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探索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文选择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作为研究对象,将整个甘孜州划分为8种植被景观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2005年,预测了规划实施后2010年、2020年甘孜州的景观密度、频率、比例及优势度变化;通过规划区与生物多样性敏感区域的叠加,分析了二者之间的空间冲突;根据长江上游植被类型图面信息的筛选、集成和综合,结合野外调查,将甘孜州整个地域划分出40种不同植被类型,制作了甘孜州植被生物量分布图,并计算了每个规划开采区内的生物量;使用甘孜州动植物分布数据,统计了每一鼓励开采区和限制开采区内各个物种栅格数占规划区总栅格数的比例,以此分析区域矿业开发活动对该物种的影响程度.通过上述工作,提出了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甘孜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2.
北方沙漠化地区生态移民中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力小  刘杰 《生态学杂志》2009,28(7):1394-1398
对生态移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重新界定和梳理,认为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非自愿性移民,往往由政府组织实施。在此基础上,从沙漠化治理的逻辑悖论与危险人口阈值理论2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移民与沙漠化正逆过程之间深层次的互动关系,指出生态移民在解决区域人地冲突的过程中存在有效的协调机制。最后,通过对内蒙古的巴林右旗“玛拉沁新村”和阿拉善左旗“孪井滩”2个移民项目的比较,对我国北方沙漠化地区生态移民的现实基础、特点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做好生态移民项目的评估与监控工作,降低生态移民的经济、生态甚至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3.
生物多样性本底信息是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价的基础,现有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分布比较分散,不同的数据掌握在不同的部门,没有得到很好整合。同时,由于缺乏物种分布的空间信息,生物多样性数据很难满足环境影响评价中生物多样性评价的需求,生物多样性评价一般只限于简单的定性分析。为了促使生物多样性评价工作能更深入的开展,切实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以四川省(重点以甘孜州)为研究案例,整合了现有的生物多样性数据资源,主要包括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数据、甘孜州水生和陆生生物多样性数据、四川省环境敏感区数据以及生物多样性现场调查数据等,建立了四川省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同时通过数据库开发和网络开发,建立了数据库信息系统,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查询检索、数据显示等功能。  相似文献   
4.
生态敏感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及生态制图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垚  张微  任景明  张建平 《生态学报》2015,35(23):7887-7898
生态适宜性分析尽管在城市和区域生态规划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涉及重要生态敏感区诸如旅游开发的空间布局和选址,以及规划和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问题上,由于缺少系统的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却没有得到较好的推广。因此,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山岳型生态敏感区旅游开发空间适宜性评价及生态制图的方法体系,并以内蒙古五当召风景旅游区为例,通过对地形地势、坡度坡向、土壤环境、植被覆盖、水文水系、地质岩性等因子及其反映出的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和防洪排涝4种典型生态敏感要素的分析,开展了该方法的案例研究。最后,在以上单因子和综合因子的生态敏感性分析及空间适宜性制图基础上,通过与案例研究区各项旅游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进行叠合,针对性地提出了项目规划布局的调整建议和具体的生态保护措施。此外,该方法由于系统综合的考虑了影响山岳型生态敏感区开发建设活动中的各种生态敏感因子,并通过生态制图的方式在空间上得以显示,将有助于涉及生态敏感区项目的决策和管理部门更加有效地开展生态风险的防治并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同时也为涉及该类型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湄公河流域土壤侵蚀空间特征及其优先治理区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芳  朱源  许丁雪  施晶晶  江源 《生态学报》2019,39(13):4761-4772
湄公河流域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为沿岸居民提供了食物、交通等众多方面支持,在东南亚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土壤侵蚀是该流域主要环境问题,易引发土地退化和河流泥沙淤积。基于气候、土壤、遥感等区域数据产品,使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对湄公河流域土壤侵蚀状况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究,并通过联合信息熵方法,确定该流域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湄公河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98×10~3 t km~(-2) a~(-1),属轻度侵蚀;流域内近40%区域存在不同强度的土壤侵蚀,侵蚀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包括11个子流域(M4—M7、M9、T4—T6、T8、T10、T20),是未来土壤侵蚀重点治理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和海拔是该流域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其中灌丛和裸地/稀疏植被分别为强烈和极强烈侵蚀,土壤侵蚀模数与坡度的关系为随坡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和土壤侵蚀模数与海拔的关系相同。流域内剧烈程度侵蚀发生区主要特点为:土地利用类型为裸地/稀疏植被和灌木,海拔在500—2000 m,坡度在8—25°。基于优先级理论,对湄公河子流域的优先治理次序进行排序和划分等级,共分为4个等级,达到第一级的共3个子流域。通过以上研究分析以期能为湄公河流域今后的水土保持规划和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生态效率是按照定量化的方式反映区域农业发展可持续发展水平,可以作为决策者制定政策的一个抓手。利用基于机会成本的经济核算方法对我国2003—2010年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总体分析与评价,并利用回归模型分析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生态效率总体水平比较低,但呈逐年好转的趋势,其中劳动力资源和COD环境要素在不同时期对生态价值增长起到关键性作用;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布特征显著,秦岭-淮河以北的省市区和传统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效率相对较低;区域资源环境禀赋条件有助于农业生态效率的提高,但是农资投入和农业政策支持与农业生态效率呈显著负相关,未来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资源与环境要素合理配置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为便于目标鱼类能够在河流系统中顺利通过大坝等障碍物,已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鱼道等过鱼设施的开发、建设以及修复中。如今,鱼道科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以工程学为中心,涵盖鱼类行为学、社会经济学和复杂建模(河流网络通道优先选择)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学科。建设高效的鱼道等过鱼设施(延迟洄游时间短,洄游后负面影响小),需要适应性的管理和连续的创新。中国过鱼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但是完善的过鱼设施全过程管理体系亟待建立。文章对1991年至2017年国外鱼道适应性管理体系相关文献(包括开发、建设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其中检索词为"鱼道(Fishway)"、"鱼类通道(Fish passage)"、"鱼(Fish)"和"大坝(Dam)"。研究表明,国外的过鱼设施逐步由经济种群保护向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上行通道向下行通道发展、单一工程建设向流域整体发展、单一过鱼功能向生境补充发展、单纯工程建设向适应性管理发展。最后,文章讨论并展望了中国鱼道等过鱼设施的全过程适应性管理体系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破坏现状及环境污染3方面对我国农业环境问题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对策。总体上看,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短缺且受污染严重;农业生态破坏较为严重;由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农业投入品造成的面源污染日趋严重;秸秆处置不当、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染控制不力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乡镇企业及城镇污染向农村的转移又进一步使农业环境恶化。我国农业环境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部分农业政策的实施有关;此外,农业环境保护立法不完善、执法不力以及农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管理体系不完善等也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基于以上原因,提出解决农业环境问题的如下对策措施:开展农业政策战略环境评价;重视生态建设,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合理控制农用化学品投入,实施种植业清洁生产;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控制监管;制定激励机制,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污染监管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