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CoI基因序列对雀科鸟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线粒体DNA(mtDNA)中Col基因的部分序列(1300bp)对雀形目雀科(Fringillidae)36种鸟类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对数据集构建NJ树、Baycs树和ML树.对建树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铁爪鸦(Calcarius lapponicus)与鸦属(Emberiza)鸟类的亲缘关系比其他雀科的鸟类更近;支持蓝鹀(Latoucheornis siemsseni)隶属于鹀属的观点:证实了黄颈拟蜡嘴雀(Mycerobas affinis)与黑尾蜡嘴雀(Eophona migratorius)之间紧密的亲缘关系;发现长尾雀(Uragus sibiricus)和朱鸦(Urocynchramus pylzowi)之间亲缘关系很远,而与朱雀属(Carpodacus)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果支持雀类与鸦类的亚科级分类水平.  相似文献   
2.
野鸦椿属植物归属于省沽油科,主要分布于东亚以及东南亚,我国分布有两个种。该属植物化学成分结构丰富,包括酯类、三萜类、黄酮类等,药理活性广泛,如抗炎、抗肝纤维化、抗氧化等。本文从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方面对野鸦椿属植物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属植物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3.
星鸦的贮食行为及其对红松种子的传播作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鲁长虎 《动物学报》2002,48(3):317-321
1994-1998年秋在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对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的贮食行为及具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种子的传播作用进行了研究,星鸦在秋季至翌年早春主要以红松种子为食,偶食浆果。秋季种子成熟时,星鸦在取食的同时储藏大量种子作为冬季和早春的食物,这些种子中未被完全吃掉的遗留部分在第三年春天即可发芽,在地上取食部分种子后,星鸦通常储存30-50粒于舌下囊中,飞行2-5km后,将种子埋藏在土层下2.5-3.5cm深处,每个贮点从为2-4粒,贮点生境主要有8种:林缘(路边)、保护区周围空阔地、人工落叶松林、人工自冷杉林、人工红松林、人工红皮云杉林、天然更新的杨桦林和天然原始红松阔叶林(母树林)。星鸦每天至少搬运种子10次,达400粒。一个贮藏季节一只星鸦可贮藏至少16000粒种子,对红松1年生和2年生幼苗调查表明,幼苗在上述8种生境中均有分布,并且在人工落叶林、天然更新杨桦林和母树林下有幼树分布,因此星雅能有效地扩散红松种子,有利于红松的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4.
野鸦椿的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从野鸦椿 (EuscaphisjaponecaKantiz)枝叶的甲醇提取物分离得到 6个化合物 ,通过波谱分析鉴定为 5 ,7 dihydroxy 2 methyl benzopyran 4 one(Ⅰ ) ,3,4 ,5 trihydroxy benzoicacidmethylester(Ⅱ ) ,3,7 dihydroxy 5 octanolide(Ⅲ ) ,methyl 5 ,7 dihydroxy 2 (Z) octenoate(Ⅳ ) ,7 hydroxy 2 octen 5 olide(Ⅴ )和vomifoliol(Ⅵ )。  相似文献   
5.
野鸦椿种子内源抑制物活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源林  蔡仕珍  李西  林瑞 《广西植物》2016,36(5):600-606
以野鸦椿(Euscaphis japonica)种壳和胚为材料,甲醇浸提得到种壳浸提液和胚浸提液,配制浸提液浓度梯度为原浸提液浓度的10%、20%、30%、40%,研究不同浓度的种壳和胚浸提液对白菜、小麦、绿豆种子底物酶活性、发芽率、幼苗根长和苗高的影响,萃取和分离种壳和胚甲醇浸提液中的内源抑制物质,探讨野鸦椿种子内源抑制物质的活性与成分。结果表明:随着种壳和胚浸提液浓度的增加,白菜种子酸性磷酸酶活性和发芽率均显著降低(P0.05),表现为抑制作用递增,种壳的抑制作用小于胚,而幼苗的根长和苗高则表现为低促高抑,在10%浸提液处理下根长和苗高达最大值,种壳的促进效果弱于胚;小麦种子淀粉酶活性及幼苗的根长和苗高递减(P0.05),表现为抑制作用递增,而发芽率则在浓度≤20%时差异不明显(P0.05),浓度为30%时显著降低(P0.05),40%时发芽率为0,种壳的抑制作用大于胚;绿豆种子蛋白酶活性、发芽率、幼苗根长和苗高均在浸提液浓度≥20%时显著下降(P0.05),且种壳的作用效果小于胚。种子内源抑制物萃取及分离表明,外壳中含酚酸类较胚多,含碱类较胚少。综上认为,野鸦椿种壳和胚中均含有较高活性的内源抑制物,但性质、成分及含量存在差异,外壳内源抑制物主要作用对象为淀粉类物质,胚乳内源抑制物主要作用于油脂类和蛋白类物质。  相似文献   
6.
四种昼行性动物取食和贮藏红松种子的行为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于2005年10月1~7日,采用全时焦点观察法研究了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林班原始红松林内松鼠(Sciurus vulgaris)、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花鼠(Eutamias sibiricus)和普通(Sitta europaea)4种昼行性动物取食和贮藏红松种子的行为。结果表明①4种动物的取食和贮藏过程包括找寻、松塔的处理与种子剥食、松塔和种子的搬运、确定贮藏点、掩藏和警戒等6个环节,但它们在6个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均存在较大差异;②4种动物的种子消耗量亦存在较大差异(χ2=144.67,df=3,P<0.05),松鼠、星鸦、花鼠和普通每次平均取食红松种子的数量分别为40.0粒、20.9粒、16.7粒和1.3粒。松鼠与星鸦能够在地面和树冠层取食或收获红松松塔及种子,而花鼠与普通则主要在地面取食;③4种动物贮藏种子的能力亦有较大差异(χ2=68.76,df=3,P<0.05Kruskal-Wallis),松鼠、星鸦和普通主要分散贮藏红松种子,松鼠和星鸦的贮藏量最多,而花鼠很少分散贮藏种子,但能将许多红松种子集中贮藏在少数的贮藏点;④取食松籽的种间竞争强烈,在红松林的垂直高度上,松鼠和星鸦具有高度重叠的取食生态位,花鼠和普通因为种群数量大,对地面种子库的消耗量较大。分析结果显示,松鼠与星鸦是红松种子扩散的传播者,普通是种子消耗者兼传播者,而花鼠则近乎是完全的捕食者。  相似文献   
7.
王文采   《广西植物》1995,15(2):97-105
在对有关形态特征进行分析之后.作者发现具三浅裂或三深裂基生叶,和较薄、脱落萼片的脱萼鸦跖花是鸦跖花属的原始种,而具五角形,三深裂基生叶的变叶三裂碱毛莨和裂叶碱毛莨是碱毛莨属的原始分类群.写出新修订的我国碱毛莨属属下分类群检索表;作者认为聚合果的形状是碱毛莨属的重要特征,并用来将此属的种分为二群,描述了碱毛莨属2新组,2新变种,水毛莨属1新变种.做出碱毛莨属2新组合报导了水毛莨属二种的新分布。  相似文献   
8.
野鸦椿酯类化合物抗炎症活性与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野鸦椿(Euscaphis japoneca Kantiz)枝叶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结构相似的酯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鉴定为7-hydroxy-2-octen-5-olide(Euscapholide,1),3,7-dihydfoxy-5.octanolide(2),和methy15,7-dihydroxy-2(Z)-octenoate(3)。化合物1和3具有较强的抗炎症活性,而结构相似的化合物2却不显示抗炎症活性;通过对这些化合物及诱导体的抗炎症活性的测定,初次确定野鸦椿酯类化合物的抗炎症活性与其结构中的α、β不饱和羰基密切相关,而且有可能是通过抑制体内的环氧酶的活性来实现抗炎症作用的。  相似文献   
9.
野鸦椿资源及其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野鸦椿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它的花、根、果实都可药用,作为观赏植物,更具有利用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褐背拟地鸦表型特征的性别差异与地理变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将数值分类用于鸟类分类学研究时,对于雌雄的形态特征差异没有被重视,尤其是对于雌雄同形的鸟类。本文以雌雄同形的褐背拟地鸦Pseudopodoces humilis为材料,运用SPSSl0.0FOR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对108号褐背拟地鸦标本(51♀♀,57♂♂)的数量性状(体长、跗跖长、翅长、尾长、嘴宽、嘴高、上喙长、下喙长、嘴裂、第3趾爪长、第1趾爪长)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雌、雄性状在翅长(n=51,P=0.012)和嘴高(n=57,P=0.043)上有明显差异,但在体长、跗跖长、尾长、嘴宽、上喙长、下喙长、嘴裂、第3趾爪长、第1趾爪长等数值特征上却没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在以后对于褐背拟地鸦的地理种群变异和亚种分化的研究中,翅长和嘴高两特征应该根据雌雄分别讨论。通过对不同性状量度和纬度的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在测量标本所涉及的采集地范围内,即主要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褐背拟地鸦体长和雄乌的翅长在地理分布上随纬度的增加而变小,而其它性状特征没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纬度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