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20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草鱼高脂(7%)实用日粮磷酸二氢钙(MCP)适宜添加量对草鱼生长性能、脂质代谢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以磷酸二氢钙[Ca (H2PO4)]为磷源, 配制含MCP分别为0(对照组)、1.0%、2.0%、3.0%和4.0%的5种等氮等能实用日粮, 饲喂初始均重为(105.23±0.55) g的试验草鱼, 每种日粮设置3个重复, 每个重复15尾鱼, 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 在高脂日粮中添加适宜的MCP可显著增加草鱼增重率(WGR)和全鱼磷含量, 降低饲料系数(FCR)和脏体比(VSI)。以WGR、FCR和全鱼磷为观测指标, 折线模型分析得出日粮MCP适宜添加量分别为3.26%、2.96%和2.63%; 全鱼、内脏、肌肉和肝脏粗脂肪含量随日粮中MCP的增加呈先降后升趋势, 而全鱼和肌肉粗蛋白含量则呈相反趋势; 在MCP3.0%组, 草鱼肠道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活性, 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最高, 血清甘油三酯、肝脏丙二醛含量, 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活性最低; 添加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肝脏肉碱脂酰转移酶(CPT-I)活性随日粮MCP添加量增加而渐增。研究表明, 草鱼高脂(7%)日粮中MCP适宜添加水平为2.96%—3.26% (饲料总磷1.43%—1.50%), 该添加水平能促进草鱼对日粮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 减少鱼体及肝脂蓄积, 增加鱼体蛋白, 提高抗氧化机能, 促进生长。  相似文献   
2.
李文卿  江源  赵守栋  张凌楠  刘锬 《生态学报》2017,37(10):3365-3374
研究利用在六盘山地区采集的油松树轮样芯建立树轮宽度标准年表(STD),分别与不同长度时间单元(月、半月、旬)和多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n)序列进行相关性分析。油松标准年表与不同长度时间单元SPI的相关结果显示,较小的时间单元会使相关性表达更加精确,而时间单元过小则会因为数据波动性增大而导致相关关系弱化。因此,相较于月和旬,半月是相关性分析更为合适的时间单元长度。油松标准年表与多时间尺度SPI的相关结果显示,SPI多时间尺度的特性有助于揭示油松径向生长对不同时间尺度水分状况的响应特征,且油松在不同生长时期对于不同时间尺度水分状况具有相异的响应机制。在温度较低(0℃)的冬季,短时间内的降水并不利于树木生长,而长时间良好的水分储备会为树木生长季需水提供保障;在生长季前期,长时间良好的水分状况比短期内的降水更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在生长季,补给性水分和土壤水分都对树木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沙地景观中矢量数据栅格化方法及尺度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数据转换(矢量数据转换为栅格数据)问题,从斑块面积、周长、数量对转换方法及尺度的响应角度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以库布齐沙漠地区的2003年1:10万的矢量数据为例,转换尺度以10m为起点,200m为终点,10m为间隔,利用最大面积值方法(RMA)和中心属性值方法(RCC)两种转换方法分别进行栅格化,讨论了面积、周长、斑块数量对不同尺度及不同转换方法的响应,同时还讨论了运算时间对转换方法及尺度的响应.得出了"30m大小的转换尺度为最佳尺度,最大面积值方法(RMA)优于中心属性值方法(RCC)"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变异条件下淮河流域生态径流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庆志  姚蕊  孙鹏  张强  顾然 《生态学报》2020,40(8):2621-2635
基于淮河流域7个水文站点1956—2016年逐日径流量和72个雨量站点1960—2016的逐日降水量数据,利用Pettitt变异点检测、生态赤字和生态剩余等生态径流指标,定量分析淮河流域水文变异特征,根据生物多样性指标和水文变异指数间的关系,分析该流域水文变异的生态效应,利用位置、尺度、形状的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for Location, Scale and Shape,GAMLSS)理论框架量化气候因子对生态径流变化的贡献。研究表明:(1)水文变异后生态剩余减少,生态赤字增多,干流流量历时曲线比支流下移更明显;年生态剩余/赤字与面降水距平变化一致,水利工程调蓄作用是夏季生态径流与降水距平相关性差的主要原因;(2)除冬季外,淮河流域年、季尺度生态赤字(生态剩余)逐年增加(减小),春季增加最为明显。尽管冬季生态剩余比其他季节高,但生态剩余整体减小,21世纪干流生态剩余达最低,香农指数表明淮河流域生物多样性逐年下降。生态径流指标与水文改变指标(Indicators of Hydrologic Alteration,IHA)指标相关达0.45,能体现IHA大部分参数信息;(3)淮河流域生态径流对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和Nino3.4气候因子影响最为敏感。干流生态径流对气候因子响应最敏感,而支流生态径流对气候因子响应不敏感,通过GAMLSS模型构建的生态径流对极端值和局部趋势拟合的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5.
基于δD和δ18O的青海湖流域芨芨草水分利用来源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分条件是限制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重要的生态因子,为了揭示青海湖流域典型生态系统下芨芨草植物的水分利用来源及其如何响应水分条件的变化,选择了自然和干旱控制条件下芨芨草植物,通过测定芨芨草植物茎水和各潜在水源(土壤水、地下水及降水)中δD、δ~(18)O组成,并利用直接比较分析法和多源混合模型计算芨芨草植物对土壤水的利用比例。研究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水分和土壤水中δD、δ~(18)O值表征出较大波动范围,其直接受降水和蒸发作用影响,土壤蒸发线的斜率和截距明显小于大气水线斜率和截距,表明土壤水中同位素组成经历了强烈的蒸发分馏过程,而芨芨草茎水中δD、δ~(18)O值都集中分布土壤水蒸发线附近,说明芨芨草根系主要利用不同深度的土壤水。自然条件下芨芨草在生长季初期(6月)利用表层土壤水(0—10cm,45.1%),8—9月份大降水事件影响土壤含水量和同位素组成,降水入渗深度较深且芨芨草根系对土壤水分吸收的比例相差不大,表明根系在土壤含水量较高时均能吸水不同深度土壤水。在干旱控制条件下芨芨草在7月初主要利用表层土壤水(0-30cm),随着表层土壤水分的减少,根系吸收深度转向较深土壤层,而灌溉后表层土壤水分明显增加,其吸收深度又转向表层,表明芨芨草根系吸收深度能敏感地响应土壤水分的变化。另外还发现芨芨草在生长季内并未直接利用地下水。  相似文献   
6.
 通过稀释平板法和常规化学分析法, 对伊犁河谷地区3种龄级(5年、10年、15年)的速生杨欧美黑杨(Populus × euramericana)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数量、组成和土壤养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3种不同林龄林地土壤微生物集中分布在10–40 cm土层, 数量和种类组成随季节变化有明显差异。随着林龄的增长, 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数量减少, 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在10年生人工林最高, 这一规律随季节变化。三大类土壤微生物的组成比例相对稳定, 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 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 其含量及分布受季节和土壤深度不同程度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林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 有机氮则先减后增。相关分析表明, 土壤微生物总数与土壤有机碳呈负相关, 真菌数量与土壤有机氮呈正相关。3种林地土壤有机C/N比与土壤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比例一致, 说明速生杨人工林在一定生长年龄内能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 改善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7.
作为蒸散量的测算和环境评价的一种方法,通过近年来对三温模型的研究,该文详细探讨了植被蒸腾扩散 系数(hat),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它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特性和应用前景。在该模型中,hat的表示式为 hat=(Tc-Ta)/( Tp-Ta),式中Tc、Tp和Ta分别为冠层温度、没有蒸腾(蒸腾量为零)的冠层温度和气温 。理论上,植被蒸腾扩散系数的取值范围为hat≤1,hat的取值范围可以决定植被蒸腾量的大小,该系数 越小, 蒸腾量越大。为了证明hat的这些特性,在1994~1999年的5年间,用3种作物(高粱(Sorghum bicolor),番茄( Lycopersicon esculentum)和甜瓜(Cucumis melo))进行了5次试验。实验结果表明: hat值与感热通量比率(H/Hp)的值近似相等,二者之间回归线的斜率接近为1,截距接近0,回归系数为 r2=0.70。此外,hat值不仅能较好地反映植物根系区的土壤水分状况、也能较好地反应天气状况。在缺水 条件下,hat主要受根部区域的水分状况影响。 所以,hat可作为作物水分亏缺的指标。当植被受到其它 环境胁迫(污染、高温等)时,hat可作为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标。植被蒸腾扩散系数的主要优点不仅是能 很好地反映蒸腾过程和确定蒸腾量,而且容易测得,便于遥感应用。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典型林区森林资源利用状况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德永  郝占庆  潘耀忠  姜萍  叶吉 《生态学报》2004,24(12):2940-2944
选择长白山典型林区 1985年、1999年两期遥感图像数据 ,在监督分类的基础上 ,结合该地区森林经营历史资料 ,基于采伐迹地的空间位置、形状、面积、采伐方式等 ,从森林采伐及其造成的生态后果的角度 ,对森林资源的变化及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前 ,研究区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强度很大 ,伐区布局不够合理 ,至 90年代末利用强度有所减弱 ,伐区布局趋向合理。从两个时期采伐方式来看 ,单个采伐地块的面积有许多地块明显超过采伐规程所规定的面积上限 ,而保留森林地块的面积基本都小于邻近采伐地块的面积 ,不符合采伐规程的“等面积”要求 ;从采伐地块的空间分布来看 ,由于森林采伐、更新过程中缺乏生态学 ,特别是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指导 ,大多数采伐地块连为一整片 ,孤立了保留的森林地块 ,完整的原始林分被严重破碎化 ,间隔带状皆伐却造成了和大面积皆伐同样的后果。 15 a间研究区地物覆盖类型发生很大变化 ,其主要原因是森林采伐造成的。基于研究结果 ,指出了当地森林经营策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以期能为当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迁徙鸣禽类的保护面对着与世界其他地区如欧洲和北美洲鸟类保护相似的挑战。迁徙鸣禽类具有复杂生活周期和很大的空间关联。迁徙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对迁徙鸣禽类种群动态具有决定作用。对于鸣禽类迁徙中途停歇期的生态,比如停歇期的长短,能量的积累,生境的利用等,了解还非常有限。在中国东北部的一个鸟类迁徙停歇地对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的中途停歇生态包括迁徙时间、停歇时间、能量状态和性比进行了研究。2002年秋和2003年春分别捕获了1751只和684只红胁蓝尾鸲。红胁蓝尾鸲的体重在秋季迁徙时要比在春季迁徙时重。春季雌性红胁蓝尾鸲停歇时的能量状态指数最低; 而秋季的红胁蓝尾鸲比春季的红胁蓝尾鸲停歇时间更长。无论季节和性别,红胁蓝尾鸲的能量状态指数和第1次捕获的时间早晚成正相关, 间接证明红胁蓝尾鸲在停歇期间能够比较快地积累能量。秋季雄性红胁蓝尾鸲日体重净增率最大。估测秋季停歇期的每日能量净增能维持红胁蓝尾鸲雌性0.6h和雄性3.1h的飞行。红胁蓝尾鸲的中途停歇生态与北美和欧洲一些迁徙鸣禽类很相似。比如,春季迁徙过境的时间和脂肪积累的变化与自然选择对雄性的要求:当食物和气候适宜时尽快到达繁殖地的假设是一致的。对迁徙中途的停歇生态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了解鸟类的迁徙行为和更有效地保护迁徙鸣禽类。  相似文献   
10.
栀子道地性的分子生态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方法,研究了来自江西5个不同产地栀子的亲缘关系,并运用HPLC方法测定了栀子苷的含量,用ICP法测定了植物药材中的矿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各地方品系间在DNA 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多样性变异;运用NTSYS-PC 软件对53个个体聚类分析,地理位置相近的种群聚为一类.各样本间栀子苷含量高低与聚类分支间无明显相关性,说明道地性的产生是基因型和环境饰变共同作用的结果.经微量元素测定,锌与栀子苷含量间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