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恐惧作为个体应对内外界危险因素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的一部分,在生物体的生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过度的恐惧不仅对个体生存无益,反而易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等精神疾病,严重影响个体生活质量.临床上通常采用基于行为学研究结果的暴露疗法对恐惧相关疾病进行治疗,然而在患者处于治疗环境之外的时候,上述症状经常会复发.因此,解析恐惧记忆相关神经环路内信息处理的神经机制,对于理解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寻求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大量研究表明与恐惧记忆消退相关的脑区主要涉及杏仁核、内侧前额叶和海马.在恐惧消退的过程中,这3个脑区表现出特定的神经振荡模式,而且这些活动也具有同步性,构成了恐惧记忆成功消退的神经基础.未来可利用基于神经神经振荡的无创性脑刺激手段干预恐惧记忆消退的神经环路,以促进恐惧记忆的消退并避免复发,为恐惧相关障碍的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跨期决策指对发生在不同时间点上的结果之间进行的权衡.跨期决策主要理论可依据跨期决策是否基于折扣计算分为两类:折扣模型和非折扣模型,但目前学界却缺乏研究直接检验跨期决策的折扣计算假设是否成立.因此,本研究通过设计新的实验范式检验了跨期决策的"折扣计算"假设.该范式对比了符合折扣计算假设的基线折扣任务和被试自主进行跨期决策的自主跨期任务的任务表现和分层贝叶斯模型拟合结果,并基于双分离逻辑,分别选择了仅影响基线折扣任务或者自主跨期任务的操作变量(计算难度或选项的结果大小)与调节变量(计算能力或认知反思风格).研究结果发现,基线折扣任务的任务表现符合折扣计算假设的预测:其反应时随计算难度上升而增加,且其正确率受到计算难度和计算能力的影响;自主跨期决策任务的任务表现与基线折扣任务不同:其反应时短于基线折扣任务,且当选项结果越大,其选择SS选项的比例越少;调节变量和模型拟合出现了双分离效应,计算能力只影响基线折扣任务中的选择,认知反思风格只影响自主跨期任务偏好选择;计算难度只影响基线折扣任务的模型拟合度,而选项结果大小只影响自主跨期任务的模型拟合度.本研究结果不仅证明了新实验范式在检验折扣计算假设中的有效性,且从任务表现、调节变量和模型拟合层面看,自主跨期任务可能并不符合折扣计算假设的预测.本研究为更好地检验跨期决策的过程提供了新的方法学上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肠道屏障是脑-肠道交互作用的晴雨表。健全的肠道屏障对于维系肠道内微生态,抵御外源性病原体的侵入至关重要。焦虑抑郁症能够损害肠道屏障,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肠道屏障损伤引起肠道渗透性升高,肠腔细菌移位,促使外源性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启动系统性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对脑神经的损伤是诱导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症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肠道屏障损伤还会破坏原有的肠道菌群结构,造成肠道菌群失调,不仅进一步损伤肠道屏障,还影响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是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症形成的另一因素。此综述依据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从肠道屏障损伤的角度阐述了焦虑抑郁症触发退行性神经症的机制,强调维护肠道屏障功能在预防退行性神经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跨通道迁移是指将在一种感觉通道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另一感觉通道的能力。跨通道迁移的相关研究探索了大脑表征不同感觉通道信息的方式,为减少重复学习、提高认知加工效率提供了新的见解。为较好地概括跨通道迁移的特点和机制,本文首先介绍了在物体识别、类别学习和时间知觉等不同领域对跨通道迁移效应的实验研究,之后介绍了支持跨通道迁移的表征类型和相关理论,梳理了跨通道迁移产生的理论及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探讨跨通道迁移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影响跨通道迁移的因素。最后,对目前跨通道迁移研究成果及其潜在应用进行了总结,并对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大脑需要稳态系统来维持神经元的正常活动。睡眠不足会影响到有机体的生理功能,因此清醒时不断累积的睡眠压力会迫使哺乳动物进入睡眠状态,长时间清醒(睡眠剥夺)则会延长或加深随后的睡眠,这一现象被称为睡眠稳态(sleep homeostasis)。探明睡眠稳态的电生理机制有利于改善睡眠,治疗相关疾病,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围绕睡眠稳态的电生理机制,首先关注睡眠稳态公认的电生理标志物——慢波活动,接下来介绍神经元放电率的相关研究,最后从脑区差异、睡眠阶段、学习记忆和物种差异几个方面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下简称“新冠”,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发的全球流行传染病。鉴于嗅觉障碍是其主要神经症状,明确相关流行现状、机制和康复对促进公共健康非常重要。文献报道的新冠相关嗅觉障碍的发生率存在差异,与评估工具、人群以及变异毒株3个因素有关。其中,不同毒株之间嗅觉障碍发生率的差异可能源于刺突糖蛋白和侵入方式的变异。在外周嗅觉系统,SARS-CoV-2主要引发嗅裂炎症、支持细胞死亡和宿主免疫反应,而关于SARS-CoV-2入侵中枢的途径和机制仍存争议。部分“长新冠”患者存在持续的嗅觉障碍,SARS-CoV-2诱发慢性炎症反应和对嗅上皮再生的破坏是其潜在的病理基础。根据嗅觉媒介假说,SARS-CoV-2可能借由嗅觉系统影响中枢功能并最终诱发神经退行性变。嗅觉训练、药物等方法可帮助新冠相关嗅觉障碍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人类大脑是否可以加工阈下情绪信息?阈下情绪启动效应为此提供了直接证据。使用视觉掩蔽和连续闪烁抑制范式,以面部表情作为启动刺激的研究发现,个体在注意和记忆、社会性评价和行为倾向中都受先前启动刺激情绪属性的影响,即表现出了阈下情绪启动效应。还有研究发现,阈下面部表情增强了个体的皮肤电导水平和心血管系统反应。而神经机制的研究发现,阈下面部表情对目标刺激的早期知觉加工和晚期情绪意义分析产生了影响,杏仁核等脑区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情绪优先假设和感受即信息理论分别从情绪系统领域特殊性和情绪归因的角度试图阐释该效应产生的机制。在总结和分析以往研究基础上,本文对这一领域的未来研究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形式,在儿童教育和发展中,尤其是语言能力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语音意识是个体感知识别、分析和运用语音的能力,是预测儿童语言读写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梳理了近十年来音乐训练影响儿童语音意识的研究证据,并讨论了音乐训练可能促进语音意识的神经基础和解释模型。大量研究表明,音乐训练可以在行为水平提高儿童在语音意识测量任务上的成绩。此外,音乐训练从两方面影响语音加工的神经基础:一方面通过影响皮层下基本听觉神经通路与大脑听觉皮层,促进儿童前注意水平的语音感知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影响语音加工大脑区域间的功能连接,促进语音编码,强化语音加工的听觉-运动整合功能。相关神经机制为音乐训练促进儿童的语音意识提供了生物学基础。基于已有研究,本文提出综合的层级模型对音乐训练影响儿童语音意识的认知神经机制进行系统的解释,该模型认为音乐训练影响语音意识的认知神经机制分为3个层级:第一层级,音乐训练通过影响基本听觉神经通路促进了语音的基本听觉加工,其中节奏训练促进对语音时长信息的感知,音高训练促进对语音频率信息的感知;第二层级,音乐训练通过影响语音加工的神经网络,进一步促进语音编码,其中节奏训练主要促进辅音、韵脚和音节的识别和编码,音高训练促进元音、韵脚和音节的识别和编码;第三层级,音乐训练通过增强听觉与运动脑区之间的信息整合,增强语音运动表征,以及听觉-运动整合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语音表征的质量。该领域的研究不但可以揭示人类语言发展的认知神经机制,而且在儿童教育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跨通道学习是指涉及从多个通道获取信息,对这些多通道的信息进行整合并加以利用的学习.多通道信息整合是跨通道学习的重要基础.尽管跨通道学习条件更接近人类学习的真实环境,但是目前多数研究依然采用单通道刺激,跨通道学习相关研究的结果还显得有些凌乱、不够系统.为了较好地概括跨通道学习的特点和机制,本文首先介绍了多通道信息整合的产生与影响因素,以及初级皮层具有通道非特异性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之后,系统梳理了跨通道学习的意识性、表征类型和迁移效应的相关研究,整理了采用神经元记录、ERP和f MRI等技术探讨跨通道学习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最后,我们对目前跨通道学习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潜在应用以及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慢性疼痛与皮层-边缘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疼痛作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已被认为是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 然而,目前急性疼痛转化为慢性疼痛(即疼痛慢性化)的机制尚不清楚,如何防治急性疼痛转化为慢性疼痛仍然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影像学研究表明,编码疼痛情绪、动机和记忆的脑区涉及皮层-边缘系统,而编码持续性疼痛的脑区也主要涉及该系统. 基于此,本文概述了慢性疼痛患者在情绪、动机和记忆等方面的行为异常,并详细讨论了慢性疼痛患者皮层-边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 其次,本文以慢性腰背痛为例,总结了可能预测疼痛慢性化的影像学指标,如内侧前额叶皮层与伏隔核以及海马的功能连接、背内侧前额叶皮层-杏仁核-伏隔核之间的功能连接均可预测1年后腰背痛疼痛慢性化的发展. 此外,基于现有的疼痛慢性化理论模型,本文指出疼痛慢性化可能涉及患者对负面情绪的强化学习以及奖赏和应激系统的功能失调. 最后,根据目前研究仍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本文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