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1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浅水湖泊的重要特性之一,由风浪等动力作用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对浮游藻类的初级生产力、群落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生长季节(5-6月)在太湖梅梁湾湖岸的中宇宙模拟实验,比较在同样的外源负荷下浮游藻类对不同的沉积物再悬浮程度的影响特征,以及其主要的影响因子。实验在约250L的大桶中进行,通过位于沉积物-水界面的水泵的动力作用,模拟了三个不同程度沉积物再悬浮:无再悬浮即对照、弱悬浮和强悬浮程度。实验结果显示:(1)对照、弱悬浮和强悬浮之间悬浮物浓度呈显著性梯度变化,平均值分别为5、30、40 mg L-1,水下20cm光密度分别为表面光密度的80%、35%和25%。TN和TP在悬浮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是弱悬浮和强悬浮之间差异不显著。生物可利用的各种溶解性营养盐形式对再悬浮的响应特征不明显。(2)浮游藻类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对再悬浮的响应显著。对照组的Chla在整个实验阶段都很低,强悬浮组和弱悬浮组的平均Chla分别5倍和2倍于对照组。实验初始浮游藻类群落种类多样性低,优势种群主要为隐藻(隐藻属Cryptomonas spp.和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再悬浮处理显著促进了隐藻的生长,但弱悬浮和强悬浮之间差异不显著。对照组优势种群演替为微小型种类蓝隐藻和绿藻门的纤维藻属(Ankistrodesmus sp.)。(3)以相对丰度为统计数据,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对再悬浮的响应显著,弱悬浮和强悬浮之间差异不显著。对照组的枝角类大型种类溞属(Daphnia spp.)丰度显著高于再悬浮处理组,枝角类小型种类象鼻溞属(Bosmina spp.)和网纹溞属(Ceriodaphnia spp.)、轮虫丰度则呈相反趋势。可见,再悬浮促进了沉积物营养盐的释放和水下光照的衰减,还影响了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使其向摄食藻类能力较差的种类演替,从而在上行(bottom-up)和下行(top-down)两个方面影响了浮游藻类的现存量和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2.
采用群体累积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03、0.3、3.30和300 μg·L-1)的三氯杀螨醇和不同食物密度(3.0和5.0×106cells·ml-1)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增长影响.结果表明:藻类食物密度、三氯杀螨醇浓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种群增长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藻类食物密度和三氯杀螨醇浓度对轮虫最大种群密度也有显著影响(P<0.01),但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其却无显著作用(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在3.0×106cells·ml-1藻密度下.0.03-30μg·L-1的三氯杀螨醇显著提高了轮虫种群增长率,3μg·L-1的三氯杀螨醇显著降低了轮虫的最大种群密度,而300μg·L-1的三氯杀螨醇则极显著提高了轮虫的最大种群密度;在5.0×106cells·ml-1藻密度下,三氯杀螨醇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率和最大种群密度均无显著影响;高密度的藻类食物降低了0.03-30μg·L-1和300μg·L-1的三氯杀螨醇分别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率和最大种群密度所具有的促进作用,以及3μg·L-1的三氯杀螨醇对轮虫最大种群密度所具有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香溪河水系附石藻类的时空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香溪河系长江三峡水库湖北库区内第一大支流.对香溪河2005年7月—2006年6月干流及主要支流上12个样点的附石藻类进行调查,共观察到藻类218种,其中硅藻183种、绿藻24种、蓝藻10种、黄藻1种,硅藻门的线形曲壳藻为绝对优势种.其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时空动态差异显著(或接近显著),总平均值分别为32和154.附石藻类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年总平均值分别为8.75×10.9 cells·m-2和14.62 mg·m-2.不同样点的藻类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古夫河支流最高,九冲河支流最低,两者相差一个数量级; 不同季节附石藻类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表现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趋势.附石藻类密度及叶绿素a含量与海拔及水流流速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总氮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犁头鳅早期发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mbriata (Günther)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 爬鳅科(Balitoridae) 犁头鳅属(Lepturichthys),是生活于急流石滩的小型底栖鱼类,分布于长江水系,主要借助其宽大平展的偶鳍和平坦裸露的胸腹部吸附在急流中的砾石表面,依靠角质化的锋利下颌刮食固着藻类和小型无脊椎动物[1-3].  相似文献   
5.
《生物技术世界》2008,(2):91-91
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在藻类体内发现了6个生物钟基因,这项成果可能有助于科学家研究生物钟的进化。  相似文献   
6.
为寻找高效降解水体中氨氮的菌株并对其进行应用评价,研究从多种水产养殖池塘水体和底泥的混合物中筛选出2株氨氮降解菌,降解率分别达97.8%和98.5%,经鉴定均为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对筛选出的2菌株培养条件进行优化,2菌株pH、C/N适应范围广,并且耐高温、高盐。通过灌服试验表明所筛选菌株对养殖动物是安全的。在此基础上,将筛选菌株与本实验室前期诱变菌株B38复配后制成复合菌,通过养殖试验评价了复合菌对氨氮、亚硝酸盐及藻类数量的调控效果。与4种商品微生态制剂(光合细菌、酵母菌、强效EM和芽孢杆菌)相比,泼洒复合菌的池塘氨氮含量逐渐降低。在氨氮含量下降的同时,亚硝酸盐含量有上升的趋势,但在试验的第18天,复合菌组与酵母菌组亚硝酸盐含量有所降低。对藻类数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从第9天开始添加复合菌与芽孢杆菌组藻类数量高于其他各组,在第14天,这2组藻类数量大约为其他组的2倍。由此可见,复合菌具有明显的降氨氮特性,并能有效增加藻类数量,但对亚硝酸盐降解效果不显著。研究为复合型微生态制剂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人与生物圈》2011,(3):70-71
浙江南麂列岛南麂列岛生物圈保护区位于浙江省平阳县东南海域,总面积201.06平方公里,以保护海洋贝藻类、鸟类、水仙花及其生态系统为主。1 998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驾车路线:京津塘高速→京沪高速→济南→临沂/淮安→江阴/无锡→嘉兴→杭州湾跨海大桥→宁波→温州→鳌江地方特产:等边浅蛤、荔枝螺、淡菜、栉孔扇  相似文献   
8.
五种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采用移栽沉水植物控制富营养化水体中营养盐含量和浮游藻类生物量.本研究在夏季藻类密度较高的富营养化水体中移栽5种长江中下游流域常见沉水植物,比较不同沉水植物去除营养盐和控制藻类总量的能力.研究结果:5种沉水植物对水体总氮含量去除率的大小顺序为:竹叶眼子菜>黑藻>苦草>微齿眼子菜>菹草,对总磷去除率大小顺序为:竹叶眼子菜>黑藻>微齿眼子菜>苦草>菹草;竹叶眼子菜控制水体中藻类总量的效果最佳,苦草、微齿眼子菜及菹草次之,黑藻对水体总磷和浮游植物的去除效果均极显著(p≤0.01),而对总氮含量的作用影响不明显(p=0.209).综合营养盐吸收作用和藻类控制效果来看,竹叶眼子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生长状态良好并达到较为稳定的净化作用,是夏季治理浅型富营养化静水水体的理想物种之一.  相似文献   
9.
西藏台错TT-1剖面厚369 cm,为一套碳酸盐粘土和粘土碳酸盐沉积,地层测年为41.4-4.5 ka,含丰富的轮藻化石,分属于11个轮藻植物群,群落所在地层的碳酸盐和钙质含量分别为80%和33%.从老到新(剖面自下而上):①41.4-26.64 ka(369-319 cm),处于末次冰期间冰阶MIS3a暖期,湖区气候...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中国南方广西、贵州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的钙质微体古生物,描述红藻新属Yishanella及其二个新种(Yishanelle filosasp.nov.,Y.multitubalasp.nov.),一个绿藻新种(Pseudokamaenaregularissp.nov.)和一种分类位置未定化石(Menselina nanasp.nov.)。该微体植物群繁衍于透光带中。识别出三个组合,分别代表清洁水体的Girvanella,泥质的Issinella和介于二者之间的Menselina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