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8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行为观察、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雄性棕色田鼠在交配后血清中的雌二醇(E)、与交配行为有关的脑区E免疫阳性细胞数目(E-IRs)、雌激素β受体(ERβ)免疫阳性细胞数目(ERβ-IRs)的变化.将睾丸下降的成年雄性棕色出鼠分成3组:(1)对照组:嗅闻24h新鲜锯木.(2)暴露组:嗅闻24h动情期雌鼠底物.(3)交配组:与动情期雌鼠交配24h.放射免疫榆测血清中的E浓度,交配组比暴露组、对照组显著增高,暴露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通过免疫组化检测与性行为有关的脑区:弓状核(ARC)、终纹床核(BST)、隔外侧核(LS)、杏仁内侧核(ME)、内侧视前区(MPO)、下丘脑腹内侧核(VMH)E-IRs和ERβ-IRs,E-IRs在交配组比对照组和暴露组各区域都显著增多,暴露组比对照组在隔外侧核显著增多外,其他区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褛裳夜蛾的交配行为及雄蛾对性腺提取物的反应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观察了褛裳夜蛾成虫的交配行为,利用风洞、触角电位技术研究了雄蛾对性腺提取物的反应节律,通过林间诱蛾试验进行了验证,旨在为褛裳夜蛾性信息素的精确提取及性信息素组份分离、鉴定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成虫的求偶、交配行为均发生在暗期,有一定的节律性:雌蛾在羽化3d以后开始求偶,1周左右表现最为强烈,3-4日龄雌蛾在暗期4-6h开始求偶,最大求偶率在暗期6-8h;5-9日龄在进入暗期就开始求偶,最大求偶率出现在暗期4-6h。风洞试验表明,3-7日龄的雄蛾对性腺提取物均有明显的性行为反应,5日龄雄蛾在暗期4-6h对性腺提取物的反应最为强烈。3-6日龄的成虫在暗期4-6h开始交配,而7-8日龄的成虫于暗期2-4h开始交配,6日龄的成虫交配率最高,交配高峰在暗期4-8h。雄蛾对性腺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反应也有一定的节律性:雄蛾对4日龄雌蛾性腺提取物开始有电生理反应,对6-7日龄暗期5h性腺提取物反应最为强烈。林间诱蛾试验测定了性腺提取物的引诱活性,7日龄雌蛾性腺提取物林间诱蛾量最高,引诱高峰在暗期4-6h,该结果也验证了褛裳夜蛾雄蛾对性腺提取物的反应节律。  相似文献   
3.
王晨 《化石》2015,(2):30-32
<正>动物通过繁殖产生新的个体,使种族得以延续。繁殖后代是动物生存的第一天性,无论低等动物还是高等动物都离不开繁殖。在漫漫进化路上,"动物性行为"的地位不容忽视。在当前昆虫学领域研究,昆虫的交配行为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然而,昆虫交配的化石记录是非常稀少的,且绝大多数保存在琥珀中,在沉积岩石中的昆虫交配化石记录鲜有发现。这种情况,极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扶桑绵粉蚧的交配行为及交配能力进行观察,以期明确其交配行为和交配能力。研究发现,发现扶桑绵粉蚧雌雄虫均能多次交配,雄虫交配能力大于雌虫。雄虫交配次数为3~10次不等,平均为6.9次,以交配6次所占的比率最大,为26.7%。雌虫的交配次数为1~4次不等,平均为2.3次,以交配2次所占的比率最大,为40.0%。扶桑绵粉蚧的交配持续时间差异较大,从1.8 min到76.5 min不等,平均每次交配时间为11.5 min,其中以在10 min以内最多,为68.8%。上述研究为了解扶桑绵粉蚧的交配行为和研究昆虫性信息素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甘薯天蛾的交配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甘薯天蛾的交配行为习性是人工大量繁殖甘薯天蛾的关键之一。在室内条件下,采用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系统观察了甘薯天蛾的交配行为习性,对不同雌雄性比、空间环境和光照周期下甘薯天蛾的交配行为规律和交配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薯天蛾在羽化后第2天开始交配,在第2天交配率最高,达到53.9%,随后交配率逐步降低;雌蛾只交配1次。在一天中,成虫交配时间发生在22:00—5:00,高峰期在22:00—24:00和3:00—5:00。雌雄性比、光照周期和空间环境对甘薯天蛾的交配成功率具有明显的影响,在全黑暗和全光照条件下不会发生交配行为,表明其交配行为发生需要一定光照和暗期的刺激;当雌雄性比为1∶1时交配率最高,为54.7%,在其他性比条件下甘薯天蛾的交配率明显降低;在空间规格为1.20 m×0.60 m×0.35 m和2.00 m×2.00 m×2.00 m时能够顺利交配,其交配成功率>62.0%。在人工繁殖甘薯天蛾的生产过程中,建议单对放养,采取适当的交配空间和应用自然光照周期营造条件将取得较好的交配产卵效果。  相似文献   
6.
细纹豆芫菁和大斑芫菁的性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细纹豆芫菁EpicautamannerheimiM kl和大斑芫菁MylabrisphalerataPallas的求偶和交配过程进行了描述。列举了芫菁亚科 5族 1 3属 3 4种芫菁的性行为 ,并讨论了雄成虫在形态构造上对求偶和交配行为的适应性行为。  相似文献   
7.
黑长臂猿交配行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动物园,笔者曾先后观察过人工饲养成长的长臂猿多次交配,现将其交配行为观察简报于后。 1981年12月11日上午10:30,天气晴朗,将1号雄性黑长臂猿Hylobates con-clolr concolor(1972年从绿春县购进)和2号雌黑长臂猿(1975年从绿春县购进)合笼配对饲养,两猿相见于户外运动场,围有铁栅栏(长4米,宽4米,高5米),时雌猿臀部不时地抖颤(发情时的性欲表现),当时雌猿年龄约8岁多,其背、腰、骶部和  相似文献   
8.
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在海拔2 400~4 800 m的悬崖峭壁之上营巢,行为观测难度较大,资料匮缺。2013年至2015年,在天山采用样线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寻找到上百个巢穴。通过布设红外自动相机的方法,对高山兀鹫繁殖期巢内行为进行拍摄,同时结合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对其交配及巢内行为进行观察和研究。共拍摄11万张照片,选出有效照片2 150张。对繁殖期行为进行了描述和定义,共7大类16种行为。根据照片逐一对比每种行为,统计各种行为拍摄张数及所占比例,其中,交配135张(6.3%),筑巢403张(18.7%),休息420张(19.5%),警戒375张(17.4%),保养335张(15.6%),运动200张(9.3%),其他282张(13.1%)。照片记录显示,交配行为从1月16日持续到3月2日,在一天的8:00~16:00时间段内,除9:00~10:00时没有记录到交配行为外,其余时间段内都有发生。交配行为次数(张数)在13:00~14:00时达到高峰,与气温同期达到高峰。交配过程持续8~15 s。筑巢期间,巢材由雌雄兀鹫运输,雌性负责将巢材放入巢中,整理、铺垫和修缮。筑巢行为在白天有三个高峰期,分别为11:00~12:00时、13:00~14:00时和15:00~16:00时。在每个高峰期后,往往出现一个短暂的低谷期。冬季食物短缺,照片显示雕鸮(Bubo bubo)、雪豹(Uncia uncia)等食肉动物进入巢内,对兀鹫繁殖造成干扰,甚至中断繁殖。作为高原健康指示物种,高山兀鹫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急需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力求建立一种准确鉴定室内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烟青虫H.assulta(Guenée)及其杂交种的分子技术,探讨棉铃虫和烟青虫杂交的可能。【方法】室内暗期设置0.5 lx黑光灯和白炽灯,测定不同配对模式下3日龄处女棉铃虫和烟青虫的杂交率;筛选可区分室内建立的棉铃虫、烟青虫及杂交种家族的微卫星位点;于架设有黑光灯的温室内释放棉铃虫和烟青虫混合种群,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子代微卫星位点大小。【结果】两种蛾类在任何一种配对模式下均可杂交,混合种群处理杂交率为2.92%,且均为烟青虫雌蛾与棉铃虫雄蛾配对交配;黑光灯、白炽灯和黑暗条件下杂交率无显著性差异;筛选出的Har SSR1、Har SSR9和Har SSR10在两种蛾类上的等位基因片段大小不一样;两年温室实验共鉴定360头子代,混合种群中未检测到杂交后代。【结论】交配笼中棉铃虫和烟青虫能进行种间杂交,弱光不能提高二者杂交率;混合种群处理只发现一种杂交配对模式,说明了棉铃虫雄蛾的交配竞争能力更强;成功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鉴定室内建立的棉铃虫、烟青虫及杂种家族,提供了一种简单准确的分子鉴定手段;两年温室实验未检测到杂交种,说明2种蛾类之间存在着交配前生殖隔离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不同波长的LED光源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求偶、交配及繁殖等生殖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红(625~630 nm)、橙(600~605 nm)、黄(590~595nm)、绿(525~530 nm)、蓝(455~460 nm)和白(6 000~6 500 k)6种LED光源在韭菜迟眼蕈蚊成虫交配期进行照光处理,观察统计其求偶和交配行为以及单雌产卵量、卵孵化情况和有效后代数量。【结果】韭菜迟眼蕈蚊成虫求偶前期时长在橙光下最长,为28.48 min。求偶率在蓝光下最高,为86%;橙光下最低,为48%。交配期时长在蓝光下最长,为4.59 min;橙光下较短,为4.23 min。单雌产卵量在各波长光源下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卵孵化率在蓝光下最低,仅为43.41%。有效后代数量在蓝光下最低,仅为27.00头;橙光下次之,为43.40头。【结论】LED光源的波长可影响韭菜迟眼蕈蚊的生殖行为,其中橙光(600~605 nm)不利于其求偶、交配和繁殖;蓝光(455~460nm)虽有利于其求偶和交配,但明显抑制其繁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