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广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8年1月~2010年12月对广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51种,隶属于45科16目。其中非雀形目鸟类74种(占49.01%),雀形目77种(50.99%);94种属东洋界种类(62.25%),42种属古北界种类(27.81%),15种属广布种(9.93%);留鸟88种(58.28%)、冬候鸟44种(29.14%)、夏候鸟15种(9.93%)、旅鸟和迷鸟4种(2.65%);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2种(14.57%)。该保护区鸟类特色是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较大,猛禽资源和水鸟资源较丰富。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查证,确证广东惠东莲花山白盆珠自然保护区内共有940种(含变种)药用植物,隶属于188科578属,包括蕨类植物66种、裸子植物16种和被子植物858种。对区内药用植物习性特点、药用部位和优势科的分析表明,药用植物功能类型以清热解毒为主,占21.56%;珍稀保护植物23种,包括15种兰科植物;莲花山白盆珠药用植物种数比面积为0.07,与邻近的象头山相近,低于鼎湖山、南昆山和罗浮山。此外,文中列出了区内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常见药用植物种类及其药用功能和自然生境。  相似文献   
3.
基于野外实地调查和文献记录,分析广东惠东莲花山白盆珠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属种地理分布特点及其种群结构。结果表明,白盆珠保护区野生兰科植物有40种,隶属于27属,包括地生兰26种、附生兰13种和腐生兰1种;以人为干扰较少的山林和溪谷沟边较为丰富。白盆珠保护区兰科植物属和种的地理成分均以热带亚洲分布成分为主,与邻近地区七目嶂保护区最为相似,两地的属种相似性系数分别达71.11%和61.11%。此外,调查中发现1个广东省兰科植物新记录种全唇盂兰Lecanorchis nigricans,及深圳拟兰Apostasia shenzhenica 1个新分布点。  相似文献   
4.
黄腹山鹪莺的营巢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营巢对鸟类的生长繁殖有着重要影响。为此,从2007年3-9月在广东省肇庆江溪村对研究地中的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的巢进行标记和测量,并以巢址为中心做5m×5m样方调查,通过主成分分析研究其巢址选择,结果表明:1)黄腹山鹪莺营巢时间始于3月中旬,4月达到高峰,至7月底结束;2)在13种植物上发现44个巢,其中在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上最多,有27个,其次为加拿大飞蓬(Erigeron canadensis),4个,其他植物皆为1—2个;3)巢皆为不规则的球状巢,巢材除动植物性材料外,均有人工制品;巢内空间与巢整体大小较为一致;4)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4种,依次为:距最近水源距离(29.89%)、距最近道路距离(16.45%)、距最近灌木距离(12.92%)、距水面高度(11.69%)。据此认为黄腹山鹪莺的营巢是对草本植物环境的适应,而其尾羽的逆向变化对营巢是有利的,起到增加飞行灵活性和减少筑巢投资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是典型的森林溪流生态系统的指示种,鲜有在人工水体大群越冬的报道。2007年9月至2013年3月,连续6年在广东白盆珠水库发现其越冬群体。监测结果如下:1)中华秋沙鸭最早可于9月底到达白盆珠水库,在翌年3月陆续迁离,居留时间最短为3个月左右,最长为6个月左右;2)2007~2009年,其最大群体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均为31只;2009~2013年,数量逐年减少,最少时为12只;3)其活动区域较稳定,皆在白盆珠水库的打锣岽附近,活动范围100.01~180.90 hm2,该位置水体宽阔,水质洁净,受外界干扰少。我们认为,水库拥有较理想的自然栖息环境和保护区有效管理是中华秋沙鸭在此越冬的关键因素;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中华秋沙鸭的保护力度,建议将白盆珠水库打锣岽附近区域划为广东省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  相似文献   
6.
棕背伯劳两种色型繁殖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具羽色多态现象,其中黑色型是否为独立种曾存在着争议。为此,于2008年2—6月在广东海丰地区对两色型(棕色型和黑色型)的繁殖生态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黑色型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1) 两色型伯劳窝卵数、卵的度量值及发育上皆无显著差异(P>0.05);2) 两色型雏鸟在15日龄前的体长、翼长及体重等生长曲线均符合Logistic方程,除尾长渐进值参数呈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 据14日龄的雏鸟测量值表明,两色型在身体外部器官各项生长量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 易卵易雏实验表明,在孵卵和育雏过程中,两种色型棕背伯劳亲鸟之间皆可相互接受对方同一时期的卵和雏鸟,但不接受对方的异期卵;5)易雏后亲子和义子索食、站立、理羽、休息等行为差异不明显。因此认为黑伯劳只是棕背伯劳的一个色型而非独立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