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湖北地区已知蜱类及区系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湖北地区已知蜱类计有6属26种,其中属东洋界种类15种,占57.7%;属古北界种类8种,占300.8%;广布界种类3种,占11.5%。分析认为,湖北地区蜱类区系应划归东洋界。 相似文献
2.
东洋、古北两区在西藏境内的分界线,有的主张划在喜马拉雅山北麓,有的主张划在喜马拉雅山南麓,黄复生同志主张以喜马拉雅山主脊为界,并将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和伯舒拉岭以东的横断山脉平行峡谷区(包括昌都、江达、察雅、贡觉、类乌齐、八宿等)归入东津区。(见《西藏昆虫》1:1—34,科学出版社,1981)众说纷纭,迄今未能完全一致。作者等以西藏农虫普查资料为基础,并根据实地考察,认为东洋区和古北区在西藏境内的分界线,应该划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具体的说,在喜马拉雅中、西段,应以南坡3000—3400m为界,即接近乔木自然林的上限高度;在喜马拉雅山东段及藏东横断山脉的三江流域,应以 相似文献
3.
江西武夷出蝶类昆虫区系概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江西武夷山区的蝶类昆虫的种类、分布、数量结构和区系组成,其112种蝶类隶属11个区系或混合系,区系成分以东洋区系为主体,但古北区系成分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一结构表明,江西武夷15处于南北种类昆虫交流汇合的重心地段。其位置接近于东洋区系的北缘。 相似文献
4.
记述采自中国陕西和湖北大巴山的蝎蛉属1新种——二枝蝎蛉Panorpa biclada sp. nov.。新种的鉴别特征为:胸部背板中央有1细亮线;雄虫前翅无斑纹,雌虫前翅最多1条痣带;阳茎背瓣中部二分枝,形成1个短的腹枝和1个长的背枝;雌性生殖板基部向腹面弯曲成圆弧形,中轴基半部成V字型分歧。 相似文献
5.
记述中国短头飞虱属Epeurysa Matsumura1新种:叉突短头飞虱E.divaricata sp.nov.,编制了中国短头飞虱属分种检索表,还提供了成虫外形照片及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图。研究标本均分别保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NWAFU)及德国洪堡大学自然博物馆(MNHB)。叉突短头飞虱,新种E.divaricatasp.nov.(图1~15)新种因其头部(包括复眼)宽于前胸背板而与E.straminea(Muir,1919)近似,区别在于新种体呈褐色(后者为蒿黄色);雌虫体长2.29~2.46mm,翅长2.50~2.65mm(后者分别为2.7mm和2.8mm)。由于E.straminea仅根据1头雌虫而建立,因此,新种与E.straminea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正模♂(长翅型),海南坝王岭,2008-05-15,海拔126m,灯诱,门秋雷采(NWAFU)。副模:1♂(长翅型),采集信息同正模(MNHB);1♀(长翅型),2008-05-12,其它信息同正模(MNHB);1♀(长翅型),2008-04-30,1♀(长翅型),2008-05-02,海南七仙岭,灯诱,门秋雷采(NWAFU);1♂(长翅型),海南坝王岭,1983-05-25,灯诱,张雅林采(NWAFU)。词源:新种种名因其阳基侧突向两侧强烈叉开而定名。 相似文献
6.
记述了我国东洋区三突多足摇蚊亚属(Tripodura Townes)2新种。双刺多足摇蚊Polypedilum(Tripodura)bispinumsp.nov.(图1~5)本种与裸突多足摇蚊P.(T.)nudiprostatum Zhang&Wang相似,区别在于此新种r4+5翅室具有2个翅斑,m1+2和m3+4翅室端部具云状斑,肛尖矛尖状,肛尖侧突覆有微毛,上附器内侧中部具2个刺状刚毛。正模♂,海南黎水县吊罗镇,1989-05-20,灯诱,王新华采。抹刀多足摇蚊,新种Polypedilum(Tripodura)spathum sp.nov.(图6~10)本种可借如下特征区别于本亚属已知种:上附器呈抹刀形;前足比高(2.63-2.89,2.75);第9背板中部刚毛少,2~3根;下附器长、刚毛少,具2~3根刚毛。正模♂,云南勐腊县勐伦镇,1987-04-12,灯诱,邹环光采。本研究所用标本存放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摇蚊研究室。 相似文献
7.
扎氏摇蚊属Zavrelia世界上已有记录共计7种,除了Z.kribiensis Kieffer分布于非洲区,Z.clinovolsella Guo & Wang (2004)分布于东洋区外,本属其它种都分布在全北区.本文记述了分布于中国东洋区的1新种-光裸扎氏摇蚊Z.bragremia sp.nov.正模♂,四川省峨眉山,1986-05-17,王新华采.本种与本属已知种的主要区别特征是:肛节(第9)背板不具中区长刚毛.文中对Cranston等(1989)提出的属征作了修订.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8.
记述了分布于中国东洋区的拟花托摇蚊属Stempellinella 1新种:裸拟花托摇蚊 Stempellinella depilisa sp.nov.正模♂,福建省上杭县步云山,1993-05-05,王新华采.本种与本属已知种的主要区别特征在于肛节(第9)背板不具有中区长刚毛.同时本种个体小;触角比只有0.47.文中对Cranston等(1989)提出的属级鉴别特征作了修订.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9.
10.
研究了中国跳小蜂科Protyndarichoides属;详细描述了新种Protyndarichoides longicornis sp.nov.,给出了Protyndarichoides indicus Singh and Agarwal和Protyndarichoides aligarhensis(Fatma and Shafee)(中国新纪录种)的鉴别特征,并提供了各个种类的特征照片或绘图.编制了Protyndarichoides属的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