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重庆忠县甘蔗丘遗址自商周时期以来的215cm厚的文化堆积层进行孢粉、炭屑和磁化率指标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商周时期出土器物丰富,磁化率值和炭屑浓度整体较高,但孢粉浓度很低,表明该地点处于一级阶地上,先人在此生活不仅用水方便,且因当时气候偏干凉,较少受到极端洪水灾害威胁,较高的炭屑表明了古人用火频繁。到唐宋时期中期,出土器物明显减少,孢粉浓度增大,且属种增多,尤其是喜湿植物孢粉浓度明显增大,可能表明该时期环境较为潮湿,居住地有可能受到洪水破坏,农业活动在遗址处开始发展,其炭屑浓度和磁化率值减小的特征也说明人类居住地迁出和土地性质已开始以初级农业活动为主。唐宋后期气候更为暖湿,区域降雨量增大,由于遗址区位于长江干流一级阶地上,易受洪水灾害的威胁,先民在该区的活动进一步减少。明清时期早期,孢粉浓度虽然变化不大,但水稻型禾本科花粉浓度大幅度增加,次生性的松属也相应较高,显示出人类农业活动增强,遗址地可能逐渐演变为农田;到了明清后期,炭屑浓度和磁化率值又逐渐增大并出现峰值,反映遗址区开始受到近代农业活动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2.
侏罗纪双壳类动物群的分布与古气候和古地理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莲 《古生物学报》1999,38(4):544-550
生物群的地理分布受各种生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同地史晚期以及不同的生物类型,控制生物群分布的主导因素也不同的。就侏罗纪古大西洋双壳类动物群而言古地理和古气候条件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华南地区主要的19科31种作物和蔬果类花粉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包括镜下观察、拍照和特征描述与对比。本研究涉及的花粉包括粮食作物4种,蔬菜类16种,水果类8种,油料和经济作物3种等。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的花粉在形态、大小、萌发器官和外壁纹饰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同一科植物花粉的主要形态虽有相似之处,但根据某些细微结构特征,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相近的种类进行区别。本文对十字花科芸苔属4种蔬菜花粉(油菜、芥菜、菜心和小白菜)的扁率(赤道轴长/极轴长)以及外壁网眼长轴长度分别进行测量,发现外壁网眼长轴长度对于4种蔬菜的区分不明显,而扁率则分异显著,可为十字花科花粉种属判别提供依据。对重庆阿蓬江涪碛口遗址剖面中自明清时期以来的伴人植物十字花科花粉赤道轴长与外壁网眼长轴长度进行了测量,判别出文化层中的十字花科花粉可能为菜心类型。稻田中保存的水稻花粉直径约为34—38μm,结合水稻花粉的其它特征可以应用到全新世地层的水稻花粉鉴定。  相似文献   
4.
文中对黑龙江北部-俄罗斯阿穆尔地区进行了表土孢粉分析,采样点共40个,样点的地理分布覆盖了5种主要的植被类型,分别是落叶针叶林、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湿地沼泽。每个样点同时在野外进行了植被类型描述和覆盖度统计。结果表明,该地区寒温带植被的表土花粉组成中,占优势的木本花粉主要有针叶类的Pinus,Larix,Picea和Abies;阔叶类的主要为Betula,Quercus等;草本以Cyperaceae和Artemisia为主,这些组分与植被中的建群植物类型基本一致。花粉的植被代表性R值结果表明,桦木属具有超代表性,松属花粉代表性中等,落叶松和云杉属为低代表性,栎属、槭树属等的代表性与植被覆盖度相近。花粉的联合指数揭示了柏科、柳属、禾本科、落叶松属等指数较高,而松属、蒿属、栎属、桦木属等联合指数中等。通过降趋对应分析将花粉组合分为三组:1)松属、冷杉、云杉、落叶松、柏科;2)鹅耳枥、桤木属、桦木属、栎属;3)菊科、莎草科、蒿属、禾本科,分别代表了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湿地沼泽等植被类型,说明花粉组合在植被类型上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乔木花粉的气候因子分析表明,一月最低气温值与乔木花粉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探讨利用现代类比法将表土花粉数据定量转换为植被覆盖度的方法,以及该方法在中国复杂地貌和气候环境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可信度.陆地植被覆盖使用了卫星遥感MODIS 500×500m分辨率的栅格数据,覆盖度分类为乔木、草地和裸地三种.使用的表土花粉数据共1 127个样点,其地理分布基本能够覆盖中国的各种植被类型.用于现代类比法定量计算的化粉变量类型共64个.研究结果表明,计算获得的每个样点的植被覆盖度与MODIS实际观测值具有很好的对应性,基于花粉的覆盖度估算值与遥感实际观测值之间的相关性很高,其中裸地达到0.99,乔木达到0.97,草地为0.95.从空间分布看,利用花粉定量转换的植被覆盖样点可以清楚地识别从裸地向草地和乔木的变化区间,并且与植被分布的实际情况吻合.本研究证明,基于中国表土花粉数据对植被覆盖度的定量恢复足可行的.此外,研究发现乔木覆盖度较高的对应特征花粉较多,主要是松属、栲属、栎属(含青冈栎)、桦属、桤木属、杨梅属、冷杉属,云杉属等,而草地的对应特征花粉类型有莎草科、禾本科、蒿属、蔷薇科、豆科等,裸地主要为麻黄属和藜科等.  相似文献   
6.
根据西安辐射站太阳总辐射资料和周围23个气象台站日照百分率资料,建立1961-2009年西安市太阳总辐射资料时间序列,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将全市分为3个区,采取滑动t检验法进行突变检验及阶段分析,研究西安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同时引用西安历年城区人口数据,对城区太阳总辐射与城市发展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太阳总辐射具有东部多、西部次之、中部少的分布特征;1961-2009年呈波段减少的变化趋势,线性倾向率为-2.01%/10a,其中1977-1991年为显著减少阶段,以中部减少幅度最大;其间出现两次突变,突变年分别为1977年及1992年;城市发展带来大气污染物的增加,造成西安城区太阳总辐射对城市发展有较大的响应,西安城市发展对太阳总辐射季节影响上表现为冬、夏季远大于春、秋季.  相似文献   
7.
根据江苏泰县N-4井五通组观山段顶部的胞石Grahnichitina pilosa的发现,确定观山段的时代为中泥盆世吉维特期。据此认为:擂鼓台段的两层暗色泥岩,应分别对比为南洞页岩、长顺页岩;中泥盆世大海侵时,华南海沿苏皖河经皖南、苏南入侵苏北。对Grahnichitina pilosa进行描记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以广州城区生态安全岛典型的自然和半自然型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调查,对物种组成、区系成分、群落结构、珍稀濒危种、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等要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城区6处生态安全岛3.238hm2的调查样方中,共记录到维管束植物145科342属495种,热带亚热带区系特征明显。不同保护级别的珍稀濒危植物6科7属7种;群落垂直结构复杂,乔木层一般都能划分亚层。物种丰富度Partrick指数值在22-100之间变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在0.3861-3.0901之间变化、Simpson优势度指数值在0.1380-0.9261之间变化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值Jsw在0.1289-0.9427之间变化,相似性系数S和Bray-Curtis指数存在一定差异。目前广州城区生态安全岛的植物群落随着正向演替的进行,物种多样性在不断增加。在区系上,生态安全岛与具有南亚热带地带性典型植被的鼎湖山联系较密切,虽然在物种多样性方面尚有一定差距,但演替时间较长的生态安全岛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已相当于鼎湖山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演替的后期阶段。植被之间的空间距离、与城市中心距离的远近等生境条件差异、人为干扰均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产生影响。因此,需加强保护,才能在高度城市化的区域保存这样一些具有地带性顶级群落的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的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微体生物记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珠江三角洲是主要由西江、北江和东江在珠江口湾内堆积而成的复合三角洲,自晚更新世开始形成。微体生物是珠江河口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记录中的重要组分,是重建第四纪环境变化极为有效的指标。本文样品取自PD孔岩心,钻孔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113°28′35″E, 22°53′41″N),孔深16.7 m。代表约25 100年以来的沉积。PD孔中见有孔虫6属10种,其中以Ammonia beccani为优势种。根据地层分布特征,可识别3个有孔虫层位。介形类共7属9种,丰度较低,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Neomonoceratina delicata为代表,在5个层位相对富集。根据微体生物分布特征,并结合有机碳、氮以及磁化率数据,PD孔晚第四纪沉积可划分为6个沉积环境阶段。A.三角洲前缘阶段(-16.7~-13.5 m;25 100~24 000 aB.P.):岩性为粗砂、砂至砂质粉砂。主要含Ammonia属的4个种(A.beccarii、A.sp.、A.tepida、A.annectens),丰度均较低,其中Ammonia beccarii为优势种。不见适应于正常浅海的Elphidium属。介形类以滨岸类型Sinocytheridea impressa为主。出现少量双壳类。代表河口附近水深10 m以内软泥底质、受河流影响大、水体动荡的半咸水环境。有机碳含量和磁化率较低,同样指示低海平面时期的沉积。B.河口湾阶段(-13.5~-10.6 m;24 000~22 400 aB.P.):岩性为粘土质粉砂至粘土。前一阶段出现的Ammonia 4个种的丰度比较高,且出现浅海底栖分子Elphidium advenum和E.hispidulum,以及浮游有孔虫分子Globigerinoides sp.。介形类出现Bicornucythere leizhouensis、B.bisanensis、Alocopocythere goujoni、Pistocythereis bradyformis等适应水深较大的分子,而滨岸浅水分子较少。有机碳含量和磁化率相对升高。代表海平面相对较高时期的沉积。C.三角洲平原阶段(-10.6~-9.2 m;22 400~21 700 aB.P.):底部为一薄层花斑状风化粘土,表明曾短期露出水面。向上变为富含有机质的深灰色粉沙质粘土。不含微体生物和双壳类,反映不稳定的环境条件。由于海平面降低,磁化率表现为持续低值。有机碳和C/N比值很高,表明有丰富的陆源有机质输入,海洋影响较小。D.陆地风化阶段(-9.2~-7.4 m;21 700~3 700 aB.P.):岩性为1.6 m厚的杂色粘土,不含任何生物化石,有机碳含量极低,是长期强烈风化作用的产物,对应于末次冰盛期。E.潮坪沉积阶段(-7.4~-2.5 m;3 700~2 600 aB.P.):互层状深灰色粉沙质粘土、灰色粉沙和细沙,含广盐性有孔虫Ammonia beccarii和Arenoparrella asiatica,以及少量介形类,如Sinocytheridea impressa。典型的半咸水双壳类Potamocorbula amurensis较为丰富,另外还见藤壶和虫管碎片,指示盐度频繁波动的潮间带环境。F.上三角洲平原阶段(2 600 aB.P.以来):未见任何有孔虫和双壳类,顶部见少量陆相介形类Cypria yanchengensis,磁化率变化频繁,C/N比值较高,表明陆相影响不断增强,且环境条件不稳定。研究区晚第四纪古环境的演化是由海平面升降变化控制的。上述沉积环境变化序列表现出两次海进一海退旋回,分别对应阶段A至阶段D和阶段E至阶段F,相应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两次海平面上升事件。  相似文献   
10.
邓韫  郑卓  黄赐璇 《古生物学报》2002,41(4):508-516
在中国东部连续的尘土孢粉样基础上,用转换函数的方法研究中国东部孢粉与气候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证明,中国东部现代花粉的分布与年均温有密切关系,某些草本植物花粉之间的含量变化很大程度上与太阳辐射量和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有关,因此定量重建古植被带的迁移及古气候的变化就成为可能,通过对比,选择Artemisisa与Poaceae的比值作为温度替代指标,Arte/Poac与纬度相关系数的平方值(R2)为0.9579,它与年均温的相关系数平方值也达到0.9162,用回归方程定量重建了中国东部海域钻孔DGKS-9602的古气候,由于末次盛冰期草本植物花粉丰富,获得的气候值可信度最好,即年均温比现代降低了8℃左右(6-10℃),植被带向南推移了约8-10纬度,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