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ficus)隶属于鹈形目(Pelecaniformes)鹭科(Ardeidae),为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本文报道了2019年5月至9月海南鳽 在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干脑村南柳河(26?16? N,108?06? E,海拔771 m)的繁殖情况。海南鳽巢址选择在常绿阔叶林中,营巢于高大、枝叶繁茂、枝桠较多并有很强隐蔽性的阔叶树上。结合发现海南鳽幼鸟在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分布区的增加,我们认为在贵州雷公山地区应该至少有1或2个繁殖种群。本次记录是海南鳽在贵州省的首次繁殖记录。  相似文献   
2.
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雷公山保护区内的雷公山工区对雷山髭蟾(Vibrissaphora leishanensis)在野外自然环境下卵群发育进行了观察。共发现产卵场14个,卵群54团。雷山髭蟾卵群从受精卵发育到鳃盖褶期的平均时间为(127.71±1.38)d(107~157 d,n=54),产卵场的气温、水温和水深对胚胎发育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贵州发现寒露林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16年5月,在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刀村(26°21′N,108°20′E,海拔1 400 m)采集到2只林蛙标本,经鉴定为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为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  相似文献   
4.
2014年10月—2016年6月,采用野外定点观察的方法系统观察雷山髭蟾Vibrissaphora leishanensis的繁殖生态习性。研究表明:雷山髭蟾求偶、交配、产卵均在水体中进行;繁殖期在每年的9月底至12月底,11月中旬最集中;雄性的体长和体质量均显著大于雌性;繁殖行为包括筑"巢"、鸣叫求偶、抱对、产卵,雄蟾单个鸣叫,抱对时雄蟾主动。有共用一个"巢"穴抱对产卵的习性和集群产卵的行为。卵群直径65.13~100.47 mm,平均77.73 mm±9.47 mm(n=54);窝卵数162~394粒,平均226.79粒±7.89粒(n=54);卵径2.06~5.18 mm,平均3.82 mm±0.91 mm(n=270);孵化期为107~157 d,平均127.71 d±7.38 d(n=54)。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住民村落与周边保护地间鸟类多样性的差异,于2018年7月、2019年8月使用样点法对保护区7个苗族原住民村落及周边保护地(共设置208个样点:村落44个、周边保护地164个)进行鸟类调查。共记录到鸟类64种,隶属于7目30科。其中,东洋界物种67.2%,古北界物种21.9%,广布种10.9%;中国特有鸟类2种。在样点尺度上,村落内的鸟类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Chao1指数均显著高于周边保护地;但在景观尺度上,村落内鸟类物种累积值与周边保护地无显著差别。再者,村落和周边保护地的鸟类群落组成有一定差异。本研究认为,村落内种植的农作物、民族传统保护文化所营造出的特殊生境可能有助于一些鸟类的生存和繁殖,但单一生境或同质化的景观可能导致物种组成相似度较高,从而在景观尺度上未能促进鸟类多样性。建议合理考虑原住民村落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调整农业景观中植被的配置,以促进保护区的管理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6.
雷山髭蟾卵团自然状态下发育观察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11月至2008年4月在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对雷山髭蟾卵团的自然发育进行了观察.研究区域位于海拔1500~1600 m的中山地带.雷山髭蟾11月中旬在森林溪流水中交配产卵,共发现6个产卵场和23个卵团.参照赵尔宓的蛙类胚胎及蝌蚪发育分期,将雷山髭蟾卵团发育分为3个阶段.早期发育阶段,从产下卵到原肠胚晚期,此阶段肉眼不能辨别卵粒变化情况;中期发育阶段,即神经板期到鳃血循环期,肉眼能识别出卵粒变化;晚期发育阶段,即角膜透明期到蝌蚪下水自由游泳.观察结果表明:未受到冰雪冻凝卵团早期发育平均为60 d,中期74 d,晚期12 d,总计146 d.受到雪灾冻凝的卵团早期发育平均为109 d,中期22 d,晚期13 d,总计144 d.经t检验,非冻凝的卵团和冻凝的卵团在早期和中期发育时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而晚期和总的发育时间无差异,说明雷山髭蟾胚胎早期发育若因外界不利因素延迟,会在后期自动调节发育速度,加快发育.  相似文献   
7.
雷山髭蟾(Vibrissphora leishanensis)主要栖息在植被类型保存较好、水源充足,海拔在800~2 100 m的山间小溪附近。每年大部分时间栖息在溪流附近陆地上比较阴暗潮湿的环境。雌雄抱对产卵从11月初开始,到月底基本结束。雌雄抱对产卵一般在午后和晚上,有集群产卵和雄蟾守窝护卵的现象。雷山髭蟾可能没有"冬眠"和"夏蛰"习性,即便有也可能很短暂。雷山髭蟾蝌蚪可能需要3年时间才发育成幼蛙。  相似文献   
8.
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5月~2006年11月,对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进行了5次野外调查,根据实际地形调查采用样线法或样方法,调查地点为毛坪、平祥、雷公山工区、格头、小丹江、昂英、桥歪、雷公坪、西江、桃江、高岩、交腊等地。结果显示,保护区共有36种两栖动物,隶属2目8科19属,其中国家II级保护动物2种,即大鲵和细痣疣螈。分析了保护区两栖动物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垂直分布和雷公山模式产地的种类。  相似文献   
9.
10.
贵州省雷公山地区的苗族至今保持着传统的酿酒工艺,以及传统酒曲的制作技术。为了保护和传承苗族酒文化,采用民族植物学和植物分类学方法,调查当地群众酿造土酒的工艺,记录传统酒曲的制作技术以及酒曲植物的种类。研究发现,雷公山地区的苗族土酒和我国其他小曲酒的酿造工艺相似;整理、鉴定、编目酒曲植物19科28属35种,其中兔耳一支箭(Piloselloideshirsuta)和河北木蓝(indigofera bungeana)是使用频度最高的植物;通常采集植物鲜嫩的茎、叶、芽来制作酒曲,较少使用全草。传统的酒曲制作技术正面临失传,应深入开展酒曲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的调查和研究,保存和记录苗族酒文化的物质基础,有利于促进苗族酒文化的传承和相关生物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