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为了解福岛核泄漏放射性核素对北太平洋公海渔场的后续性污染影响情况,于2013年8—11月在北太平洋公海渔场(40°—44° N、145°—160° E)采集柔鱼样品,利用超低本底HPGe γ 谱仪分析5种放射性核素.结果表明: 134Cs和110mAg未检测出高于本底值的比活度,而210Pb、137Cs和40K均有检出.其中210Pb在柔鱼体的比活度范围为0.99~7.60 Bq·kg-1,137Cs的比活度范围为最低检测限~0.37 Bq·kg-1,40K的比活度范围为46.00~107.00 Bq·kg-1.210Pb核素含量在柔鱼250~300 mm胴长组分布最高;在200~250和>400 mm胴长组中最低.137Cs含量在柔鱼200~250 mm胴长组中最高;在250~300和350~400 mm胴长组较低.40K核素含量在柔鱼250~300 mm胴长组中最高,在150~200 mm胴长组最低,总体分布比较均匀.3种核素在柔鱼的不同组织中含量不同,但均在内脏中含量最高.通过风险评估发现,北太平洋公海渔场所有检测的海洋生物的放射性核素含量值与基准值的熵值均未超过1,说明目前核辐射对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影响暂无大风险.研究可为福岛核事故对海洋环境生态影响及公众健康危害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的种类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了解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种类组成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作者于2004–2007年间在长江河口湿地设置了33个采样站点, 采用多种调查网具对该水域的鱼类资源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共调查到鱼类123种, 隶属1纲18目46科。结合文献记录, 本地区共有鱼类208种, 隶属2纲22目67科。海鲢(Elops saurus)和印度小公鱼(Sardinella sindensis)为本地区的新记录种。鱼类组成以鲤形目和鲈形目为主; 生态型以淡水鱼类最多。长江南支、北支和口门区水域的种类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 南支常见种以鲤形目鱼类为主, 而北支和口门区以鲈形目鱼类为主。与1990年以前的调查资料相比, 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物种数有所减少, 其中软骨鱼类和鲀科鱼类下降相对较多。一些重要经济种逐渐变为偶见种, 甚至成为濒危物种, 如鲥(Tenualosa reevesii)、前颌间银鱼(Hemisalanx prognathus)和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等。导致河口湿地鱼类物种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过度捕捞、水域污染和栖息地丧失等。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低盐淡水区潮间带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及半月相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2006年春(5月)、夏(7月)、秋(9月下旬)和冬季(2月)对长江口低盐淡水区水域进行的潮间带鱼类调查结果,分析了鱼类种类及丰度的半月相及其季节变化. 结果表明:长江口低盐淡水区水域潮间带鱼类共有53种;其中鲤科鱼类最多,虾虎鱼科次之,其他科较少. 2顶网具渔获物的鱼类种类和丰度均以春、夏、秋季较高,冬季最低.各个季节的平均种类数和平均丰度均为小潮期小于大潮期. Shannon-Weaver指数(H′)在一个潮周期内的波动幅度较大,且小潮期H′值略低于大潮期. 对鱼类种类丰度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冬季鱼类聚成一组,春、夏和秋季聚成一组. 从整年的情况来看,潮间带鱼类的丰度变化与水温的相关性最高;与潮高的相关性次之;而与盐度的相关性最小.  相似文献   
4.
拖网捕捞对东海渔业资源种群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收集到的近50年东海主要渔业企业和近7年来主要地区的拖网捕捞分品种渔获量数据,研究计算了双船拖网和单船网板拖网的渔获物食性指数与品种组成指数。结果表明,1974年前东海鱼类食性指数不断增大,之后开始迅速减小,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品种组成指数渔获物对数均值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不断下降,标准差则缓慢增大,近7年单拖网渔获物的计算结果也表现出鱼类食性指数的下降趋势,长期拖网过度捕捞是造成东海海洋生态系中渔业资源种群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渔业资源已经过度开发,种群结构稳定性减弱。  相似文献   
5.
城市地表灰尘的概念、污染特征与环境效应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城市地表灰尘是重要的非点源污染之一,20世纪70年代就引起了国外学者的注意,研究成果颇丰,国内近年来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一直未能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本文从非点源污染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地表灰尘的概念提出了新的认识,并对国内外地表灰尘污染研究的发展阶段、研究现状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与总结,提出了相应的研究重点及方向.城市地表灰尘是环境中污染物质的“源”、“汇”载体,包含特定的环境信息,对区域环境状况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地表灰尘污染的研究应该成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的一个新的切入点,对城市生态和非点源污染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东海浮游植物数量分布与优势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罗民波  陆健健  王云龙  沈新强  晁敏 《生态学报》2007,27(12):5076-5085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东海浮游植物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分布及变化的动力学机制,同时还探讨了东海浮游植物优势种的生态学特征和对温盐环境适应特征。结果表明:东海浮游植物总丰度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秋季总丰度达到4季最高峰,均值为211.91×104cell.m-3,夏季次之(50.40×104cell.m-3),冬季11.34×104cell.m-3,春季(2.01×104cel.lm-3)最低。春夏季东海近海(Ⅰ和Ⅲ)高于外海(Ⅱ和Ⅳ),秋冬季东海北部外海(Ⅱ)高于近海(Ⅰ),南部近海(Ⅲ)高于外海(Ⅳ)。4季共出现优势种(Y≥0.02)11种,冬季的主要优势种为洛氏角毛藻和细弱海链藻,春季的主要优势种为洛氏角毛藻和夜光藻,夏季以拟弯角毛藻和细长翼根管藻为主要优势种,秋季优势种仅为聚生角毛藻。浮游植物的聚集强度指数为较大正值,聚集作用明显。从全年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看,温度是影响浮游植物总丰度季节分布的主要因子,盐度是次要因子。浮游植物的11个优势种之间生存环境适应比较,洛氏角毛藻和中华盒形藻生长温度幅度较大,可以在12~28℃水温增长,因而春、夏和冬季都成为优势种。中肋骨条藻适合生长的水温范围都较小,仅为22~28℃。聚生角毛藻更小,仅21~25℃。洛氏角毛藻和中华盒形藻生长温盐度和高分布区温盐度范围比聚生角毛藻和中肋骨条藻都广,而秋季数量却低于聚生角毛藻。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水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的分布与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H  Yang SL  Meng HX 《动物学研究》2012,33(3):255-260
根据2005年4和11月、2006年4和9月在长江河口水域进行的鱼卵、仔稚鱼种类和数量调查,并结合1990年9月和1991年3月的历史数据,对该水域的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的季节变化作了研究,其结果共发现鱼卵、仔稚鱼36种(类),以海洋鱼类种类最多。秋季航次鱼卵、仔稚鱼的平均种类数和丰度均高于春季。河口咸淡水区鱼卵总数显著高于淡水区,而仔稚鱼总数略低于淡水区。与1990—1991年数据相比,2005—2006年春、秋季的鱼卵和仔稚鱼丰度均有所增加。1990、2006年秋季(9月)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差异较大,特别是翘嘴红鲌和太湖新银鱼丰度差异较大。这些都说明近20年来,长江河口水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南沿海弹涂鱼科常见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和DNA条形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究中国东南沿海海岸线经济开发、海水污染等对该区域生物遗传多样性的潜在影响,本文使用CO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对从中国东南沿海广东汕头、福建东山、福建云霄、福建泉州、福建霞浦、上海崇明6个地点采集的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弹涂鱼(Periophthalmus modestus)和青弹涂鱼(Scartelaos histophorus)进行种间和种内的遗传学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青弹涂鱼的核苷酸多样性(0.0018)在3个种中最低;青弹涂鱼广东汕头种群的核苷酸多样性(0.0018)比福建云霄种群低;大弹涂鱼的上海崇明种群核苷酸多样性(0.0021)低于其他5个地理种群。物种水平分析表明,3个物种间分化明显,种间与种内遗传距离有明显差异;不同种的单倍型在系统发育树上聚成3个高度支持的独立分支。种群水平分析显示,大弹涂鱼的6个不同地理种群之间有共享单倍型,地理种群间与地理种群内的遗传距离重叠;各地理种群之间的基因流较频繁(Nm>4);青弹涂鱼的分析情况与大弹涂鱼基本一致。大弹涂鱼和青弹涂鱼的单倍型在系统发育树上均呈现多系或并系分布格局,并未按地理位置分成不同的单系群。本研究表明,应及时加强3种鱼类及其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且COI基因对种一级的识别明确可靠,而在地理种群水平的识别则比较困难,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