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3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0篇
  198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夏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直接观察法和痕迹检验法对贺兰山岩羊夏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岩羊偏好的取食地位于海拔高度1 600~2 000 m的山地疏林草原带,地形为平滑起伏的坡、明显断裂的坡和悬崖,以灰榆和山杨为优势乔木或无树,乔木矮小稀疏且距离远,接近低矮但密度较大的灌木,食物较多,位于<30°和>35°半阴半阳坡的下坡位,接近水源,人为干扰距离500~1 000 m,距裸岩2~5 m,隐蔽级25%~75%;夏季岩羊偏好的卧息地具有位于海拔高度1 600~2 000 m和>3 000 m的山地疏林草原带及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地形为明显断裂的坡和悬崖,以灰榆和山杨为优势乔木或无树,乔木和灌木均矮小稀疏且距离较远,食物较少,位于>35°阴坡的上坡位,接近水源,人为干扰距离远,接近裸岩,隐蔽程度低.岩羊的取食和卧息生境在乔木高度和距水源距离上差异不显著(P > 0.05),而其余生态因子均有显著差异(P < 0.05).与取食生境相比,岩羊选择的卧息生境具有乔木稀疏且距离较远、灌木较少、低矮且距离较远、食物丰富度低、坡度大、远离人为干扰、接近裸岩和隐蔽程度低的特征.逐步判别分析表明,食物丰富度、灌木高度、距水源距离、隐蔽级、灌木密度、灌木距离、乔木高度和乔木距离8个生态因子可以区分取食样方与任意样方,正确判别率为85.8%;而区分卧息样方与任意样方时,距水源距离、灌木高度、距裸岩距离、人为干扰距离、食物丰富度、灌木密度和灌木距离共7个生态因子发挥作用,正确判别率为89.1%.  相似文献   
2.
森林砍伐对苦槠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耘  石磊  李丹  张纯淳  石苗苗  王嵘  陈小勇 《生态学报》2008,28(12):6228-6234
人类活动严重干扰着自然生态系统,其中砍伐是对森林生态系统最常见的干扰之一,它导致森林退化,植物种群变小,甚至灭绝,遗传多样性也随之下降。当被破坏的森林未被转换性利用时,则会逐渐恢复,但由于瓶颈效应,恢复起来的生态系统中植物种群的遗传结构可能会改变。恢复种群遗传组成的改变一方面与干扰的强度、频度和持续时间有关,另一方面,也受植物生活史特点的深刻影响。然而,我国对于砍伐后恢复起来的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改变,尤其是遗传多样性的改变的研究并不多见。研究在浙江省宁波市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及周边地区选择了5个苦槠种群,采用SSR微卫星标记来分析砍伐对苦槠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5对多态SSR引物共得到了29个等位基因。种群内维持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基因流达8.68。恢复林和成熟林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差不大,以阿育王寺地区恢复种群的最高;表明砍伐对于苦槠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不大,这与苦槠较强的萌条能力有关。尽管如此,在恢复种群中观察到近期的种群瓶颈,显示出砍伐对种群遗传组成的影响;而在一个成熟林中也观察到种群瓶颈,这是因片断化导致种群变小之故。植被保存最好的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内苦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却较低,这可能与成熟林中苦槠优势度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3.
崇明东滩人工湿地越冬水禽行为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年12月上旬-2007年2月下旬,在崇明东滩堤内次生人工湿地(鱼-蟹塘)对7种优势种水禽的昼间(6:30-17:30)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白鹭(Egrettagarzetta)、苍鹭(Ardea cinerea)和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以停伫行为为主,分别占全天行为的34.09%、45.45%和54.55%;白骨顶(Fulica atra)、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取食行为较活跃,分别占全天行为的32.58%和35.00%;小鹛鹧(Tachybaptus ruficollis)和银鸥(Larus argentatus)游水活动分别占全天行为的44.70%和31.82%.此外,环境温度和光照与水禽活动呈正相关,与风速负相关,湿地内水位由于变化不大而对越冬水禽行为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上海轨道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9、2005年上海市1∶50 000彩红外航空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基于GIS技术,定量研究了上海轨道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影响,并用Markov模型对研究区2010—202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初步预测.结果表明:轨道交通加快了上海市土地利用的转化,促进了以耕地为主的自然景观向居住、公共设施用地等土地获益较高的人工景观转化;轨道交通增加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程度;1989—2005年,研究区其他用地(以在建用地为主,下同)、公共设施用地、绿地、耕地、水域的转化率较大,其中,其他用地的变化速度最快,水域的变化速度最慢;2010—2025年,耕地、水域的面积和比例将继续减少,居住、公共设施用地等人工景观的面积则呈继续增加的趋势.从提高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获益的角度,轨道交通沿线的这种土地利用结构仍需要进一步调整,以增加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土壤养分库对缺苞箭竹叶片养分元素再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王朗自然保护区3个密度的缺苞箭竹群落的土壤养分库和叶片养分元素再分配能力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箭竹群落的土壤N、K贮量没有显著差异,土壤P贮量随着密度增加而显著减少(P〈0.01),土壤Ca和Mg贮量则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不同密度的箭竹叶片N和K的再分配能力没有显著差异,叶片P的再分配能力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Ca和Mg随着箭竹密度的增加在凋落叶中有显著积累的趋势。这表明,基于密度的箭竹叶片养分元素再分配能力与土壤养分库的大小密切相关,可能的机理过程是不同密度的箭竹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改变了土壤养分库的大小,土壤养分库通过反馈机制导致箭竹叶片养分元素再分配能力的变化,体现了土壤与植被之间的互动关系。综合分析表明,P可能是限制缺苞箭竹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崇明东滩围垦堤内植被快速次生演替特征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崇明东滩湿地98大堤内的生态示范区由于人工排水而干涸,芦苇塘成为次生裸地,土壤条件发生变化,呈明显的旱化和盐渍化,植被群落结构呈典型的次生演替,适宜旱地的耐盐植物獐茅和碱蓬等先锋植物出现.文中分别于2003年秋季、冬季和2004年春季沿植被带对塘内各种植物的生物量、高度、密度等指标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堤内植被群落已形成明显的带状獐茅草 獐茅草/碱蓬 碱蓬/芦苇 芦苇旱生植被群落.碱蓬在裸地中2003年秋季平均生物量达到415.4 g·m-2、2004年春季为391.53 g·m-2,成为裸地的优势种,并向芦苇中扩散,生物量和高度逐渐增加,密度逐渐稳定,表现出良好的生长趋势.  相似文献   
7.
浙江天童山鼠类对栲树种子的捕食和扩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浙江天童山国家森林公园,研究了鼠类在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和灌丛几种生境内对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种子的捕食和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和针毛鼠(N.fulvescens)是栲树种子的主要捕食者.种子在刚布下后的几天内消失的最快,随后其日消失率便逐渐降低,在不同生境中,其日消失率也有所不同,在灌丛中日消失率最高(7.54%),其次是马尾松林(7.29%),而常绿阔叶林中3条样带的日消失率较低.在损失的种子中,各种种子命运所占比例在样带中存在着差异,灌丛中失踪的种子比例最高,占97.77%,而样带2的则最低,只占8.91%.这与不同样带中的植被组成密切相关.同时,鼠类对栲树种子扩散的距离比较近,观察到的最远扩散距离为12.7 m.  相似文献   
8.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中11种常绿乔灌木叶片虫食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昆虫对植物叶片的取食行为和伤害方式,作者选择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内的11种常绿乔灌木为对象,对叶片虫食状类型和格局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共发现16种虫食状类型,每种植物叶片虫食状类型数在10–13种之间,每种虫食状出现频率在0.5–28.7%之间。缘食状出现频率最高(28.7%),虫瘿和泡状出现频率最低(0.5%)。(2)叶片虫食状分布格局可分为3种类型,即一种虫食状占绝对优势的单优格局,如马银花(Rhododendronovatum)和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两种虫食状(缘食状和顶食状)共占优势的双优格局,仅有木荷(Schimasu-perba);3种及3种以上虫食状占优势的多优格局(其余8种植物)。(3)叶片虫食状多样性指数变化在1.57–2.23之间,最高为苦槠(Castanopsissclerophylla),最低为马银花;乔木的多样性指数(2.040)高于灌木(1.882),优势种多样性指数高于伴生种,但差异均不显著;多样性指数反映了虫食状类型和出现频率的综合差异。(4)16种虫食状类型中有8对显著正相关,4对显著负相关,可能反映出不同类型昆虫取食植物的趋同和差异。  相似文献   
9.
李佳佳  刘宇鹏  韩骥  张超  陈伟强  张力小 《生态学报》2019,39(24):9246-9256
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土地为载体,通过大量投入钢铁、水泥等建材大规模修建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创造出大量的城市生产和生活空间。利用1985—2010年中国省级行政单元城市建成区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总面积、城市住宅总面积和城市住宅建筑材料总使用量等数据,识别城市扩张模式,揭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建筑面积及其构筑材料三者间的关系。研究表明2000年是中国城市扩张的重要分界点,2000年之前中国各省份的城市建成区总面积、城市住宅总面积和城市住宅建筑材料总使用量均较小且省份间差异不大,2000年之后三者迅速增长且省份间差异逐渐扩大。在地区尺度上,三者均呈现东部地区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特点,地区内部差异则表现为东部地区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的特征。大多数省份的城市住宅总面积及其构筑材料总量随着城市建成区的扩张而增长,表明城市在发展初期以扩大建成区和水平扩张为主。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内部空间重组和用地置换导致高层建筑逐步替代了原有的单层或低矮建筑,城市扩张的方向由依赖土地的水平扩张转向以大量使用建筑材料为基础的垂直扩张,使得许多省份的城市住宅总面积逐渐超过辖区内居住用地总面积。这种以建筑材料"创造"出更多"土地"的城市垂直扩张在满足人们对城市生产和生活空间需求的同时,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空间,但需要以消耗更多的建筑材料并承担建筑材料在开采、制造、运输、使用和废弃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为代价。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2月—2005年5月,对上海崇明东滩98海堤内200hm2次生人工湿地进行鸟类调查,在冬季统计到鸟类8目15科56种,以游、涉禽为主;在春季统计到鸟类10目19科55种,以涉禽为主。运用多元回归对鸟类种类数、数量、物种多样性、均匀性指数和科属多样性等群落特征以及调查样点内水位、水面积、植被盖度、底栖动物密度、鱼类捕捞和人类干扰等环境因子进行鸟类生境选择分析。回归模型显示冬季鸟类种类数与植被盖度呈显著正相关,鸟类数量、物种多样性、科属多样性等群落特征与水位高低、水面积比例以及鱼类捕捞强度等有关,底栖动物密度影响鸟类均匀度和数量;春季鸟类数量与鱼塘的水面积呈正相关,而种类和数量与水位呈显著负相关,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明显受水位、水面积和植被盖度影响,鸟类科属多样性与底栖动物密度呈显著相关,捕捞状况对春季鸟类群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