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记述了跳蛛科Salticidae翘蛛属Irura一新种——无突翘蛛Irura uniprocessa sp.nov.。提供了该种的鉴别特征的彩图与点线图,及其与近似种的比较特征。模式标本保存于铜仁学院标本馆。  相似文献   
2.
2010年11月—2012年11月对梵净山及周边区域蝶类资源进行调查,共采集蝴蝶446号,隶属于10科60属86种。其中,个体数量以凤蝶科最多(164号),蛱蝶科次之(132号);各科蝶类的种多样性指数以蛱蝶科最高(2.654),凤蝶科次之(2.377),珍蝶科最低;属多样性指数同样以蛱蝶科最高(2.338),灰蝶科次之(1.906),珍蝶科最低。在该区域内,灌丛、林缘、森林内、草坡及田地等5种不同生境中,蝶类物种丰富度和等级多样性都依次降低,相应蝴蝶种类数量依次分别为56、39、12、8和8。在蝶类物种构成方面,灌丛和林缘最为相似(相似性系数为0.218),草坡和灌丛相似性次之,田地与其他生境类型的相似性系数较低。  相似文献   
3.
2014年7月—2015年5月,对贵州省江口县51个洞穴中蝙蝠的种类、数量及分布进行调查,发现46个洞穴中有蝙蝠栖息痕迹,其中可以确定具体栖息物种的洞穴26个。本次野外调查共观察到蝙蝠2 100余只,经鉴定隶属3科11种;综合文献记录,截至此次调查结束,江口县洞穴型蝙蝠的有效记录为4科15种,其中有7种属本次调查首次发现。该地区许多蝙蝠栖息的洞穴都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人为干扰已严重威胁蝙蝠的生存。建议对翼手目动物栖息的洞穴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并加强大众对蝙蝠保护意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正在开展西藏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过程中,于2015年6月18、19日在西藏自治区札达县底雅乡什布奇村(78°44'45.6″E,31°48'33.8″N,3110 m)、6月19日在底雅乡底雅村(78°52'5.1″E,31°46'55.5″N,2977 m)观察并拍摄到雌性印度寿带各1只。经鉴定,为印度寿带印巴亚种Terpsiphone paradisi leucogaster(图1)。  相似文献   
5.
正在开展西藏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过程中,于2015年6月13日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普兰镇科加村(30.2108°N,81.2092°E,3750 m)观察并拍摄到1只小型雀形目鸟类,经查阅文献、咨询及鉴定,为东歌林莺Sylvia crassirostris(图1)。形态特征:额、头顶、枕部及耳羽黑色,颈、背、腰及尾上  相似文献   
6.
首次报道了虎纹毛园蛛Eriovixia huwena HanZhu,2010的雌性和浦那毛园蛛E.poonaensis(TikaderBal,1981)的雄性。标本保存于铜仁学院博物馆(MTU)。虎纹毛园蛛Eriovixia huwena HanZhu,2010(图1~6)鉴别特征:该种的体形及斑纹与尖腹毛园蛛E.pseudocentrodes(B9senbergStrand,1906)较类似,区别在于:1)该种的顶突呈楔状,后者的顶突略呈长方形;2)该种的纳精囊呈肾形,后者的纳精囊呈卵圆形;3)该种的交媾管在靠近纳精囊的一端膨大,后者交媾管不膨大。浦那毛园蛛Eriovixia poonaensis(TikaderBal,1981)(图7~12)鉴别特征:该种的外形及生殖器与拖尾毛园蛛E.laglaizei(Simon,1877)均有相似之处,区别在于:1)该种的腹部末端没有尾状突,后者腹部末端具尾状突;2)该种触肢器中突的左、右两叉约等宽,后者中突的右叉约为左叉的2倍宽;3)该种的纳精囊呈球形,后者的纳精囊呈卵圆形。  相似文献   
7.
米小其  余波  王华 《动物学杂志》2015,50(3):469-469
<正>2014年4月19日,在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祖坟附近(26°51′N,104°15′E,海拔2 175 m)湖边枯萎的香蒲(Typha orientalis)丛中观察并拍摄到1雄2雌共3只苇鹀(Emberiza pallasi)。该鸟的识别特征:雄鸟头顶、颊、耳羽、喉及上胸均黑色,下髭纹白色,后颈具较宽的白色横带;背、肩深褐色,羽缘灰白,腰及尾上覆羽浅灰色,小覆羽灰色;下体灰白色。雌鸟头顶和枕部皮黄色,耳羽褐色,眉纹和喉部白色,其余同雄鸟。苇鹀与近似种芦鹀(E.schoeniclus)的区别如下:苇鹀小覆羽灰色,而芦鹀为棕色;苇鹀上喙较直,而芦鹀上喙稍  相似文献   
8.
β-内啡肽属内源性阿片肽,广泛存在于胃肠道及脑组织中,发挥着多种生理功能。本文采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β-内啡肽在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消化道和脑中的定位分布。食道、后肠呈β-内啡肽阴性反应,口咽腔、前肠及中肠呈β-内啡肽阳性反应,阳性细胞多分布于黏膜上皮之间,呈圆形、卵圆形、蝌蚪形、梭形、锥形等。β-内啡肽阳性细胞分布密度在前肠最高,中肠次之,口咽腔最低。β-内啡肽定位于间脑、中脑、小脑神经元及中脑神经纤维中,其阳性神经元密度在中隆起最高,下丘脑中叶前球核、下丘脑下叶次之,侧膝核、前圆核、下圆核、中纵束旁及小脑瓣浦肯野氏细胞层较低,下丘脑下叶乳头体、中脑基部上缘最低。β-内啡肽在消化道的分布与该鱼食性及消化道结构、功能密切相关;β-内啡肽在脑区的分布特性,推测与其参与调节不同脑区的神经内分泌活动有关。综上所述,β-内啡肽广泛分布于齐口裂腹鱼消化道及脑内,进一步证实它是一种双重分布的脑肠肽。本研究为β-内啡肽可能参与调节消化、神经内分泌活动提供了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9.
正在开展西藏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过程中,于2015年6月18日在西藏自治区札达县底雅乡底雅村(31°46′55.5″N,78°52′5.1″E,海拔2 977 m)观察并拍摄到1只雄性噪鹃(Eudynamys scolopaceus)。另一组调查人员曾于2015年5月1日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羌纳乡岗嘎村遮磨岗(29°18′28.15″N,94°21′44.23″E,3 000 m)听到过噪鹃的叫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