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2月在江西井冈山自然保护区采集到3只体型较小的蝙蝠,主要特征为:前臂长37.80~39.35mm,颅全长18.16~18.41mm;耳壳半透明呈圆形漏斗状;无尾椎骨,股间膜内凹呈"∧"形;背毛基部黑褐色,毛尖赤褐色,翼膜浅褐色。根据其特征鉴定为无尾蹄蝠Coelopsfrithi,江西省首次采集、记录到该种蝙蝠,属该省翼手目新纪录,并首次描述了该种阴茎骨形态。  相似文献   
2.
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洞栖食虫性蝙蝠,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近年于湘西州及张家界市的25个溶洞中共记录到该蝠450只次,对其栖息生态特征(空间分布、姿势、体温、栖点温度和栖点安全性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测。结果表明:该蝠的栖点主要集中分布于离洞口440 m之内的洞段(占99.3%),栖点高度通常介于2—10 m之间(84%),主要采取双足倒挂的姿势栖息于洞顶壁或侧壁,但单足倒挂的栖息姿势也较为常见(36.2%)。体温介于10.7—25.2℃,体温总是稍高于栖点温度,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者呈线性正相关。约64%的栖点"安全性高",而"安全性低"和"安全性中"的栖点分别占17.6%和18.4%。减少对洞穴的人为干扰是保护该物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许多动物的叫声频率呈现性二态现象。蝙蝠夜间活动,主要利用声音信号导航空间、追踪猎物、传递交流信息。本研究选择成体菲菊头蝠作为研究对象,检验回声定位声波频率性二态是否有利于性别识别。研究发现,菲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频率参数具有显著性别差异。播放白噪音、雄性回声定位声波及雌性回声定位声波期间,实验个体的反应叫声数量依次递减。播放白噪音、雌性回声定位声波及雄性回声定位声波后,实验个体的反应叫声数量依次递增。白噪音诱导反应叫声强度高于回声定位声波诱导反应叫声强度。研究结果表明,菲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的频率参数编码发声者性别信息,有利于种群内部的性别识别。本研究暗示,回声定位声波可能在蝙蝠配偶选择中扮演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2016年8月27日,于湖南省衡东县四方山国有林场仙妃洞(113°3’23″E,26°58’25″N,海拔463 m)利用雾网采集到1号鼠耳蝠标本,经鉴定为金黄鼠耳蝠Myotis formosus,为湖南省翼手目Chiroptera新记录,标本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脊椎动物标本馆(雄性,标本号:HUNNU16SF36)。本次发现补充和丰富了该物种在中国的分布范围(Jiang et al.,2010;郑锡奇等,2010;Csorba et al.,2014;Ruedi et al.,2015;党飞红等,2017)。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位于我国南部, 地处热带北缘, 其独特的岛屿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 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为探究岛内的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状况, 本研究组使用雾网、蝙蝠竖琴网等工具, 于2002年至2016年先后对海南岛进行了15次翼手目多样性调查, 并根据其外形与头骨特征及系统发育学方法进行标本鉴定。共获取了1,025号标本, 隶属5科15属31种, 其中2016年12月21日在海南琼中捕获的艾氏管鼻蝠(Murina eleryi)为海南岛蝙蝠分布新记录。结合前人调查及发表结果统计, 岛内共有翼手类8科20属41种。同时基于本调查采集位点和前人调查位置信息(共计363个位点), 结合WorldClim 32种气候数据, 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对海南岛翼手目物种的分布进行预测, 结果显示五指山、吊罗山、鹦哥岭、尖峰岭及海口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等地为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较丰富的区域, 而三亚、澄迈、屯昌、临高、琼海等地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较低。本研究结果为海南岛翼手目资源分布及多样性状况提供了基础资料, 也为岛内后续开展翼手目资源保护管理、蝙蝠疾病防控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于2017年至2018年对广东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翼手目动物进行调查,主要采用日栖息地与夜栖息地、捕食区网捕等调查方法,共调查到翼手目5科13属23种,其中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9属15种,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1属4种,蹄蝠科(Hipposideridae)1属2种,假吸血蝠科(Megadermatidae)1属1种,犬吻蝠科(Molossidae)1属1种。从区系组成来看,以东洋界为主(19种),其次为广布种(3种),古北界仅1种。从栖息类型上看,分为洞栖型、树栖型及建筑物栖息型,以洞栖型为主(15种),建筑物栖息型其次(12种),树栖型最少(5种),但其中9个物种的栖息地类型同时包含了上述3种栖息类型中的2种。本研究在广东丹霞山发现中国蝙蝠新分布记录1种,为卡氏伏翼(Hypsugo cadornae);而中印鼠耳蝠(Myotis indochinensis)为中国分布的再次确认。  相似文献   
7.
2021年8月分别在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大托站立交桥底和昭华湘江大桥底捕获2只鼠耳蝠(2♂,标本号211521和211540),经鉴定为霍氏鼠耳蝠(Myotis horsfieldii),为湖南省蝙蝠分布新记录物种。本次捕获标本体型中等偏小,前臂长分别为36.1 mm(211521)和33.1 mm(211540),头体长为44.0 mm和41.2 mm,后足长(10.5 mm和10.4 mm)超过胫骨长(16.4 mm和16.2 mm)的一半,耳屏长(5.1 mm和3.8 mm)不及耳长(12.5 mm和10.0 mm)的一半;头骨狭长,颅全长15.5 mm和15.0 mm,脑颅宽7.8 mm和7.5 mm,颅骨纤弱,额骨处有明显倾斜,脑颅高于上颌骨,颧弓较细。与来自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霍氏鼠耳蝠标本相比,前臂长、头体长和尾长测量数据偏小,但头骨测量数据接近。基于Cyt b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此次捕获的鼠耳蝠标本与霍氏鼠耳蝠聚类在一起,与来自香港的霍氏鼠耳蝠样本遗传距离仅为0.9%,故确定该物种为霍氏鼠耳蝠。标本保存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8.
2015年7~9月在贵州省兴仁县、平坝县和兴义市的五屯镇及敬南镇捕获鼠耳蝠33只,鉴定为高颅鼠耳蝠(Myotis siligorensis),为贵州省新纪录物种。标本保存于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实验室。主要特征:体型较小,前臂长(36.03±1.50)mm(32.66~38.98 mm,n=33);耳狭长;耳屏直而细长;第Ⅲ掌骨最长,第Ⅴ掌骨最短;阴茎长(4.52±0.84)mm(2.85~5.75 mm,n=21);头骨狭长,颅骨凸显;颅全长(13.87±0.74)mm(13.00~14.88 mm,n=8),颅高(6.36±0.24)mm(6.03~6.74 mm,n=8);听泡较小;矢状脊细弱;上颌第1、2门齿向中央倾斜,上颌第1门齿有1个主尖和1个附尖;上颌第2门齿较第1门齿小,且与犬齿分离;上颌第2前臼齿(P3)位于齿列中。基于Cyt b基因(1 141 bp)序列进行的分子系统学分析显示,此次捕获鼠耳蝠物种与高颅鼠耳蝠聚在一起,二者遗传距离最近(仅为0.03),进一步确认所采集物种为高颅鼠耳蝠。  相似文献   
9.
蝙蝠其实是对翼手目动物的俗称,它们是唯一一类能够飞翔的夜行性哺乳动物,种类和数量众多,是哺乳动物中的第二大类群,仅次于啮齿类;除去南极洲和北极洲,在世界的每个角落的夜空下,几乎都有它们飞翔的身影……  相似文献   
10.
大足鼠耳蝠的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杰  戴强  张树义  沈钧贤  梁冰 《四川动物》2003,22(3):155-156
首次报道北京、成都和广东发现大足鼠耳蝠,并结合文献对其形态特征及其在我国现有分布区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