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86篇 |
免费 | 743篇 |
国内免费 | 384篇 |
专业分类
291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0篇 |
2024年 | 55篇 |
2023年 | 64篇 |
2022年 | 73篇 |
2021年 | 98篇 |
2020年 | 90篇 |
2019年 | 69篇 |
2018年 | 51篇 |
2017年 | 90篇 |
2016年 | 79篇 |
2015年 | 109篇 |
2014年 | 150篇 |
2013年 | 120篇 |
2012年 | 130篇 |
2011年 | 116篇 |
2010年 | 96篇 |
2009年 | 127篇 |
2008年 | 151篇 |
2007年 | 94篇 |
2006年 | 106篇 |
2005年 | 86篇 |
2004年 | 107篇 |
2003年 | 69篇 |
2002年 | 84篇 |
2001年 | 71篇 |
2000年 | 67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52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54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41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摘要 目的:探讨二陈汤加减联合微波消融术(MWA)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失衡和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2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不可或不愿手术切除或体部立体定向放疗的ⅢB-Ⅳ期并同意MWA治疗的NSCLC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二陈汤加减联合MWA治疗,60例)及对照组(MWA治疗,60例)。对比两组中医主要证候总评分、EORTC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评分、Th17/Treg失衡、血清肿瘤标志物、血管生成因子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主要证候总评分、EORTC QLQ- C30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Th17细胞比例、Treg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Th17/Treg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和角化素蛋白片段19(Cyfra21-1)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未见差异(P>0.05)。结论:二陈汤加减联合MWA对晚期NSCLC患者,可有效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促进临床症状改善,调节Th17/Treg比例失衡和血管生成因子。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D)孙氏手术患者术后血流感染(BSI)的影响因素,并探讨术前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D-二聚体(D-D)对术后发生BS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36例接受孙氏手术的Stanford A型AD患者,根据术后是否BSI分为BSI组和非BSI组。收集患者基础资料和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tanford A型AD孙氏手术患者术后发生BSI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CT、IL-6、D-D水平对Stanford A型AD孙氏手术患者术后发生BSI的预测价值。结果:BSI组年龄≥60岁、糖尿病史、机械通气、气管切开、人工瓣膜植入比例和术后24 h引流量、血清C反应蛋白、PCT、IL-6、D-D水平高于非BSI组,手术时间、心包纵隔管保留时间长于非BS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糖尿病史、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术后24 h引流量上升,血清PCT、IL-6、D-D水平上升为Stanford A型AD孙氏手术患者术后发生BSI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CT、IL-6、D-D三项联合预测的Stanford A型AD孙氏手术患者术后发生BSI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单独预测。结论:年龄、糖尿病史、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术后24 h引流量、血清PCT、IL-6、D-D水平是Stanford A型AD孙氏手术患者术后发生BSI的影响因素,术前血清PCT、IL-6、D-D水平可作为Stanford A型AD孙氏手术患者术后发生BSI的辅助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2019年4-6月,在江苏省西南部句容市郭庄镇虬山,首次发现二色仙人掌(Opuntia cespitosa Rafinesque)归化种群。该种群主要生长在海拔46~90 m的废弃采石场上,分布范围东西长510 m,南北宽260 m,面积约13.26 hm2。二色仙人掌开花结实的成年植株共计910棵,其中最大灌木平卧茎长轴上叶状茎10个,树龄可达10 a,大概在2010年就生长于虬山。在句容虬山采石场关闭时,采石场工作人员可能将盆栽的二色仙人掌就地丢弃,从而导致该归化种群的发展。比较了二色仙人掌与中国仙人掌属已知其余4种归化植物的形态特征,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此外,讨论了二色仙人掌的传播机制及其入侵风险。 相似文献
5.
6.
等电聚焦表明,北京鸭红细胞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由等电点分别为5.0,5.3,5.9,6.1和6.5的五个主要的活性组分(电荷异构体)构成,利用分析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进行电荷异构体的制备级分离,采用三氯乙酸沉淀法快速确定蛋白条带的位置,电渗洗脱法回收蛋白,获得其中两个电荷异构体,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电荷异构体的活性,氨基酸组成,二级结构等性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环境激素类物质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和壬基酚(NP)对海洋微藻的联合毒性效应,选取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为受试生物,以环境激素对杜氏盐藻单一暴露的96h EC50的毒性效应作为一个毒性单位(IU),采用毒性单位法比较研究了DEP和NP单一暴露以及两者以三种不同混合比例(毒性单位比:1:1、1:4和4:1)暴露对杜氏盐藻的细胞生长、叶绿体色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以及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DEP和NP单一暴露对杜氏盐藻的96h EC50分别为69.54 mg/L和1.47 mg/L,两种环境激素对杜氏盐藻均有抑制作用,且NP较DEP对杜氏盐藻的毒性更强.DEP和NP联合暴露较单一暴露对杜氏盐藻的细胞生长、叶绿体色素和可溶性蛋白的合成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两种环境激素在毒性单位比为1:1、1:4、4:1三个比例水平上的联合毒性效应均表现为协同效应,其中比例为1:1的协同效应最强. 相似文献
8.
细菌感染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而抗生素的滥用又加快了细菌耐药性的进程。抗菌肽因其广谱抗菌活性、快速杀菌作用、低毒性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抗菌肽的天然结构也预示了其应用存在一些限制,如易降解、不稳定、低渗透和高成本等。如何改良抗菌肽仍是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从抗菌肽的来源和结构特征出发,分析了与抗菌相关的空间结构及其所对应的抗菌机制,总结了现有抗菌肽的改良策略,为寻求新型改良方案奠定基础。希望为今后抗菌肽的改造与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水椰八角铁甲Octodonta nipae(Maulik)是一种严重为害棕榈科植物的外来入侵害虫。为了明确日龄和性别等个体因素对水椰八角铁甲成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化学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不同日龄的水椰八角铁甲雌、雄成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水椰八角铁甲成虫的表皮碳氢化合物由21种C_(18)-C_(30)的碳氢化合物构成,包括11种正构烷烃、2种单甲基烷烃、1种多甲基烷烃、3种正构烯烃、1种单甲基烯烃和3种环烷烃。不同日龄和性别成虫的表皮碳氢化合物的组成种类相同,但是一些组分的含量有明显变化,例如1 d、5 d、10 d和15 d雌、雄成虫之间正二十四烷、正二十六烷、2-甲基十九烷和1-二十烯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水椰八角铁甲成虫表皮碳氢化合物具有性二型,如性成熟雄虫的表皮的正二十烷、正二十一烷、正二十四烷、正二十六烷、2-甲基十九烷、10-甲基二十烷、1-二十烯和1-二十二烯的含量显著高于性成熟雌虫。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检验检疫过程中水椰八角铁甲近缘种,以及日龄、性别和性成熟的快速鉴定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为中国特有的重要经济树种.传统上取其皮入药,但有研究表明杜仲叶片中的化学成分与皮相同且药理作用相似[1].杜仲的皮叶中主要药用成分为环烯醚萜类和木脂素类等次生代谢产物[1].丁香脂素二糖甙(SGD)为木脂素类化合物,对磷酸二酯酶(CAMP)有很强的抑制活性[2];京尼平甙酸(GA)为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也是杜仲皮叶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导泻[3]、抗高血压[4]以及预防性功能低下、增强记忆功能、抗癌、抗氧化、促进胆汁分泌等功能[1].有研究表明, 不同地理种源、不同季节的杜仲叶片中的活性成分的含量差异明显[5].因此,研究不同地理种源春、秋季杜仲叶片中丁香素二糖甙和京尼平甙酸的含量的差异,可以为杜仲的选择育种和叶片适时采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