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7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4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地区棉铃虫越冬蛹滞育的解除与发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蒋明星  张孝羲 《昆虫学报》1997,40(4):366-373
南京地区棉铃虫Heliclverpa armigera (Hubner)越冬蛹滞育的解除时间及解除后发育与温度的关系等问题。结果表明,该地区越冬蛹于12月中旬前后解除滞育,12月下旬至3月上旬处于休眠状态,3月下旬至4月上旬温度上升至约10℃~12℃后眼点开始移动。发现该虫在滞育后的发育中,眼点移动前期的发育速率、发育起始温度及血淋巴总蛋白含量动态明显不同于眼点移动后期或非滞育蛹。  相似文献   
2.
实验以越冬前后的中华绒螯蟹一龄幼蟹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气相色谱法分别检测一龄幼蟹越冬前后肝胰腺及头胸甲中脂肪酸含量变化、利用液相二级质谱法分别测定一龄幼蟹越冬前后肝胰腺、头胸甲和血淋巴中4种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肝胰腺中的饱和脂肪酸(SFA) C20:0、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 C18:1n9作为主要能量脂肪酸被动用,其含量越冬后显著下降(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中的C18:3n3、C22:6n3越冬后含量显著升高(p0.05)。头胸甲的饱和脂肪酸(SFA) C16:0、C18:0,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中的C18:1n7作为主要能量脂肪酸被动用,越冬后含量下降显著(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 C18:2n6、C20:3n6越冬后含量显著升高(p0.05)。越冬后头胸甲中4种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其中,血淋巴中虾青素、叶黄素含量极显著升高(p0.05),β-胡萝卜素含量极显著下降(p0.05)。肝胰腺中虾青素与叶黄素、β-胡萝卜素变化趋势与血淋巴的一致,角黄素含量显著下降(p0.05)。越冬期间气温、水温的短暂升高可能使一龄幼蟹短暂摄食。越冬前经育肥的扣蟹越冬后能量物质无显著变化,越冬后根据肝胰腺颜色来判断一龄幼蟹质量的方法不科学。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越冬蛹过冷却点、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测定,结合10年来田间调查及越冬观察试验,表明甜菜夜蛾在鲁西南地区一般年份不能安全越冬,得出了每年初代虫源来于外地的结论,这对甜菜夜蛾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C3和C4植物寄主对华北地区棉铃虫越冬代和第一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乐夫  付雪  戈峰 《生态学报》2011,31(2):449-454
确定华北越冬代棉铃虫虫源及其对第一代棉铃虫种群的影响是制定棉铃虫防治策略的基础。以越冬代棉铃虫蛾翅的稳定同位素δ13C为天然标记直接判定这些成虫的幼虫期寄主类型,并将雌虫接到春小麦植株上,调查其产卵、孵化、幼虫发育至化蛹、羽化等特征。结果表明,越冬代来自C3植物(主要为棉花)的成虫个体数量占全部越冬羽化种群的53.1%,所产生的下一代老熟幼虫也较C4来源的多(55.1%);雌蛾受精率都比较高;卵孵化率较高(52.9%>41.6%);幼虫发育在低龄阶段较比后者快,存活率低,但在高龄幼虫阶段相对后者慢,存活率高;与C4植物(主要玉米)的来源个体后代的幼虫发育总历期接近,总存活率也相近。显示寄主植物小麦提供的营养条件在第一代棉铃虫的幼虫发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即小麦只在特定阶段才适合幼虫的发育;而且不论是C3还是C4寄主来源的越冬代棉铃虫已经适应了这一限制。有效地评价了玉米和棉花等寄主植物对华北地区越冬代和次年第一代棉铃虫的影响,对于分析越冬代棉铃虫的虫源性质和第一代棉铃虫的防治及Bt抗性的治理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华通草蛉成虫越冬体色变化与滞育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自然条件下中华通草蛉成虫越冬体色变化与滞育关系的系统研究表明,成虫在越冬过程中都经历了一个较明显的体色变化过程,主要表现在体躯底色从绿色到土黄色及体背面滞育斑由褐色到红褐色的改变,据此将成虫体色分成5个级别,在越冬过程中约80%个体体色经历了在生殖型体色(1级)和滞育型体色(4,5级)之间的明显变化,约有20%个体体色维持在2、3级,在越冬前,成虫滞育斑出现后其卵巢不再发育或者发育受抑而逐渐停止发育,滞育斑的出现是成虫开始滞育的重要标志;越冬后,随着成虫体色由滞育型向生殖型的转变,当大多数个体体色变为3级以下时,卵巢开始发育,这些结果说明,中华通草蛉越冬成虫体色的变化是其滞育越冬的一个重要形态指标,越冬前后体色的改变,标志着成虫滞育的开始和结束。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现状调查与胁迫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09年2月对江西省五大水系: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水的越冬中华秋沙鸭种群展开专项调查,分析了江西省越冬中华秋沙鸭种群的数量、性比、空间分布格局、生境特征及其胁迫因素.主要采用样线法在五大水系的主要河道展开同步调查,调查样线总长度400 km.结果发现,江西省越冬中华秋沙鸭有26个生活群255只个体,雌雄性比为119:117,其生活群雌雄性比也多接近1:1.江西省五大水系中,除赣江外,在其他4个水系均发现有中华秋沙鸭越冬群体.除了在曾有中华秋沙鸭越冬记录的婺源、贵溪、弋阳、浮梁、修水发现其越冬群体外,还首次在江西省境内的宜黄、武宁和龙虎山地区发现有较大的中华秋沙鸭越冬群体,而且龙虎山泸溪河段分布有本次调查中个体数量最大的有53只个体的群体.人类采砂活动、水质污染、非法捕鱼和家禽饲养是目前影响该种群生存的主要胁迫因素.  相似文献   
7.
崇明东滩人工湿地越冬水禽行为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年12月上旬-2007年2月下旬,在崇明东滩堤内次生人工湿地(鱼-蟹塘)对7种优势种水禽的昼间(6:30-17:30)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白鹭(Egrettagarzetta)、苍鹭(Ardea cinerea)和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以停伫行为为主,分别占全天行为的34.09%、45.45%和54.55%;白骨顶(Fulica atra)、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取食行为较活跃,分别占全天行为的32.58%和35.00%;小鹛鹧(Tachybaptus ruficollis)和银鸥(Larus argentatus)游水活动分别占全天行为的44.70%和31.82%.此外,环境温度和光照与水禽活动呈正相关,与风速负相关,湿地内水位由于变化不大而对越冬水禽行为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对棉大卷叶螟Sylepta derogata Fabricius第5代、第6代室内种群饲养结果显示,该虫的有效越冬虫源为第5代滞育的老熟幼虫,滞育率24.4%~33.1%,第6代棉大卷叶螟的发生对第2年的种群基数影响不大。滞育老熟幼虫的越冬存活率为60.0%~71.9%。次年越冬代羽化的成虫雌虫少,雄虫多,单雌产卵量平均为163.4~198.8粒。  相似文献   
9.
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耐寒性物质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从生理生化水平上探讨二化螟越冬幼虫耐寒机制,分别对不同时期采集的二化螟越冬幼虫过冷却点及水、灰分、元素、脂肪、脂肪酸、甘油、总糖和蛋白质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越冬期幼虫过冷却点及游离水、游离脂肪、总糖和蛋白质含量变化均呈先减后增,而结合水、灰分、高含量元素(K、Na、Mg、Fe、Ni和Cr)、结合脂肪和甘油含量则呈相反变化;越冬期幼虫脂肪酸组分出现变化,但主要成分均为9-十六碳烯酸、9-十六烷酸和9-十八碳烯酸,其中前二者含量呈先减后增变化而后者则相反.越冬幼虫体内理化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可以反映其耐寒性强弱.  相似文献   
10.
白冠长尾雉的越冬生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冠长尾雉的越冬生态方成良丁玉华(河南省信阳林业学校,464031)Over_WinteringEcologyoftheWhite_crownedLong_TailedPheasant.FangChengliang,DingYuhua(Xinya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