘关系,即保康蜡梅为蜡梅的种内变异,以作蜡梅栽培品种处理;突托蜡梅作为浙江蜡梅的变种为佳,从而为蜡梅属植物种群的合理划分,提出了新的依据和手段。 相似文献
5.
分别对棕榈科11种省藤属植物的基因组总DNA进行EcoRⅠ+TaqⅠ与EcoRⅠ+PstⅠ限制性双酶切,采用AFLP标记技术分析其亲缘关系.用12对引物对11种棕榈藤的30个代表植株进行选择性扩增,共得到扩增谱带998条,其中多态条带981条,多态性带达98.3%.用MEGA 4.0软件中p-distance计算结果显示,11种棕榈藤30份样本间的遗传距离在0.050~0.391之间,平均为0.297;当遗传距离为0.15时,11种棕榈藤可聚为4个组;第Ⅰ组包括直立省藤、滇南省藤、杖藤、小省藤、勐腊鞭藤、长鞭藤、褐鞘省藤共7个种,第Ⅱ组仅有云南省藤1个种,第Ⅲ组由宽刺藤和泽生藤2个种构成,第Ⅳ组仅含省藤一种,可能为新种.AFLP检测结果表明,以形态特征为依据所划分的鞭轴亚属(Rhachicirrus)植物单独聚为一类;而原始省藤亚属(Protocalamus)和省藤亚属(Calamus)两个亚属的物种在整个聚类图上互相交叉渗透,各亚属植物未能独立成组;省藤亚属植物种之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因此,省藤属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分亚属的标准、依据还需更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古尼虫草和亚香棒虫草进行研究,对其寄主昆虫CO(I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和真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equence,内转录间隔区)区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以确定两者亲缘关系。方法:在古尼虫草和亚香棒虫草性状研究的基础上,对两者来源真菌ITS区和寄主昆虫COI基因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对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与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BLAST检索比对。结果:发现古尼虫草和亚香棒虫草的来源真菌ITS区和寄主昆虫COI基因序列均有较高相似度。结论:古尼虫草和亚香棒虫草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7.
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的物质基础。桃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研究将为探讨桃的起源、进化、分类、育种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形态学、细胞学、孢粉学、生物化学及DNA分子标记等几个方面综述了桃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桃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研究现状、前景及尚需解决的问题,并就进一步开展桃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提出桃种质野生种、近缘野生种厦不同栽培品种群间的分子系统学关系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种质资源利用率,加速月季育种进程,对27份月季种质及3个杂交组合的8个杂交后代,采用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方法分析其亲缘关系并进行杂种真实性鉴定。结果表明:月季种质采用POD同工酶分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酶谱分析中,在相对迁移率为0.264~0.858的位点处共获得7条酶带,其中共有酶带3条,特征酶带4条,表明不同月季种质间遗传多样性丰富,但又存在一定同源性。基于酶带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为0.57处,可将27份供试材料分为3个大组。合柱组与月季组材料聚在一个大组中,两个组在形态上的相似性再次得到确认。金樱子与硕苞蔷薇分别聚在两个不同的组中,表明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供试的古老月季品种被聚在两个不同的大组中,与野生种聚成的一组呈平行关系,表明古老月季在起源上的差异较大,可利用其作为杂交亲本进行广泛杂交以选育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的杂交后代。根据有无父本特征酶带对杂种后代真实性进行鉴定,初步确定2个杂交组合的6个杂交后代中5个为真实杂种,1个为自交种。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月季遗传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AFLP指纹图谱试验体系在甜菜无融合生殖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甜菜无融合生殖品系M14子代之间的同一性及亲缘关系,从而验证AFLP试验体系在甜菜无融合生殖系中的适用性。方法:利用已建立的AFLP试验体系,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以及遗传距离的比较来验证这一试验体系。结果:M14子代之间及二倍体甜菜之间的同一性较好,其亲缘关系也较近。结论:验证了所建立的AFLP试验体系的适用性,同时也确证了AFLP技术在构建DNA指纹图谱中的优越性,为无融合生殖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应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中国地方鸡种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 8个微卫星位点对中国 9个地方鸡种和 1个引进品种进行了遗传检测。计算出了各品种的平均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 (PIC)及品种间的遗传距离 ,并进行了系统聚类。结果表明 :8个微卫星位点上共检测到了5 4个等位基因 ,每个位点上平均为 6 .75个。各位点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 0 .5 0 71~ 0 .74 34,均表现出了高度多态性。各群体平均杂合度较高 ,为 0 .5 5 6 4~ 0 .7135 ,说明我国地方鸡种有着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地方鸡种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远 ,10个鸡种共分为三大类。研究结果对我国鸡种资源的评估、保存和预测杂种优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