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基因作物可能带来的风险之一是对非靶标生物尤其是非靶标植食者产生潜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吸虫器取样法, 通过在浙江长兴2地点3年的试验评价了新型抗虫/耐除草剂转cry1Ab/vip3H+epsps基因粳稻(G6H1)及其亲本对照(秀水110, XS110)对稻叶蝉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叶蝉类主要有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 (Uhler)、 二点叶蝉Cicadula fascifrons (Stål)和电光叶蝉Deltocephalus dorsalis Motschulsky组成, 其中黑尾叶蝉是优势种。虽然3种叶蝉的种群密度随着地点和年份的不同有所不同, 但是转基因水稻对3种叶蝉种群密度的年度变化均没有显著性影响。少数年份, 黑尾叶蝉成虫、 若虫及其两者总密度的时间动态在转基因水稻和对照田之间存在差异, 大多数年份, 趋势一致且无显著差异 (P>0.05)。另外, 二点叶蝉和电光叶蝉种群的时间动态在转基因水稻和对照田之间也相似。综合评价认为, 本供试转基因水稻品系G6H1对稻田稻叶蝉种群无明显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吕进  曹婷婷  王丽萍  蒋明星  程家安 《生态学报》2011,31(16):4680-4688
在人工气候室内比较研究了灰飞虱和褐飞虱在汕优63和秀水11上的种内和种间密度效应对其主要生物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稻飞虱均存在显著的种内竞争,主要表现为随着密度增加,若虫发育历期延长、若虫羽化率下降、雌成虫寿命缩短、每雌产卵量下降。种内密度效应与稻飞虱种类和寄主品种有显著互作关系,灰飞虱种内竞争较褐飞虱明显,二者在适宜寄主上种内竞争更为明显。同时,两种稻飞虱存在着显著的种间密度效应,主要表现为异种存在时的促进作用,即异种共存时若虫历期缩短、若虫羽化率提高、雌虫寿命延长、每雌产卵量增加。种间密度效应也与稻飞虱种类和寄主品种有显著互作关系,两种共存对灰飞虱的有利作用显著大于对褐飞虱的有利作用,在欠适宜寄主上种间互利效应更为明显。最后,本文对稻飞虱种内和种间密度效应的机制和进化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估转基因水稻释放后对非靶标害虫及其天敌的影响, 本研究在浙江大学实验农场和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2008和2009年连续两年监测了转Bt基因水稻对田间稻飞虱着卵量、卵孵化率、卵被捕食率、卵被寄生率和卵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年2个调查地点3个水稻品系(克螟稻1、克螟稻2和秀水11)上的稻飞虱平均每分蘖着卵量、卵孵化率、卵被捕食率和卵被寄生率的趋势基本一致, 而且田间3个水稻品系上稻飞虱卵量的高峰期均持续2周左右; 但是两年2个调查地点3个水稻品系上稻飞虱卵死亡率则没有一致的趋势。此外, 总体上3个水稻品系上稻飞虱平均每分蘖着卵量、卵孵化率、卵被捕食率、卵被寄生率和卵死亡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因此, 稻田中转Bt基因水稻对稻飞虱卵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行为特征可在外来动物建立种群和扩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要正确理解动物入侵,常常需要仔细研究其行为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动物入侵规模在世界各地的迅速加剧,有关其行为机制的研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最近一些研究表明,一些入侵动物种内攻击和觅食等行为具有可塑性,因此它们能够灵活应对多变的环境条件,这对于种群的建立和维持至关重要;入侵动物与土著物种发生行为互作时,往往占据优势,从而取代土著物种,并有助于其地域扩张;入侵动物长距离扩散可以提高其地域扩张速度,许多行为可与扩散行为结合进一步促进扩张。今后需要加强对入侵动物的行为分析,使之全面地融合到生物入侵的研究之中。这不仅可以提高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预警和治理能力,而且为探索动物行为的奥秘以及动物间行为互作在物种进化中的意义提供了独特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宁波地区斜纹夜蛾幼虫寄生蜂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08年的6~11月对宁波地区重要害虫斜纹夜蛾的寄生性天敌进行了调查,发现寄生蜂有18种,主要种类有:马尼拉陡胸茧蜂Snellenius manilae、侧沟茧蜂Microplitis sp、棉铃虫齿唇姬蜂Carnpoletis chlorideae和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并对主要寄生蜂与斜纹夜蛾幼虫的田间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观察。  相似文献   
6.
白耀宇  庞帅  殷禄燕  宋艾妮  祝增荣 《生态学报》2018,38(23):8630-8651
为了掌握休耕季节不同生境冬水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及生物量特征,于2017年2—4月在重庆市璧山区通过陷阱法对3类冬水田耕作区及期9个小区生境进行了定点调查,分别为水稻和蔬菜及荒地耕作区、水稻和蔬菜耕作区及水稻和林地耕作区。共捕获节肢动物108367只,隶属于3纲119科(种)。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表明,冬水田节肢动物群落以罕见或稀少种(类群)数量最多以及优势类群数量稀少且突出为最基本特征,圆科和长角科是最主要的优势类群。节肢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百分比分析表明,腐食者和捕食者是节肢动物群落的主要功能团;弹尾虫以及不同种类蜘蛛和天敌昆虫类群分别构成了腐食者和捕食者中的主要类群(种)。3类冬水田及其小区节肢动物群落主要功能团密度和生物量以及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C)均有明显的规律变化,且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节肢动物群落及其主要功能团腐食者和植食者分别在密度和生物量间,以及捕食者与其猎物腐食者和植食者在生物量上都具显著的相关性(P0.05)。群落相似性及相关性分析显示,3类冬水田及其小区节肢动物群落组成总体上差异明显,显然受到了稻田生境及耕作/管理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其中生境类型(FH)作用最大,其次是蓄水量(EWQ)、稻桩生物(BR)、种植模式(PP)和收割方式(HM);它们与节肢动物群落密度及参数H′、D和C,以及腐食者密度和生物量、捕食者密度等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P0.05)。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指出,3类冬水田的生境异质性差异较大,这与它们小区在节肢动物群落密度(AI)、腐食者密度(DI)及FH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上的较大不同有关。总之,3类冬水田主要营养链“水稻秸秆-腐食者-捕食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级联效应;弹尾虫作为该效应中腐食者的代表承担着冬水田“关键或中心”节肢动物类群具有的双重生态功能;不同冬水田及其小区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及生物量特征差异明显,这与FH、EWQ、BR、PP和HM等非生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朱洋铿  方琦  胡萃  叶恭银 《昆虫学报》2011,54(8):859-868
昆虫主要依靠先天免疫反应来抵御外源异物的入侵, 而与血淋巴黑化及抗菌肽合成等过程密切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激活级联反应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为阐明丝氨酸蛋白酶在菜粉蝶Pieris rapae免疫中的作用, 本文通过简并引物RT-PCR克隆获得了菜粉蝶丝氨酸蛋白酶家族基因Pr-SP1的cDNA片段, 并利用RACE法扩增获得其全序列。该cDNA序列长1 489 bp, 其中开放阅读框长1 059 bp, 共编码353个氨基酸残基。Pr-SP1含一长度为20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序列, 其蛋白理论分子量为36.85 kDa, 理论等电点为6.41。多序列比对结果表明, Pr-SP1与其他昆虫的同源蛋白基因序列上存在较高一致性, 在N端有一个发夹结构域, 而C端是一个具有催化活性的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及免疫印迹结果表明, 蛹期Pr-SP1主要在颗粒血细胞内进行转录, 其蛋白产物主要定位在血浆; Pr-SP1在不同虫态及虫龄都有转录, 其蛋白产物在不同虫态及虫龄都有表达, 其中5龄幼虫最高, 卵期最低; Pr-SP1的转录水平及其蛋白产物的表达水平均会被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和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诱导。根据这些结果分析认为, Pr-SP1属于Spätzle蛋白酶前体激活酶, 并参与菜粉蝶的先天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8.
在将稻田节肢动物群落按营养关系分为植食类、寄生类、捕食类、腐食类和其他类等5个功能团的基础上,从功能团优势度、群落结构参数及群落相异性等方面,经2年3点的调查就2个转cry1Ab基因粳稻(Bt粳稻)品系KMD1和KMD2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做了评价。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Bt粳稻与对照间各功能团优势度、群落结构参数[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性指数(J)、优势集中性指数(C)]及其时间动态无明显差异;Bt粳稻与对照间植食类、寄生类、捕食类亚群落,及整个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也较高。综合分析认为,Bt粳稻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无明显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侧姬小蜂属Ceranisus Walker,1841隶属膜翅目Hymenoptera、小蜂总科Chalcidoidea、姬小蜂科Eulophidae、凹面姬小蜂亚科Entedoninae,是蓟马幼虫重要的寄生蜂,迄今世界上已知16种。该属颜面凹陷,额V字形,槽沟伸达中单眼水平,侧单眼后部有1条完整的沟横穿颅顶,颚眼沟一般不分叉,上颚退化;雌性触角索节2分节,棒节2或3分节;盾纵沟不明显,一般中胸盾片中叶着生2对刚毛,小盾片1对刚毛;前翅缘毛短于翅宽,后翅末端尖锐;腹柄短,宽明显大于(或至少等于)长等特征明显,较易识别。本文首次报道该属伊朗的3种类:月侧姬小蜂Ceranisus menes(Walker,1839),平侧姬小蜂C.planitianus Erds,1966和爱侧姬小蜂C.amanosus Doganlar et al.,2009,这也是该属在伊朗的首次记录。并对近缘种爱侧姬小蜂C.amanosus Doganlar et al.,2009和乌侧姬小蜂C.udnamtak Tryapitsin,2005的鉴别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海氏桨角蚜小蜂Erelmocerus hayati在室内对不同寄主密度下的B型和Q型烟粉虱Bemisiatabaei寄生和取食情况,并比较了该蜂对两种生物型烟粉虱功能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两种生物型烟粉虱的寄生率和致死率可分别达到60%和70%以上,平均每日最大致死量可达40头烟粉虱若虫。该蜂对两种生物型烟粉虱的功能反应曲线符合Holling Ⅱ型,随寄主密度的增加对烟粉虱若虫的寄生和致死数量均增加直至达到每日最大致死数量,而寄生率和致死率则随寄主密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该蜂对两种生物型烟粉虱的功能反应没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