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鹳(Ciconia nigra)种群数量稀少,成活率低,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加强对黑鹳的保护已刻不容缓。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鹳的重要繁殖栖息地,开展繁殖行为研究有助于提高对黑鹳的保护成效。2012至2015年对2处黑鹳繁殖巢址进行了繁殖期观察。2012年5月15日首次发现1巢内有4枚卵并有亲鸟在巢中孵卵,6月7日孵化出4只幼雏,8月底全部成功离巢。2013年4月黑鹳利用该巢产卵5枚,孵化1只雏鸟,孵卵期约33 d,后期卵、雏鸟均消失,推测为来自蛇类的捕食。2014、2015年该巢未被利用。2014年4月24日发现另外一处巢址,8月12日观察到3只幼鸟已开始练习飞行,至8月19日全部离巢。2015年该巢孵化雏鸟4只,6月初死于恶劣天气。通过监测发现黑鹳连续多年在保护区内栖息繁殖,所发现的两巢成功出雏7只个体。本研究初步获得保护区境内黑鹳的繁殖信息,为后续促进黑鹳种群恢复与栖息地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拯救黑鹳刻不容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黑鹳是一种数量非常稀少的濒危鸟类,本文概要介绍了黑鹳在我国的分布、繁殖地及越冬地的范围等内容。论述了黑鹤繁殖栖息地和越冬栖息地内所具备的必要条件,指出环境变化尤其是水源污染以及其他人为干扰因素,是导致黑鹳种群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另外,本文就如何采取科学手段对黑鹳进行有效的保护,以及华北地区黑鹳主要繁殖地——山西省内的种群数量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胡鸿兴 《生命世界》2004,(12):47-50
上世纪50年代初,湖北省有0.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066个,面积约8300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5,故有“千湖之省”的美誉。时光荏苒,半个世纪过去了,今日湖北仅存湖泊309个,总面积不足2700平方公里。随湖泊面积骤减的是各种湿地水鸟数量和种类的减少,这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的东方白鹳、黑鹳、白头鹤、白鹤、丹顶鹤、  相似文献   
4.
黑鹳繁殖于欧亚大陆,越冬于非洲以及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国内除西藏外见于全国各地(段文科,张正旺,2017;郑光美,2017),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IUCN,2019),但在我国由于种群数量稀少,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河流域以北的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是黑鹳主要繁殖地,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地区是其越冬地(郑光美,2002)。  相似文献   
5.
1991-1993年的3-10月,在山西省滹沱河上游的繁峙县、代县和原平县河段,对湿地繁殖鸟类的种类特征、迁徙规律、种群密度、繁殖力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野外调研工作。结果表明,本地区至少有11种鸟类的繁殖与湿地生境状况密切相关。而且,滹沱河上游湿地生境,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鹳在华北地区种群的重要繁殖地之一。  相似文献   
6.
黑鹳(Ciconia nigra)属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2010至2018年,通过样线、样带和固定样点调查的方法对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鹳种群进行了监测,黑鹳最大种群数量均出现在每年的9月下旬,数量120~430只不等,年均308只。春季迁徙季节,黑鹳于3至4月到达保护区,部分个体会在此繁殖,其他个体会继续迁徙;秋季迁徙季节,黑鹳于8月中旬开始迁徙到达,9月下旬出现最大种群,10月中下旬陆续迁离,极少数个体在本地区过冬。2012至2018年对合黎山正义峡、榆树河、车轱辘河3个观察区域持续跟踪监测,共记录到有9个繁殖巢7年内的有效繁殖巢37个。巢多位于崖壁上,主要由粗树枝筑成,外径110~170 cm,内径40~70 cm,高45~84 cm,巢深4~7 cm(n=9)。产卵期6~8 d,产卵间隔1或1.5 d,窝卵数4或5枚(n=9)。根据对19枚卵的测量,卵短径为47~55 mm,卵长径为63~71 mm。第1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进行,孵卵期33或34 d(n=37),幼鸟为异步孵化,需要3~5 d才可以全部出壳。雌雄共同育雏,雏鸟70日龄时才具飞行能力,并在巢附近短距离练习飞行,直至100日龄后才不归巢。根据历年的监测,本区域黑鹳的孵化成功率为55.2%,每巢平均繁育成功幼鸟(2.6±0.6)只(n=37)。本研究较为全面地掌握了黑鹳在本区域的繁殖和迁徙习性,为开展黑鹳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黑鹳的繁殖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2000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黑鹳的数量和繁殖生态作了调查.本区黑鹳最早迁来为2月28日,最晚迁离为11月5日,开始产卵最早是3月8日,窝卵数3~4枚,孵化期31~32天,巢内育雏70~75天,幼鸟成活率为59.4%.该鸟数量稀少,在本区的繁殖个体数量相对稳定,应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8.
黑鹳Ciconia nigra是世界濒危鸟类之一,在我国数量稀少,被列为国家I级保护物种.我们通过监测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鹳活动情况(2005~2007),发现其具有明显的年活动节律和日活动节律.黑鹳的数量在该保护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另外,也对我国近几年黑鹳记录情况进行了总结,发现2007年所记录的最大数量是中国发现的最大黑鹳群体.  相似文献   
9.
黑鹳人工笼养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1-1996年间采取人为生态环境,使P组黑鹳所繁殖的3只F1成熟后,人工组配又成功繁殖F24只。笼养黑鹳性成熟雌鸟3岁,雄鸟4岁,F2发育和行为正常。  相似文献   
10.
卫星跟踪下的黑鹳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鸣  魏顺德  程军 《动物学杂志》2004,39(2):102-102
中亚黑鹳(Ciconia nigra)是怎样飞越喜马拉雅山的?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2002~2003年由捷克科学院和捷克广播电台共同策划了利用卫星跟踪黑鹳的计划,中国的研究小组配合进行地面监测。2002年7月初,专家们开始在西伯利亚与阿尔泰山之间的叶尼塞河、鄂毕河、额尔齐斯河寻找目标,经过近20天的艰苦努力,终于给三只黑鹳成鸟分别挎上“背包”(约100g重的PTT卫星无线电发射器和短距离无线电发射器)。经血液DNA检测确认它们为二雄一雌,分别被命名为“皮特”(♂)、“罗马”(♂)和“凯特林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