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浙江丽水虎纹蛙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和食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植华  计翔 《动物学研究》2005,26(3):255-262
用数显游标卡尺测量了407只2001—2003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浙江丽水罚没的死亡虎纹蛙的体长等10个形态指标,结果表明:雌性成体体长(SUL)大于雄性成体,幼体形态无显著两性差异;ANCOVA去除SUL差异的影响后,雌性成体的头长和后肢长大于雄性成体,前肢长、眼径和耳径则小于雄性成体。前肢两侧对称性的偏移度成体大于幼体,雌性大于雄性;后肢两侧对称性成幼体和两性无显著差异。10个形态指标主成分分析的前三个主成分共解释64·6%的变异:第一主成分中头宽、眼径和耳径,第二主成分中后肢长,第三主成分中眼间距和鼻间距分别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用NikonSMZ-1000解剖镜鉴别277只个体胃内容物中的食物种类,发现其秋季食物以节肢动物为主;成幼体和两性食物生态位宽度为3·42~5·25,食物生态位重叠度较高为0·93~0·98。分析表明,虎纹蛙局部形态特征的两性差异微弱,而体长两性异形差异显著;雌体具有较大的体形与食性无关,而可能与生育力选择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林植华  计翔 《动物学报》2004,50(4):541-550
用15条2002年6月中旬捕自浙江丽水的怀卵滑鼠蛇研究繁殖输出及孵化热环境对孵出幼体表型特征的影响。母体在捕后3周内各产一窝柔性卵。窝卵数、窝卵重和卵大小均随母体体长增加而增大,平均值分别为13.3(枚卵)、332.4g和24.8g。窝卵数和卵大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18和0.13。窝卵数与产后母体状态呈正相关,卵数量和大小无关。每窝部分可孵卵分别用恒温(24、27、30、33℃)和21.0-39.0℃(平均28.3℃)范围内的波动温度孵化,每隔5d记录恒温孵化卵的重量。孵化热环境对卵与环境之间的水分交换有显著影响,并影响孵化卵重量的时间变化。24、27、30、33℃和波动温度的平均孵化期分别为105.4、78.0、57.8、51.3和58.6d。不同热环境下的孵化成功率和幼体畸形率有一定差别,但统计上不显著。24℃和30℃孵出幼体雄性比例较高,27℃、33℃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雌性比例较高,但没有证据表明孵化温度能决定滑鼠蛇性别。除孵出幼体灰分含量外,孵化温度对其它幼体特征均有显著影响。33℃孵出幼体SVL较小,但剩余卵黄和其中的灰分含量大于其它温度孵出的幼体。24℃和30℃孵出幼体的总干重、总能量、躯干干重、脂肪体干重总体上小于27℃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24℃孵出幼体特征性具有最小的剩余卵黄,33℃孵出幼体则特征性地具有最大的剩余卵黄。24℃和30℃孵出幼体特征较为接近,27℃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较为接近。对9个幼体特征变量做主成分分析发现,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共解释81.2%的变异。幼体SVL、湿重、干重、脂肪含量、能量、躯干干重和脂肪体干重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56.9%变异),剩余卵黄干重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24.3%变异),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分值均差异显著。主成分分析进一步显示,24、30和33℃孵出幼体总体上小于27℃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动物学报50(4):541-550,2004]。  相似文献   
3.
南湖菱苗端茎轴质体起源与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湖菱苗端茎轴质体的发育经历了变形、内吞、出芽等变化过程。在苗端茎轴的边缘部位以及幼叶中 ,前质体将发育成为具发达类囊体片层的叶绿体。而在茎轴的中央部位 ,前质体将发生消亡 ,自身水解及液泡内吞是原质体消亡的重要原因。南湖菱苗端的自然发育过程为研究南湖菱质体的起源与分化提供了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4.
盐胁迫下水稻叶绿体中Na+、Cl-积累导致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了0-200mmol/L的NaCl胁迫下耐盐性不同的水稻品种Pokkali(耐盐)和Peta(盐敏感)根系,叶片和叶绿体中Na^ ,K^ 和Cl^-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叶片光合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NaCl胁迫时间和浓度的增加,供试2个品种在根,叶片和叶绿体中Na^ ,Cl^-含量增加,K^ 含量下降。耐盐品种体内Na^ ,Cl^-含量增加或K^ 含量减少的幅度小于盐敏感品种。在200mmol/L的NaCl胁迫下盐敏感品种根,叶片和叶绿体中的Na^ /K^ 分别是耐盐品种的208%,308%和297%。与Na^ 相比,耐盐品种根系对K^ 吸收和向叶片运输的选择性(SK,Na)较强。但在经过0,100和200mmol/L的NaCl处理后2个品种叶绿体中的Na^ /K^ 均高于叶片(SK,Na均小于1)。盐胁迫下水稻叶绿体中Na^ ,Cl^-含量和Na^ /K^ 与叶片净光合速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我们从1977年开始,进行了防治麦类赤霉病的农用抗生素筛选工作。经过包括盆栽和大田小区防治试验,得到一株效果显著的链霉菌,编号为105N_1。现将该菌株的生物学特征及对  相似文献   
6.
莲的心皮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莲是一种起源很早的双子叶植物,由于形态独特,又具有和单子叶植物相似的特征,很早便为分类学家所注意。但在讨论有关莲的问题时,不少学者只是用其已成长的花部器官作为依据的.对于与莲个体发育和系统演化有重大关系的心皮和花托的早期发育过程,却缺乏报道。为此,我们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莲的心皮和花托的整个发育过程进行观察,为研究莲属植物的系统演化,以及莲的传粉、受精等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壁虎属三新种兼记铅山壁虎(蜥蜴目:壁虎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壁虎属Gekko在我国的壁虎科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过去已知的包括六个种另二个亚种(Stejneger,1932;陈兼善,1969)。1975—1980年间,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在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四川、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广东(包括海南岛)、广西等省区采到壁虎属标本1637号,遵义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提供了贵州省的部分壁虎标本。研究中发现三个新种,确定多疣壁虎铅山亚种 Gekko japonicushokouensis应改隶种级。中国的壁虎属现在已知的共十个种另一个亚种,检索如下:  相似文献   
8.
前已报道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的皮肤肌、肩和鳍肢肌肉、胸壁肌肉、腹壁肌肉,颈、背和尾部肌肉(周开亚等,1981)。本篇包括咀嚼肌、舌和舌骨部肌肉、喉部肌肉及鼻咽和咽部肌肉。 一、咀嚼肌(图1、2) 咬肌m.masseter很薄,起自颧突后部的腹缘,颧突下方颞肌的筋膜及颧弓的腹缘。纤维尾腹向,止于下颌骨后部下半的外侧。后端有少量纤维绕过下颌骨腹缘,止于下颌内脂肪体,紧贴下颌骨的部分咬肌纤维已脂化形成下颌外脂肪体。咬肌仍有提起下颌的作用,但力量很弱。  相似文献   
9.
世界珍稀水兽白豚(Lipotes vexillifer.)是我国名贵特产之一,属齿鲸亚目(Odontoceti),淡水豚总科(Platanistoidea),白鱀豚科(Lipotidae)。 白鱀豚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借回声定位系统以探知外界情况(荆显英等,1981)。通常认为,在声发射过程中,齿鲸类饱含油分的额隆组织起着声透镜的作用。额隆的这种特殊生理机能,与其所含脂质的脂肪酸组成密切相关。1980年陆佩洪等报道了白鱀豚额隆油的酸价、碘价、皂化价、不皂化物及甘油三酯(比色法)的含量。有关白鱀豚额隆油的脂肪酸组成,迄今尚未研究。目前我们才开始进行该项工作。  相似文献   
10.
白既豚的骨骼和分类位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18年Miller比较了白既豚Lipotes vexillifer与亚河豚Inia geoffrensis的头骨与颈椎,认为白既豚是亚河豚的近亲,归属亚河豚科Iniidae。1960年,Fraser和Purves比较与鲸类听觉器官有关的骨骼及气窦(air sinus),把白既豚列入亚河豚亚科Iniinae。1972年,Brownell和Herald在关于白既豚的综述中报告其椎骨数两例,同时发表了头骨、牙齿及鼓围耳骨(tympaao-periotic)等照片。1973年,Kasuya根据鼓围耳骨的研究仍认为白既豚属于亚河豚科。1975年,陈宜瑜和陈炜报告其骨骼的某些特征,Bree和Purves报道对国外仅有三个头骨的测量。此六文中,对其骨髂的记述尚有疏误;对其分类归属都墨守Miller的观点,仅分类阶元有科或亚科之别。此外,在分类位置问题上,周开亚(1958)、寿振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