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92篇 |
免费 | 1268篇 |
国内免费 | 664篇 |
专业分类
472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4篇 |
2024年 | 79篇 |
2023年 | 79篇 |
2022年 | 108篇 |
2021年 | 118篇 |
2020年 | 102篇 |
2019年 | 96篇 |
2018年 | 85篇 |
2017年 | 87篇 |
2016年 | 103篇 |
2015年 | 110篇 |
2014年 | 175篇 |
2013年 | 150篇 |
2012年 | 167篇 |
2011年 | 155篇 |
2010年 | 151篇 |
2009年 | 157篇 |
2008年 | 219篇 |
2007年 | 187篇 |
2006年 | 132篇 |
2005年 | 127篇 |
2004年 | 140篇 |
2003年 | 167篇 |
2002年 | 180篇 |
2001年 | 136篇 |
2000年 | 150篇 |
1999年 | 112篇 |
1998年 | 123篇 |
1997年 | 109篇 |
1996年 | 100篇 |
1995年 | 101篇 |
1994年 | 110篇 |
1993年 | 103篇 |
1992年 | 94篇 |
1991年 | 91篇 |
1990年 | 87篇 |
1989年 | 85篇 |
1988年 | 46篇 |
1987年 | 37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47篇 |
1984年 | 21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9篇 |
1958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195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纤维连接素(Fn)、S—100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细胞角蛋白(CK)和神经特异性烯醇蛋白(NSE)5种抗体对63例正常人垂体前叶内滤泡星状细胞(FSC)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人FSC内26.9%S_(100)阳性,9.3%GFAP阳性,63.8%两者都为阳性。CK、NSE和Fn均为阳性。从而提示了FSC来自神经外胚层的原始细胞而非Rathke's囊上皮的残留。 相似文献
2.
3.
文章为优化葡萄糖氧化酶产生菌的诱变育种和发酵工艺,将桔青霉CICC 40277 作为生产菌株,通过对固、液培养基中菌种的生长和产酶活力进行比较,选取木薯叶为培养基质,经固体培养活化后,菌株的产酶活力最高达到66.48 U/g.然后采用2-脱氧-D-葡萄糖为菌株抑制剂,以甲基红为指示剂设计了一种高效、简便的筛选方法.通过紫外诱变育种,最终筛选得到一株高产菌株Uv-7,其产酶活力达到79.76 U/g,比原始菌株提高了20%.采用单因素试验对Uv-7菌株产葡萄糖氧化酶的最佳菌种活化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适条件为:培养时间 144 h、培养温度 30℃、接种量 20%(V/V);最适培养基组分为:以 5.5 g木薯叶为固体基质,按照 1∶1(W/V)的固液比添加盐溶液(g/L):MgSO4·7H2O 0.5、Na2HPO42.0、KCl 0.3、CaCO33.0、葡萄糖 30、酵母粉 6,当pH为 6.0时,菌株经活化后产葡萄糖氧化酶的活性提高到了101.52 U/g,与原始菌株相比提高了52.7%. 相似文献
4.
盾叶薯蓣营养器官薯蓣皂甙元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盾叶薯蓣营养器官特别是根状茎中薯蓣皂甙元含量的动态变化、品种之间的差异以及雌雄株之间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生苗根状茎中薯蓣皂甙元的含量,2年生高于1年生;根茎营养繁殖的2年生根状茎中皂甙元的含量高于1年生的含量;花叶品种的含量高于绿叶品种的含量;雄株的含量比雌株的含量高。在地上的缠绕茎和叶中没有检测到薯蓣皂甙元。由根茎繁殖的1年生根状茎前期皂甙元含量增加缓慢,后期增加较快;2年生根状茎盛花期含量最高,开花后期含量最低,随后含量逐渐增加。为此应在花叶品种中选择产量高、抗性强的品种作为栽培品种。合适的采挖期仍以地上缠绕茎枯萎期为宜。 相似文献
5.
6.
硅酸盐矿物麦饭石对沉水植物生理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水植物的稳定生长是重建健康湖泊生态系统重要环节, 底质条件是沉水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研究通过观测沉水植物生理生态的变化来探讨麦饭石对其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与湖泥组相比, 麦饭石可明显促进沉水植物苦草生长, 覆盖1 cm厚度麦饭石的苦草植株高度、单株生物量优于湖泥组(P<0.05); 改性麦饭石组的苦草株高、单株生物量高于麦饭石原石组(P<0.05)。麦饭石组中两种植物苦草和轮叶黑藻的光合色素、根系活力、丙二醛、过氧化物酶活等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均优于湖泥组。检测发现麦饭石中含有丰富的植物生长所需的常量和微量元素, 可以明显促进沉水植物生长。可见麦饭石有益于沉水植物生长, 可进一步作为底质改良材料应用于湖泊生态修复工程。 相似文献
7.
8.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较全面地观察了铁线莲属(Clematis)植物和邻近类群和叶表皮特征,并对其系统学意义进行了讨论。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铁线莲属12组63种5变种及其同族邻近类群3属9种;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铁线莲属7组27种2变种及其邻近类群2属6种植物的成熟叶表皮细胞及气孔器的特征,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叶表皮细胞形状(表面观)为多边形、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为较平直,浅波状和波状,气孔器普遍存在于下表皮,少数种的上表皮也有分布,其类型均为无规则型,在扫描电镜下可见:叶片通常具有条纹或有颗粒状或鳞片状附属物,气孔器外拱盖内缘通常为浅波状或近平滑。在黄花铁线莲组(sect.Meclatis(Spach)Tamura)和灌木铁线莲组(sect.Fruticella Tamura)中,叶表皮具有双面气孔器的特征对于组下亚组的划分有一定意义。并且叶表皮特征对于一些种的分类学处理也有一定的价值,同时也为属下组间的系统进化关系提供了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9.
水稻对叶瘟和穗瘟部分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个水稻籼籼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中,选用由感病株系构成的2个亚群体和2个不同的稻瘟病菌小种,进行了水稻对叶瘟部分抗性的QTL定位,还选用由感病而且抽穗期相近的株系构成的亚群体和另一个病菌小种,进行了水稻对穗瘟部分抗性的QTL定位,将病叶面积百分比(DLA)、病斑大小(LS)和病斑数(LN)作为对叶瘟部分抗性的性状,将病斑长度(LL)和孢子量(CA)作为对穗瘟部分抗性的性状。所构建的图谱包含168个标记。应用QTLMapper 1.01b,共检测到11个表现主效应的QTL和28对双因子互作,有3个表现主效应的QTL参与对同一性状的互作。QTL的主效应对单一性状的贡献率为4.7%~38.8%,而上位性效应对单一性状的贡献率为16.0%~51.7%,QTL的主效应对大多数性状的贡献率小于互作效应,表明互作效应对于部分抗性的重要作用。对穗瘟部分抗性的两个性状LL和CA,所检测到QTL总效应的贡献率分别达到70.6%和82.6%,表明由排除了主效抗病基因的感病株系组成的亚群体适合于进行部分抗性QTL定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假鹰爪属和皂帽花属植物叶的形态结构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叶片离析法和石蜡切片法研究了假鹰爪属Desmos 4种植物和皂帽花属Dasy-maschalon 3种植物叶片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假鹰爪属植物叶片近轴面表皮具大型球状含晶簇细胞和不含晶簇的表皮细胞两种类型,远轴面表皮细胞均具一较小的晶簇;叶肉组织明显分化为栅栏组织细胞和海绵组织细胞,油细胞分布于第2层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内,单位毫米叶宽油细胞数为4~6个;主脉维管组织被薄壁细胞分隔成束状。皂帽花属植物叶片近轴面表皮细胞形状相同,均具一晶簇,远轴面表皮细胞的晶簇和近轴面表皮细胞的晶簇相似;靠近上、下表皮的叶肉组织均分化为栅栏组织细胞,在两层栅栏组织细胞之间分化为一至几层海绵组织细胞,油细胞分布于海绵组织内,单位毫米叶宽油细胞数为2~3个;主脉维管组织形成连续的环状。由此可见两属叶的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因而支持假鹰爪属和皂帽花属为两个独立属的观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