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3篇 |
免费 | 54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24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从12S rRNA基因序列研究中国蛙科24种的进化关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测定了中国蛙科动物24种和蟾蜍科的中华大蟾蜍线粒体12S rRNA基因长约400bp片段的序列。采用邻接法,对其数据的系统发生分析表明24种可分成3个支系:第一个支系包括棘腹蛙、合江棘蛙、棘胸蛙、大头蛙、虎纹蛙、倭蛙、泽陆蛙共7种,其中3种棘蛙组成一个单系;第二个支系由3种湍蛙,即戴云湍蛙、华南湍蛙和武夷湍蛙组成,应属于湍蛙亚科;第三支系包含余下的14种蛙,其中5种林蛙和4种臭蛙分别组成一个单系;2种侧褶蛙先聚合后,再与弹琴水蛙聚合,2种粗上先聚合在一起,再与由林蛙组成的单系群聚合。第三支系首先与第二支系相聚,然后它们与第一支系形成姐妹群,即由蛙亚科的7个物种组成的第一支系,不与蛙亚科另14个物种组成的第三支系直接聚合,表明第一支系的物种可能不属于蛙亚科。此外,分子证据提示把陆蛙属、大头蛙属、虎纹蛙属、棘棘属、臭蛙属、粗皮蛙属和侧褶蛙属从原来的蛙属分出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在柏菁保护区共采到两栖动物标本267号,经整理鉴定隶属1目、6科、6属、13种。该区两栖动物垂直分布划为3个带:(1)海拔600.1000m为低山河谷农田两栖类带,本带两栖类6种,占总种数的46.15%;(2)海拔1000.1750m为中山台地农田针叶林两栖类带,有两栖类11种,占总种数的84.62%;(3)海拔1750~2200m为中山高原森林两栖类带,仅有1种。柏箐地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华中区,但两栖类以华中及华南区种为主。还讨论了中华蟾蜍和华西蟾蜍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6.
7.
本研究以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黑眶蟾蜍抱对个体的体长、头长、头宽、眼间距、鼓膜径、耳后腺长、眼径、前臂及手长、前肢长以及后肢长等形态特征,分析雌性黑眶蟾蜍繁殖输出与其体型的关系,探究黑眶蟾蜍两性异形模式及其与雌性生育力的关系;同时通过对配对个体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探究了黑眶蟾蜍的配对模式。结果表明,黑眶蟾蜍雌性体长和体重显著大于雄体;两性的所有局部形态特征均与体长成正相关;去除体长因素影响后,雄性头长以及后肢长均明显大于雌性,其余局部形态特征两性间则皆无显著差异。雌体的窝卵重、窝卵数均与其体长和体重成正相关关系。雌性成体的前肢长与抱对雄性成体的前肢长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其余形态特征两性间均无相关性。研究表明,生育力选择是导致黑眶蟾蜍两性异形的重要驱动力;黑眶蟾蜍的选型配对模式未表现在个体大小上,而是体现在局部特征(前肢长),这不仅为揭示两栖类配对模式的普遍性提供了参考,还表明对两栖类选型配对的研究应以多个性状为对象。 相似文献
8.
9.
2003年7月和2004年1月对海南省黎母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内有两栖动物1目5科13属25种,全部为东洋界种类,其中华南区成分有15种,华中华南区有10种,分别占黎母山两栖动物总数的60%和40%,海南特有种有7种,具有典型的华南区系成分和热带山地林灌动物群特征。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虎纹蛙1种;数量优势种有黑眶蟾蜍、小湍蛙、泽蛙、细刺蛙、海南溪树蛙和背条跳树蛙;保护区内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指数为37109,均匀性指数为08321。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促进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建设,作者于2007年1月10~19日、5月16~24日、7月26日~8月8日,前后3次对该保护区两柄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结果显示,齐云山保护区现已记录72种两栖爬行动物,隶属5目18科.其中两栖纲2目7科24种,爬行纲3目11科48种.齐云山保护区动物地理区划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其区系组成以60种东洋界种类占明显优势,其余12种均为广布种,无古北界物种分布.大眼斜鳞蛇福建亚种(Pseudoxenodon macrops fukienensis)和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为江西省两栖爬行动物新纪录,福建钝头蛇(Pareas stanleyi)为江西省赣南地区爬行动物新纪录.齐云山保护区是海南棱蜥後(Tropidophorus hainanus)和福建华珊瑚蛇(福建丽纹蛇)(Sinomicrurus kettoggi)在江西省的第二个发现地,是海南闪鳞蛇(Xenopeltis hainanensis)在江西省的第三个采集地.通过平均动物区系相似性分析发现,齐云山地理位置独特,是华中区和华南区物种重要的扩散过渡地域.最后对齐云山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