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55篇 |
免费 | 1010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54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44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43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106篇 |
2013年 | 148篇 |
2012年 | 353篇 |
2011年 | 285篇 |
2010年 | 246篇 |
2009年 | 329篇 |
2008年 | 430篇 |
2007年 | 261篇 |
2006年 | 218篇 |
2005年 | 145篇 |
2004年 | 149篇 |
2003年 | 60篇 |
2002年 | 142篇 |
2001年 | 69篇 |
2000年 | 86篇 |
1999年 | 91篇 |
1998年 | 53篇 |
1997年 | 56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48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国十字花科(Cruciferae)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评述十字花科(Cruciferae)分类系统,分析主要性状演化趋势和科、属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十字花科植物可能是本土起源的观点,其起源中心和分布中心可能在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西部高山和丘陵地区,起源时间至少在第三纪晚期以前,并认为中国十字花科植物自起源地(青藏高原)可能有3条主要的散布途径:第1条是自青藏高原向东北部,沿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到达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并在蒙古高原及东北山地形成次分布中心;第2条自青藏高原向东,经重庆、湖南、湖北,沿长江流域分布,到达东部沿海一带;第3条自青藏高原向东南部,经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延伸到台湾。 相似文献
3.
首次发现了树矛茧蜂属(DendrosotinusTelenga,1941)在中国的分布,并记述了该属1新种———武夷树矛茧蜂(D.wuyiensi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植保学院益虫研究室。 相似文献
4.
裂胸螨科3新种(蜱螨亚纲:革螨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裂胸螨科Aceosejidae3新种:修长蠊螨Blattisocius dolichussp.nov.,长江副加螨Paragarmania changjiangensis sp.nov.和江西肛厉螨Proctolaelaps jiangxi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5.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中国地方鸡种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幅员辽阔, 拥有丰富的鸡种遗传资源. 由于中国地方鸡种生产性能相对较低, 很难与国内外家禽公司育成的商业品种竞争, 现存数目较少, 有些已经濒临灭绝.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地方鸡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状况, 本研究采集了分布于中国各地的78个地方鸡品种血样, 并利用分布于13条染色体上27个微卫星标记进行分析. 通过对2740个样本的检测分析发现, 在所有27个微卫星座位中, 等位基因数从6~51个不等, 平均值为18.74. 所检测的78个品种的杂合度(H)均在0.5以上, 所有品种的平均杂合度值为0.622, 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573. 与国外的同类研究相比, 这一结果表明中国的地方鸡品种具有更加广泛的遗传多样性. 在27个微卫星座位中, 总群内亚群的固定系数(FST)从0.065(LEI0166)到0.209(MCW0078)不等, 平均值为0.106. 在检测的位点中, 只有LEI0194位点在所有的群体中均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HWE), 而其他位点基本上都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 由于小群体中的基因漂移及非随机交配, 一些保种场保存的地方品种(如狼山鸡)的杂合度相对较低, 而保种区的品种由于保种群群体较大, 杂合度也就相对较高. 中国地方鸡品种的高杂合度与其表型多样性是一致的. 通过Nei氏遗传距离和邻接法将中国地方鸡种进行聚类, 结果表明, 中国地方鸡品种可以分为六大类, 分类结果与品种的地理分布基本一致. 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中国地方鸡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将对中国地方鸡品种的利用和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蟹蛛科1新纪录属及2新种记述(蛛形纲:蜘蛛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了壮蟹蛛属Stiphropus和斜蟹蛛属Loxobates蜘蛛2新种,分别命名为镰壮蟹蛛,新种Stiphropus
falciformus sp.nov.和刺斜蟹蛛,新种Loxobates spiniformis sp.nov..壮蟹蛛属Stiphropus在我国尚属首次记述.壮蟹蛛属Stiphropus
Gerst(a)cker,1873新纪录属Stiphropus Gerst(a)cker,1873479;Ono,198059模式种Stiphropus
lugubris Gerst(a)cker,1873 鉴别特征本属与革蟹蛛属Coriarachne Thorell,1870(Song
& Zhu,1997,61)在体型上非常相似,但具以下区别头 胸部长大于宽,而不是宽大于长;步足和触肢具许多羽状毛(plumose
hairs)(figs.1 C~D),但后者无;雄蛛插入器大,小刀状(cultrate)或acerate,后者小而呈刺状;雌蛛外雌器中隔骨化强烈,而后者不明显.镰壮蟹蛛,新种Stiphropus
falciformus sp.nov.正模♂大理市凤仪镇公山,25°35'N,100°18'E,2002年5月21日,杨自忠采;副模1♀,地点同前,2002年6月29日,杨自忠采;3♂,元谋县元马镇,25°42'N,101°53'E,2005年9月12日,李巧采;1♂,元谋县老城乡,25°37'N,101°54'E,2005年9月10日,李巧采.词源学本新种种名根据插入器的形状而拟定.鉴别特征本新种与眼斑壮蟹蛛Stiphropus
ocellatus Thorell,1887(Ono,1980 b64,flgs.12~27)相似,但具以下区别插入器比后者长而宽;外侧突比后者短而宽.斜蟹蛛属Loxobates
Thorell,1877 Loxobates Thorell,1877495;Song & Zhu,199740;Song,Zhu &
Chen,1999481模式种Loxobates ephippiatus Thorell,1877刺斜蟹蛛,新种Loxobates
spiniformis sp.nov.正模♂云南省大理市点苍山,25°58'N,99°52'E,2002年6月9日;副模1♀,4
♂,地点同前,2004年5月22日,海拔2 300~2 500 m,杨自忠采;副模3♀,8♂,地点同前,2005年5月31日,杨自忠、杨飞采.词源学本新种名根据雄蛛触肢胫节外侧突起的形状而拟定.鉴别特征本新种雄蛛的插入器形状与小斜蟹蛛Loxobates
minorOno,2001(p.208,figs.6~8)相似,但具以下区别胫节外侧突基部螺旋状,端部刺状(figs.2.D~E),后者小而呈指状;腹侧突腹面观指状而不呈钝齿状.雌蛛与大东斜蟹蛛L.daitoensis
Ono,1988(p.43,figs.27~33)相似,外雌器近"U"字形、交配管长而不同于后者. 相似文献
7.
瘦寄蝇属Leptothelaira Mesnil et Shima隶于长足寄蝇亚科Dexinae瘦寄蝇族Leptothelairini;其体细长,后足基节上部具1宽而闭合的骨化桥,翅R4 5脉基部背面具1根小鬃;已知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南部、日本、越南、尼泊尔和我国台湾.本文记述了采自我国广西龙胜华坪的瘦寄蝇属1新纪录种:东方瘦寄蝇L.orientalis Mesnil et Shima,1979和产自陕西太白山和山西沁源与方山的1新种:长茎瘦寄蝇L.longipennis sp.nov,新种与分布东洋区的南方瘦寄蝇L.meridionalis Mesnil et Shima近似,但单眼鬃弱于内顶鬃,腹部第4背板后1/4~1/5和第5背板完全黑,第5腹板基部圆,中央裂深且基部宽,侧尾叶端部较窄而尖等.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沈阳师范大学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分布在中国的5种新跳蛛属蜘蛛,包括光滑新跳蛛Neon levis(Simon,1871)、微新跳蛛Neon minutusZabka,1985、人纹新跳蛛Neon ningyo Ikeda,1995、网新跳蛛Neon reticulatus(Blackwall,1853)、王氏新跳蛛,新种Neon wangisP.nov.和带新跳蛛Neon zonatus Bao&Peng,2002.对王氏新跳蛛,新种Neon wangi sp.nov.做了形态描述,并与近似种进行了比较.新种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王新平博士1996年7月20日采自贵州荔波县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10.
记述小头叶蝉属Placidus Distant 3新种,即叉茎小头叶蝉P.furcatus sp.nov.,白斑小头叶蝉P.feu;omaculatus sp.nov.和龙王山小头叶蝉P.longwangsha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