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构建大肠埃希菌强毒力岛(HPI)全岛缺失突变株,为进一步评价大肠埃希菌HPI的功能打下基础。方法根据已知大肠埃希菌HPI基因序列设计PCR敲除引物,引物5′端有50 bp的拟敲除基因的同源臂,3′端为扩增引物,以pKD3为模板,扩增两侧含FRT位点的氯霉素抗性基因,利用pKD46的λ重组系统替换E.coli ZL基因组上的毒力岛全岛基因,再利用表达Flp重组酶的质粒pCP20,可将FRT位点之间的氯霉素抗性基因删除,用鉴定引物进行鉴定并测序。结果构建的全岛缺失株与预期一致。结论成功构建了禽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强毒力岛(HPI)全岛缺失突变株。  相似文献   
2.
由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诱导产生的肿胀反应是生态免疫学中被广泛使用的免疫学参数,通过注射部位的肿胀程度大体上可反映细胞介导的免疫和天然免疫的综合变化情况。为探讨小型哺乳动物不同繁殖状态对PHA的反应模式,以非繁殖期、妊娠期、哺乳期和断乳期的雌性黑线仓鼠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注射PHA和生理盐水前(0 h)及注射后6 h、12 h和24 h注射部位皮肤组织的增厚程度。结果显示:(1)黑线仓鼠对PHA的反应有两种模式:非繁殖期、妊娠期和断乳期对PHA的反应模式相似,都在注射后6 h最高,12 h和24 h后逐渐下降;哺乳期对PHA的反应在注射后6 h、12 h和24 h接近,彼此间的差异均不显著。(2)哺乳期黑线仓鼠的PHA反应高峰值有下降趋势,但与非繁殖期、妊娠期和断乳期高峰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黑线仓鼠在哺乳期对PHA的反应模式不同于其他繁殖阶段,且反应的高峰值被延迟,这对其存活可能有害,但有助于繁殖进程的延续和后代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对拟态弧菌安徽分离株HX4(V.mimicusHX4株)的全长溶血素基因(vmh)进行克隆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表达溶血素蛋白(VMH)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CR法扩增V.mimicusHX4菌株全长vmh基因,将其克隆至pMD18-Tvector并进行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vmh基因的同源性及其编码蛋白的分子特征。结果V.mimicusHX4菌株vmh基因全长序列2235 bp,编码由744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约为82.85 kDa的VMH蛋白。V.mimicusHX4菌株vmh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与参考株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介于98.9%~99.1%和96.6%~97.3%。VMH蛋白N端前25个氨基酸组成信号肽,7~27位氨基酸之间存在一个跨膜区域,蛋白二级结构中无规卷曲含量最高,达39.52%,其次为α-螺旋和β-折叠,分别占25.81%和26.75%,β转角含量最低,仅占7.93%。VMH蛋白含有多个T细胞和B细胞抗原表位,同时存在T、B细胞抗原表位的区域最有可能位于肽链第86~95、193~211、419~440和459~501位区段。结论拟态弧菌VMH蛋白是一种高度保守的毒素蛋白,对HX4菌株vmh基因及其编码蛋白信息特征的了解,有助于进一步表达VMH蛋白。  相似文献   
5.
运输过程中水质和鱼类生理指标的变化及运输控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类运输应激是世界范围内面临的重要问题, 标准化运输操作规程的制定有利于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血浆皮质醇是经典的应激评价指标, 在运输过程中持续上升, 适用于鱼类短途和长途运输, 而血糖则更适用于鱼类短途运输。乳酸、CO2、渗透压等生理指标也应更多的被应用于运输应激评价。水质恶化(尤其是pH降低和氨累积)和应激反应是鱼类运输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而现有的解决措施并不完善。水质和生理指标是相互影响的, 相关研究中应联合分析两者对运输的影响。文章综合分析了运输对鱼类造成的应激反应、水质恶化以及常用的抗应激运输措施, 进而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旨在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背景]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xPEc)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病原菌,有关其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耐药性的研究报道很少。[目的]探讨从病猪肺脏中分离鉴定的3株ExPEc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及耐药性,为从抗生物膜形成角度防治猪肠外大肠埃希氏菌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结合正交实验优化猪源ExPEc分离株的生物膜形成最佳条件与成膜能力;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各菌株生物膜的形态结构;利用PCR方法检测其携带的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生素对生物膜态与浮游态下猪源ExPEc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3株猪源ExPEc的最佳成膜条件并不一致,但在各自最佳条件下均能形成很强的生物被膜且同时携带10个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pgaA,pgaB,pgaC,pgaD,luxS,fimA,hipA,iha,flhC,flhD)。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菌株SE-1聚集后可形成片状生物膜,菌株SE-2和SE-3聚集后可形成多层结构的生物膜,且聚集体间有明显空隙。部分受试抗菌药物对生物膜态SE-1、SE-2和SE-3菌株的MIC值较对应浮游菌提高了2-32倍,药物敏感性由原来的敏感转为中敏或耐药。[结论]实验结果为从抗生物膜形成角度防治猪肠外大肠埃希氏菌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黑斑侧褶蛙肥满度及脏器重量的性别和季节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脏器官的大小能反映动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和生理生态状况,可作为动物对环境适应的近似指标。以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为研究对象,测定了2012年夏季、秋季及2013年春季其体重、体长、含水量、肥满度及脏器重量的性别和季节差异。结果显示:1)雌蛙的体重和体长均高于雄蛙,两性都在秋季最高;胴体湿重和干重无性别差异,胴体湿重夏季最高,胴体干重无季节差异。2)含水量和肥满度无性别差异,前者夏季和春季高于秋季,后者秋季高于春季;躯体肥满度和干体肥满度雄蛙均高于雌蛙,雄蛙无季节差异,雌蛙夏季最高,春季最低。体重与体长的比值(K WL)雌蛙高于雄蛙,两性都在秋季最高,春季最低。3)除肺干重雄蛙大于雌蛙,肾脏干重雌蛙大于雄蛙外,其他内脏器官的湿重和干重均无性别差异。肺湿重春季高于夏季和秋季,肾脏湿重无季节性差异;雄蛙的肺干重春季高于夏季,肾干重秋季高于夏季和春季,雌蛙均无季节差异。心脏和脾脏湿重都在夏季最高,秋季或春季最低,但干重均无季节差异。脂肪体和肝脏及卵巢和输卵管的湿重和干重均在秋季最高,春季或夏季最低。精巢的湿重及干重均无季节差异。结果表明,K WL可较好地反映成年黑斑侧褶蛙整体水平的营养和生理状况,多种器官重量有季节性的可塑性,这可能与雌、雄蛙的繁殖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8.
细胞色素P450单氧酶(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CYP)是昆虫体内重要的解毒酶。CYP6AS亚家族基因特异性的存在于膜翅目昆虫中,一些特异性的CYP6AS基因已经被证实参与到蜜蜂对某些外源物质和杀虫剂的解毒和代谢过程中。本研究主要探测了亚致死浓度噻虫嗪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CYP单氧酶活性及CYP6AS亚家族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首先测定了噻虫嗪LC_(10)和LC_5经口处理4日龄意大利蜜蜂后48 h CYP酶活性,然后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6种CYP6AS基因(CYP6AS3,CYP6AS4,CYP6AS5,CYP6AS10,CYP6AS14和CYP6AS15)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噻虫嗪LC_(10)和LC_5处理后,意大利蜜蜂CYP酶活性均极显著增加(P0.01)。噻虫嗪LC_(10)和LC_5处理对意大利蜜蜂CYP6AS4,CYP6AS10和CYP6AS15基因表达没有显著影响;LC_(10)和LC_5处理后CYP6AS3基因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 LC_(10)处理能够显著诱导CYP6AS5基因上调表达(P0.05);而LC_(10)和LC_5处理极显著抑制CYP6AS14基因的表达(P0.01)。这为进一步探究蜜蜂对噻虫嗪的解毒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9.
氨基酸代谢调控在大鳞副泥鳅应对氨暴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暴露于30 mmol/L NH4Cl溶液中以研究高浓度环境氨对其血浆、肝脏及肌肉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氨暴露会显著影响大鳞副泥鳅血浆、肝脏及肌肉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P0.05)。随着氨暴露时间的延长,大鳞副泥鳅血浆中丙氨酸的含量显著增加,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氨暴露12h后,其肝脏组织中游离谷氨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而在暴露72h后迅速下降(P0.05)。而游离丙氨酸含量在氨暴露的前24h内基本保持恒定,随后开始显著上升(P0.05)并持续至72h。在氨暴露大鳞副泥鳅12h后,肌肉中游离谷氨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随后快速下降至初始水平并持续到实验结束(P0.05),且在暴露72h和96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肌肉中游离丙氨酸含量随着氨暴露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并在暴露12h和48h时出现2个峰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氨暴露下,其血浆、肝脏及肌肉中游离谷氨酸含量显著降低,且谷氨酰胺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显著提高,说明在高环境氨条件下,大鳞副泥鳅会利用谷氨酰胺合成酶将谷氨酸和NH_4~+合成无毒的谷氨酰胺以降低氨毒性。随着氨暴露时间的延长,大鳞副泥鳅血浆和组织有明显的丙氨酸累积且游离谷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说明其可通过代谢这些特定氨基酸生成丙氨酸以降低体内氨的累积。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一次饱食投喂(将一昼夜分为8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作为一个处理组,每天每个处理组饱食投喂一次)和分段式连续投喂(将一昼夜分为8个时间段,每天每个实验缸连续投喂8次)两种方法研究斑点叉尾和杂交鲟幼鱼的昼夜摄食节律,同时研究它们在摄食后24h内胃和全肠的排空时间。结果显示,在两种投喂方式下,斑点叉尾均表现出24h 一周期的摄食节律,两个日摄食率高峰值均出现在06:00和18:00(P<0.05)。杂交鲟在一次饱食投喂下表现出24h一周期的摄食节律,高峰值分别出现在11:00、17:00和05:00,在分段式连续投喂时表现出48h 一周期的摄食节律,高峰值分别出现在11:00、17:00和36:00。在摄食后1-9h 内,斑点叉尾的胃内含物比率急剧降低(P<0.05),并在24h 时出现极低值(P<0.05),而1-9h 内全肠内含物比率迅速升高(P<0.05),在9h时达到最大(P<0.05),在24h出现极低值(P<0.05)。在摄食后1-7h内,杂交鲟的胃内含物比率迅速下降(P<0.05),在24h 时出现极低值(P<0.05),1-7h 内肠内含物比率迅速升高(P<0.05),24h 时呈现极低值(P<0.05)。结果表明,两种实验鱼表现出不同的昼夜摄食节律,该节律受各自胃肠排空时间的影响,也受投喂时间的影响。研究建议,在斑点叉尾和杂交鲟幼鱼的养殖中宜在光线较弱的清晨(05:00-06:00)和黄昏(17:00-18:00)进行投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