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丛枝菌根真菌对刺槐幼苗机械损伤响应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朕  胡文涛  唐明 《西北植物学报》2015,35(7):1437-1442
通过对刺槐幼苗每隔3d剪去1片叶片造成持续机械损伤,测定了0~138h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及刺槐幼苗生长情况;同时使用孔径25μm尼龙网设置三室根箱隔网系统,测定了供体瞬时机械损伤后受体的抗氧化酶活性的持续变化,探讨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刺槐幼苗对持续及瞬时机械损伤后的响应机制,以及菌根菌丝桥对刺槐幼苗机械损伤信号的传递特征。结果表明:在持续机械损伤胁迫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能够促进刺槐幼苗的根系生长、提高幼苗的成活率,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刺槐幼苗成活率及根系鲜重比对照分别增加15.38%和23.52%。瞬时机械损伤后0、48、90、114、138h刺槐幼苗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都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90h达到最大值,并且菌根化幼苗的PAL和POD活性显著高于未菌根化幼苗。瞬时机械损伤后,菌根菌丝桥能够介导刺槐幼苗间相关信号的传递,从而引起菌根化受体刺槐幼苗的PAL和POD活性表现出与供体机械损伤幼苗相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以小麦品种‘小偃81’和‘西农1376’构建的含236个家系的自交重组系(RIL)群体(F2:7、F2:8代)为研究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连续2年在陕西杨陵、河南驻马店和山东济南于灌浆期(花后20d)随机取每个株系10株测量旗叶长、宽,并利用172个SSR标记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通过基于完备区间作图法的QTL IciMapping V3.2软件,对控制小麦旗叶长、宽和面积的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了加性效应分析。结果发现:(1)9个旗叶长QTLs位于1A、4A、3B、5D和7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5.10%~16.44%的表型变异;10个旗叶宽QTLs位于1A、3A、5A、7A、3B和5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4.63%~14.24%的表型变异;12个旗叶面积QTLs位于1A、4A、3B、2D和5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4.25%~22.67%的表型变异。(2)控制小麦旗叶长、宽和面积的QTLs存在差异,同一QTL在不同性状中的遗传贡献率也不同。(3)同一性状在同一年份,不同地点和在不同年份,相同地点下检测到的QTLs有的相同,但有的差异明显。(4)有些控制不同性状的QTLs在染色体的同一标记区间,表现一因多效。研究表明:位于1A和5D染色体上的2个加性QTLs都同时控制旗叶长、宽和面积,且前者为主效基因,后者遗传贡献率也较大,可用于标记辅助育种和分子聚合育种。  相似文献   
3.
为了阐明黄龙山白桦不同生境、不同径级、不同器官桦木醇与桦木酸含量,系统采集了陕北黄土高原黄龙山林场阳坡、阴坡、林缘、孤立木4种生境下的白桦不同径级植株的树皮、树枝和树叶样品,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生境、不同径级白桦各器官桦木醇、桦木酸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下白桦各器官桦木醇、桦木酸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白桦树皮中桦木醇与桦木酸含量、白桦树枝中桦木酸含量在4种生境下均表现为阴坡>孤立木>林缘>阳坡,白桦树叶中桦木醇与桦木酸含量及树枝中桦木醇含量均表现为阴坡>林缘>孤立木>阳坡,总体来看阴坡生境下白桦各器官桦木醇与桦木酸含量都是最高的。(2)在白桦各器官中,桦木醇、桦木酸含量均表现为树皮>树枝>树叶。(3)不同生境下白桦各器官桦木醇、桦木酸含量随着胸径的增大均先增大后减小,均在第Ⅱ径级即胸径10.1~20 cm达到最大。研究认为,阴坡生境有利于白桦各器官积累桦木醇、桦木酸;白桦各器官中桦木醇含量较高,桦木酸含量比较低,而以桦木酸为原料的生物制剂已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因此,以桦木醇为原料制取桦木酸是解决桦木酸在天然植物中含量低、提取困难的有效途径;对白桦各器官的采收应注意把握时机,于白桦生长到胸径10.1~20 cm时为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以牡丹品种‘满园春光’的叶片为材料,测定不同叶色时期叶片中黄酮醇、花青素、原花青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利用RHSCC和色差仪测定牡丹叶片红色消退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叶色表型,采用qRT PCR测定不同时期叶片中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并分析叶片色素与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以揭示牡丹春季叶片红色消退的潜在原因,为牡丹春季叶片红色消退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基因资源。结果表明:(1)随着牡丹叶片发育,紫红色消失,黄绿色逐渐形成,并且叶正面和叶背面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颜色变化。其中,叶背面的RHSCC值、L*、a*值要高于叶正面,而b*、C*值则低于叶正面。(2)牡丹红叶期叶片中富含花青素和原花青素,而非红叶期叶片中富含黄酮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3)结构基因PsDFRPsANS表达量与花青素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而PsFLSPsANR基因表达量分别与黄酮醇含量、原花青素含量变化一致。(4)转录因子基因PsMYB113表达量与花青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sMYB4表达量与花青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sMYBF1表达量与黄酮醇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发现,花青素合成减少是牡丹春季叶片紫红色褪去的主要原因;牡丹叶片花青素合成减少是PsDFRPsANSPsFLS等结构基因协同表达的结果,而PsMYB113、PsMYB4、PsMYBF1可能是调控这些结构基因表达的重要转录因子。  相似文献   
5.
卷叶黄精对植物病原菌的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卷叶黄精根提取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卷叶黄精对所选10种植物病原菌中的7种呈现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而且各萃取物的抑菌菌种各不相同,其中正丁醇萃取物对4种病原菌、乙酸乙酯萃取物对3种病原菌有明显的抑菌活性,水浓缩物仅对1种病原菌有抗菌活性,而石油醚萃取物对供试植物病原菌没有抗菌活性;正丁醇萃取物对苹果褐腐病、玉米大斑病、棉黄萎病病原菌抑制作用较强,EC50分别为261.26、376.03和430.05μg.mL-1;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苹果腐烂病、番茄黑霉病病原菌抑制作用较强,EC50分别为386.00和865.75μg.mL-1,各样品对植物病原菌的毒力随着浓度的增高而增强;卷叶黄精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均呈现不同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陕西府谷自然保护区杜松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方差/均值比率法和5个聚集度指标研究了陕西府谷自然保护区杜松(Juniperus rigida Sieb.etZucc.)种群15个样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杜松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其v/m值、负二项参数、聚块性指数、丛生指数、平均拥挤度和Morisita指数分别为1.98、1.84、1.54、0.98、2.79和1.54。随着径级的增大,聚块性指数逐渐减小,种群的聚集程度也减小,Ⅶ级大树呈随机分布,该种群表现出明显的扩散趋势。调查发现,人为干扰对杜松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野生小花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 var.flore-minore)正常植株和花被片自然变异植株的外观形态差异很大,该研究以二者为材料,利用常规PCR和高效热不对称PCR(Hi-Tail PCR)技术从其正常和变异植株的基因组中各分离得到1个B类基因。序列分析证明,二者隶属于B类MADS-box基因AP3家族的旁系同源基因AP3-3分枝,分别命名为NArAP3-3(正常植株)和VArAP3-3(变异植株)。NArAP3-3基因全长3 795bp,VArAP3-3基因全长3 898bp,二者均含有1个666bp的开放阅读框(ORF),可编码221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植物MADS-box基因结构,其编码肽链包含了MADS区、K区、Ⅰ区和C区。对比NArAP3-3和VArAP3-3基因的全长序列,发现VArAP3-3基因比NArAP3-3多了1段49bp的插入,且在ORF序列与NArAP3-3基因相比有4个碱基突变。对二者的全长序列、所编码的221个氨基酸及插入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二者在基因启动子、蛋白质基本性质、结构功能域、二级三级预测结构等方面均有差异,推测这些差异可能是花被片变异产生的原因之一。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其变异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香椿的组织培养和玻璃苗的防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植物名称香椿(Toonasinensis)。2材料类别(1)种子发芽3~5d后的下胚轴及带少许下胚轴的子叶;(2)当年生半木质化的腋芽茎段。3培养条件芽诱导及增殖培养,以MS为基本培养基,蔗糖30g·L~(-1),琼脂0.5%,附加激素(单位mg·L~(-1)):(1)6-BA0.2;(2)6-BA0.2、GA_32.0;(3)IAA0.1、6BA0.2;(4)ZT0.2、GA_32.0。诱导生根培养基为1/ZMS或仅含MS有机质(铁盐减半),附加1.0mg·L~(-1)IBA、15g·L~(-1)…  相似文献   
9.
利用形态学、细胞学及分子标记技术对从普通小麦和农家二棱大麦的杂交后代中选育的矮秆种质系WB7-3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WB7-3田间农艺性状较好,且表现为矮秆;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PMC MⅠ)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未出现杂交信号;位于大麦2H染色体短臂上的特异STS引物ABC454能在WB7-3中扩增出大麦特征条带,表明WB7-3含有大麦2HS的染色体片段;利用210对位于小麦各条染色体上的SSR引物对其进行扩增结果显示,2DS上4对引物(Xgdm35、Xgdm5、Xgwm261和Xgwm455)在WB7-3中有条带缺失,由此确定该小大麦矮秆材料WB7-3是一个2DL/2HS小片段易位系。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镧对NaCl胁迫下柳枝稷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该研究以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 L.)种子为研究材料,通过不同浓度(0、0.05、0.1、0.5和1.0mmol/L)La(NO3)3溶液浸种24h处理后,添加100mmol/L NaCl溶液,以蒸馏水为对照,在种子发芽箱中培养并观察柳枝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测定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脯氨酸和叶绿素的含量。结果显示:(1)0.05mmol/L La(NO3)3浸种处理可缓解100mmol/L NaCl对种子发芽的影响。(2)不同处理对幼苗苗长无显著影响,0.1mmol/L La(NO3)3浸种显著增加了幼苗的鲜重和叶面积,当浓度≥0.5mmol/L时根长、根冠比、鲜重和叶面积受到抑制。(3)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和脯氨酸含量随La(NO3)3浓度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中0.05和0.1mmol/L La(NO3)3浸种处理下效果较好,丙二醛含量随La(NO3)3浓度的增加持续降低,但各浓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叶绿素含量在0.05mmol/L La(NO3)3浸种处理下较NaCl处理显著增加,当浓度≥0.5mmol/L随着浸种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4)不同指标间发芽势与发芽率、根长和叶绿素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根冠比、电导率和脯氨酸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苗长不相关。研究表明,低浓度(0.05mmol/L)La(NO3)3可缓解NaCl胁迫对柳枝稷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而高浓度(1.0mmol/L)的La(NO3)3则会加重NaCl的胁迫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