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8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5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乌贼繁殖行为与交配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4年6月于室内大型水槽使用摄像系统对金乌贼繁殖过程进行连续观察与记录,通过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解析其繁殖过程中游泳、捕食、求偶、争斗、交配及产卵等行为特征。结果显示:金乌贼游泳主要依靠漏斗喷水的反作用力,持续游泳能力较弱;繁殖期的金乌贼继续摄食,能发现周围20—38 cm范围内的凡纳滨对虾,攻击距离为7—24 cm,能在2.1—6.1 s内完成对对虾的捕获且成功率极高,外源营养为卵(精)巢不同步发育、分批产卵和复杂的繁殖行为继续提供能量支持;金乌贼具明显的求偶行为,规格差异是影响求偶的重要因素,其中雄性亲本更倾向选择与自身规格相当或略小的雌性,而雌性亲本则更倾向于选择大规格(较大规格争斗易获胜)的雄性;金乌贼一次交配持续125—398 s,雄性有明显的精子移除行为和领域性,交配后雄性伴游在雌性周围3—24 cm范围内,不允许其他乌贼靠近,平均伴游61 min后会再次交配。精子移除、伴游以及多次交配是雄性金乌贼有效提高父权贡献率的关键行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金乌贼采取"多夫多妻"的混交婚配策略,两性亲本均存在多次交配现象,这能有效提高雌雄的生殖成功率和受精卵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厦门城市生态林改造树种评价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厦门市本岛马尾松生态林实施林相改造,选择44种阔叶树在林下套种,调查分析不同树种的适应性、生长特点和抗逆性.结果表明,木荷等15种树种适应性较强,尾巨桉等7种树种的生长性状良好;结合不同树种的景观效果、美学特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选出适宜林相改造的11种骨干树种为枫香、木荷、大叶榕、马占相思、天竺桂、小叶榕、山杜英、红锥、樟树、尾巨桉、杨梅等.  相似文献   
3.
生物无线传感器网络在通信时,传感器节点会对其邻近的人体组织产生有害的电磁辐射,并由此引出了温度问题.在生物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如只考虑节点的能量问题,则可能致使某部分组织因局部温度过高而受到损伤,因此,传统的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并不能完全适用.本文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簇头转换算法,综合考虑节点的能量、温度等问题,为各节点设定优先级,选择优先级最高的节点作簇头节点.从而使传感器节点邻近组织的温度得到控制,并且各节点的剩余能量也较为均匀.与传统的算法相比,降低了网络节点对人体的损伤,同时延迟了第一个死亡节点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用SELDI技术预测吉非替尼治疗肺癌疗效的前瞻性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SELDL-TOF-MS技术预测吉非替尼治疗肺癌疗效观察,探索新的用药指征.方法:应用CM10弱阳离子芯片结合表面增强飞行时间质谱(SELDL-TOF-MS)技术检测9例晚期肺癌患者口服吉非替尼前血清样本的蛋白质谱,口服吉非替尼1个月后,根据实体瘤近期疗效标准分为服药有效组(CR PR)(4例)和无效组(SD PD)(5例),利用BiomarkerWizard软件比较各组间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结果:有效组与无效组相比有4个蛋白质峰有显著差异性,M/Z分别为4889,1576,1762和8693,与无效组相比.有效组上调的峰为2个,其M/Z为1576和1762,下调的峰为2个,其M/Z为4889和8693.结论:SELDI-TOF-MS技术可筛选出预测吉非替尼治疗疗效的相关蛋白质组指纹,此方法捕获的蛋白质组指纹,可作为一种选择用药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5.
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机理及行为调控策略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陆宴辉  张永军  吴孔明 《生态学报》2008,28(10):5113-5122
害虫是影响农作物生产的重要因素,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已带来严重的“3R”问题。为了长期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危害,基于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机制的行为调控策略已成为害虫治理研究的重要方向。天然植物资源(如驱避植物、诱集植物与诱集枝把)、物理模拟材料(如诱集色、驱避色与诱集模型)和人工合成物质(如引诱剂、驱避剂、刺激剂与抑制剂)等研发工作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除单一措施的使用外,多种诱集措施协同利用的“诱集+诱集”策略、诱集措施与趋避措施结合使用的“排斥-诱集”策略也已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植物生长季节不同栖息地高原鼠兔的食物选择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采用胃内容物镜检分析法,对栖息于青藏高原矮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杂类草草甸中的高原鼠兔的主要食物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探讨栖息地变化对高原鼠兔食物组成的影响,揭示高原鼠兔对栖息地变化的生存对策和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矮嵩草草甸,高原鼠兔主要取食垂穗披碱草、早熟禾、蓝花棘豆和甘肃棘豆;在垂穗披碱草草甸,主要选择垂穗披碱草、甘肃棘豆、蓝花棘豆、矮嵩草和二柱头蔗草;在杂类草草甸,喜食植物种类为垂穗披碱草、蓝花棘豆、甘肃棘豆、早熟禾、弱小火绒草、长茎藁本、兰石草和红花岩生忍冬.在整个植物生长季节,高原鼠兔在3种栖息地共取食27种植物,其中垂穗披碱草、甘肃棘豆和蓝花棘豆在不同栖息地中选择指数较高,为高原鼠兔优先选择的食物;在不同栖息地,高原鼠兔取食植物有差别,垂穗披碱草草甸为16种、矮嵩草草甸为22种,杂类草草甸为24种;喜食食物比例也存在着明显差别,在垂穗披碱草草甸,垂穗披碱草比例高达40.5%,在矮嵩草草甸,甘肃棘豆比例也达到23.7%,而在杂类草草甸,选食比例最高的兰石草仅为14.6%,说明在该草甸高原鼠兔食物选择呈现泛化趋势.相似性指数分析结果也表明,杂类草草甸中高原鼠兔主要食物组成与其它两种栖息地有较大的区别.从而说明当栖息地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发生变化后,高原鼠兔可以通过改变其食物组成而适应新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7.
金冬梅  李妍  孙书存 《生态学报》2008,28(3):1247-1256
物种的大部分性状与其系统进化过程相联系,亲缘关系近的物种,其性状差异通常较小.因此在种间或更高分类单元层次研究性状之间的关系,或性状与环境间关系时需要考虑系统进化的影响,以满足常规统计分析对于样本独立性的要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已经陆续推出一系列的系统比较方法,其共同原理是:在推断物种间系统关系的基础上,在种间水平上比较,将原本不符合样本独立性的物种性状或环境变量数据,将其转化为适用于常规统计分析方法的彼此独立的数据,然后运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得到排除了系统进化历史影响的物种性状间或者物种性状与环境变量间的关系.首先简单介绍了运用系统比较方法之前的建立系统关系和数据诊断这两个步骤,在此基础上阐述简单独立对比分析、Felsenstein的独立比较方法和自回归方法这3种常用的系统比较方法的基本原理、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在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系统比较方法已经获得广泛的应用和认可,发现了应用常规统计分析所没有能发现的问题和规律,但在构建准确反映系统进化过程的系统关系、进化模型的选择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生物信息学、生物系统学的发展,以及各种相关软件的开发为系统比较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发展和更为广泛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制备高特异性、高效价的抗体是实验免疫学技术的基础,抗体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试验的成败.抗体的制备有两个途径:一是一般通用的方法,以纯化的抗原免疫动物,获得多克隆抗体;二是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但不论用何种技术制备的抗体都需要进行纯化.重要的是根据抗体的性质和来源选择一个合适的分离纯化方法.对当前的纯化方法进行了一个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9.
耿志功  朱淑芳 《化石》2005,(2):31-31
现代人类的祖先在数百万年的演化史中,不断为适应自然,逐渐地向现代人进化。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对底质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研究了中华鲟幼鱼对沙(直径<0.2 cm)、小砾石(直径1~2 cm)、中砾石(直径4~5 cm)、大砾石(直径13~15 cm)4种底质类型的选择.结果表明:单尾鱼实验时,中华鲟幼鱼(体长283.0 mm±18.6 mm,体质量86.2 g±17.8 g,n=30)在4种底质中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沙51.50%±21.20%、小砾石20.27%±9.70%、中砾石18.03%±6.17%、大砾石10.20%±11.20%,幼鱼在沙底质中时间明显长于其它3种底质,且差异极显著(P<0.01);多尾鱼实验时,中华鲟幼鱼(体长278.0 mm±14.3 mm,体质量79.2 g±19.6 g,n=30)在4种底质中的数量百分比分别为沙46.25%±8.06%、小砾石19.38%±7.72%、中砾石18.75%±7.19%、大砾石15.63%±8.92%,幼鱼在沙质底质中的数量明显高于其它3种底质,且差异极显著(P<0.01);多尾鱼实验中,活动鱼(在水层中游动,不贴底)在4种底质中的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非活动鱼(贴底游动或静止)在沙底质中的数量显著高于其它3种底质(P<0.01).单尾鱼(从时间角度)和多尾鱼(从数量角度)实验均表明,中华鲟幼鱼明显选择沙底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