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75篇 |
国内免费 | 1098篇 |
完全免费 | 2238篇 |
出版年
2022年 | 70篇 |
2021年 | 106篇 |
2020年 | 44篇 |
2019年 | 76篇 |
2018年 | 67篇 |
2017年 | 80篇 |
2016年 | 133篇 |
2015年 | 200篇 |
2014年 | 562篇 |
2013年 | 433篇 |
2012年 | 914篇 |
2011年 | 908篇 |
2010年 | 728篇 |
2009年 | 750篇 |
2008年 | 814篇 |
2007年 | 706篇 |
2006年 | 641篇 |
2005年 | 584篇 |
2004年 | 467篇 |
2003年 | 428篇 |
2002年 | 533篇 |
2001年 | 333篇 |
2000年 | 329篇 |
1999年 | 277篇 |
1998年 | 209篇 |
1997年 | 152篇 |
1996年 | 110篇 |
1995年 | 122篇 |
1994年 | 104篇 |
1993年 | 62篇 |
1992年 | 72篇 |
1991年 | 59篇 |
1990年 | 43篇 |
1989年 | 53篇 |
1988年 | 39篇 |
1987年 | 29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2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统计分析 总被引:369,自引:8,他引:361
中国种子植物初步统计有337科,3200属,26276~27268种,其中裸子植物有10科,36属,191~195种,单子叶植物有57科,679属,4493~4661种。本文对我国种子植物分别就科、属、种分布区类型,大小顺序排列,特有性等方面进行区系统计分析,并在种级水平上对各区系地区或具体区系进行对比,为中国种子植物区系深入研究提供基本素材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估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键领域,其核心是确定人类的生存是否处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新近提出和发展起来的生态足迹指标是一种测算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的综合指标,该方法通过将区域的资源和能源消费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需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生态足迹),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以中国和部分省(区市)1999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中国和部分省(区市)1999年的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表明,1999年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326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81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645hm^2;分省的计算结果也表明大部分省(区市)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当地的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的存在表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同时,将生态足迹计算中得到的不同土地类型面积作为测算生态经济系统多样性的指标,测算了中国及部分省(区市)1999年生态足迹的多样性,并采用Ulanowicz的发展能力公式分析了各省的发展能力.发展能力是一个较好的预测产出的指标,增加多样性是增加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另外,还分析了生态足迹的多样性与资源利用效益的关系,讨论了生态足迹及其多样性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4.
5.
6.
本文探讨了外来入侵生物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危害状况,入侵原因,提出了外来入侵生物 预防及管理对策,随着国际贸易往来和旅游业的发展,生物入侵在我国不断加剧,正在成为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外来入侵种的生态代价是造成本地物种多样性不可弥补的消失以及物种的灭绝,其经济代价是农林牧渔业产量与质量的惨重损失与高额的防治费用,生物入侵在我国大部分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包括:缺乏对引进种的利益与风险进行评估,淡薄的生态意识与不顾生态后果的经济利益驱使下的盲目引进,缺乏严格的科学监管体系或监管不力,缺乏全面检疫的体系与机制。外来入侵生物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研究已成为当今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研究领域,我国对外来入侵生物的预防与管理应着重于国家能力、研究能力,监测与管理能力三大体系的建设上,根据我国国情和目前的紧急现状应制定出优先行动计划,对特定外来种的入侵生物学基础研究,特定生态系统或地理区域入侵种现状及影响的关键评估研究,特定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风险评估体系及经济损失的模式研究、发展控制外来有害生物的环保型技术与方法研究,外来生物受控制后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栖息生境的复原技术与方法等,无意 目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赤潮的发生趋势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166,自引:0,他引:166
通过对中国沿海赤潮发生历史的回顾以及主要赤潮事件的分析,阐明了中国沿海赤潮发生所呈现的趋势,即频率增加,规模扩大,新的赤潮藻种不断出现,有毒赤潮种比例上升,以及有害赤潮危害程度日益增加,且初步分析了赤潮频发的内因和外因,综述了我国科学家在赤潮生消过程监测,赤潮灌的培养生物学和分类学,赤潮藻类的营养动力学及生理生态学特性,赤潮藻类的生活史,赤潮藻类毒素,赤潮的模型和赤潮防治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工作的进展,指出了研究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赤潮研究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对我国种子植物特有属作了初步研究,提出如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1.根据我国各特有属的现代地理分布格局,大部分特有属具有明显的温带性特点。
2.我国特有属在水平分布上具有极不均匀的特点。各特有属的广布程度都很低,生态特
化现象十分明显。在垂直分布上,则主要分布于中海拔地区。特有属数目并不随海拔增高而
增多。
3.根据特有属分布的密集程度和分布区边界的密集交叠情况,划定了三个特有属分布中 心,即川东—鄂西中心, 滇东南—桂西中心和川西—滇西北中心。前二中心可能是残遗中心,后一中心则可能为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加拿大学者 Mathis Wackernagel发展完善的生态足迹模型就是一种测量可持续性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支持特定区域人类社会所有消费活动所需要的土地 (生态足迹 )与该区域可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 (生态承载力 )相比较来判断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简单介绍了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概念、研究进展、计算方法 ;对中国历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从 196 2~ 2 0 0 1年 ,中国人均生态承载力逐步下降 ,人均生态足迹则逐步上升 ,目前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已经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出现 ,并持续扩大 ,中国目前的发展处于一种强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