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生防链霉菌Ⅲ-61产生抗真菌活性物质的摇瓶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发酵培养基组分,其最适配方为黄豆粉1.5%,蛋白胨0.3%,蔗糖1.0%,淀粉1.3%,磷酸二氢钾0.02%,硫酸镁0.025%,氯化钠0.5%,配咸水溶液,调pH至7~7.4,加碳酸钙1%。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获得了最优培养条件组合:液体种龄24h,接种量5%~10%,500mL摇瓶培养基装量为80mL,摇床转速240r/min,培养温度31℃,发酵周期96~120h。此优化的发酵培养基与发酵条件的组合昕得菌株Ⅲ-61发酵液对主要靶标黄瓜灰霉病菌的抑菌圈直径达49.5mm,较优化前提高了45.59%。  相似文献   
2.
八字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Amathes c-nigrum nucleopolyhedrovirus,简称AnNPV)接种八字地老虎3龄初幼虫,感染3d-6d,体重明显小于对照幼虫,发育历期显著延长,幼虫蜕皮和化蛹严重受阻.4龄幼虫感染病毒后1-2天取食量未减少,从第3天开始食量显著减少,从感染至第6天,单头幼虫总取食量为696.1mg,比对照幼虫总取食量的1313.2mg减少47.0%.  相似文献   
3.
用培养24h的粘虫受精卵成功地建立一株粘虫胚胎细胞后,命名为NEAU-Ms-980312,目前已传代201代,该细胞系主要含有圆形和纺锤形两种细胞,在28℃,120h的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47.82h。该细胞系对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有较高的敏感性,用原代病毒以感染复数(m.o.i.)为0.08TCID50/细胞感染细胞,在接毒后10d,病毒感染率和每细胞产生的多角体数量分别是62.10%和33.59PIB。  相似文献   
4.
利迪链霉菌A02抗真菌活性产物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迪链霉菌A02是从京郊森林土壤中分离筛选出的植物病原真菌高效拮抗菌株。为了明确其抑菌活性的物质基础,利用大孔树脂和硅胶吸附柱层析、HPLC循环制备分离等方法,从菌株A02发酵液中分离获得了纯度达99.845%以上的单一组分活性化合物。经紫外光谱、高分辨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的测定和解析,确定了该活性化合物的分子量为665,分子式为C33H47NO13,化学结构与四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纳他霉素相同。这一结果揭示了利迪链霉菌产生抗真菌天然产物的新功能,并为纳他霉素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开拓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应用PCR-RFLP和巢式PCR检测黄瓜尖镰孢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株黄瓜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arinum)、23株镰孢菌属(Fusariumspp.)真菌和分离自土壤的20株真菌、6株细菌和7株放线菌为材料,采用化学裂解法提取总DNA,进行PCR-RFLP和巢式PCR检测,试验证明PCR-RFLP程序不能完全区分Fusarium属内不同种,而巢式PCR对黄瓜尖镰孢菌具有特异性.运用优化的PCR-RFLP和巢式PCR检测程序对染病黄瓜组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可在接种发病早期(未显症时)检测出黄瓜枯萎病菌,PCR-RFLP在感病品种接种后3d即可检测到病原菌,而巢式PCR在接种后5d才能检测到病原菌.  相似文献   
6.
在本试验的条件下 ,PseudomonoassvringaeinaZ基因产生的蛋白的主要重复基元的编码区 :5’-GCCGGTTATGGCAGCACGCTGACC- 3’序列既在冰核真菌、细菌中存在 ,也在非冰核真菌、细菌中存在 ,即冰核细菌、真菌和非冰核细菌、真菌都有扩增产物 ,并且产物呈多态性 ,同一个种不同菌株间也呈多态性 ,说明该引物不适合用于鉴定真菌、细菌中冰核基因是否存在 ,也不能用于区分冰核真菌和非冰核真菌以及区分冰核细菌和非冰核细菌 ,更不能根据其扩增片段的量和大小说明冰核真  相似文献   
7.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技术对发生于中国东北的大豆发斑病菌(Cercosporidiumsojinum)的10个生理小种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用13个10-核苷酸随机引物共计获得了111个RAPD标记,其中86.5%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供试小种间的亲缘关系。试验证明,RAPD技术分析大豆灰斑病菌遗传变异可提供大量分子标记,综合分析13个随机引物的扩增谱带可将供试菌株清楚分开。RAPD技术是一项操作简单、快速和灵敏的方法,极具对病菌群体遗传分析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依据GenBank中登录的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近缘种及相似种rDNA的ITS区序列差异,进行多重比较后设计合成一对大豆疫霉菌特异引物,并在PCR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优化的基础上,对包括大豆疫霉菌在内的共140个菌株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电泳后只有大豆疫霉菌扩增出一条288bp的特异性条带。运用设计的大豆疫霉菌专用引物(专利申请号200610089105.4)及建立的检测程序对大豆疫霉菌纯培养游动孢子、接种于土壤中的游动孢子和卵孢子以及接种发病的大豆染病组织进行了检测应用,结果显示该检测程序对接种于土壤中的大豆疫霉菌游动孢子和卵孢子的检测理论精度分别达0.3和0.06个孢子,对染病组织检测也表现出了较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9.
孙龙  文景芝 《微生物学通报》2012,39(10):1533-1539
【目的】为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无毒基因Avr1a、Avr1k和Avr3a快速分子检测提供方法,也为P.sojae其它无毒基因的快速分子检测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依据GenBank中公布的P.sojae无毒基因Avr1a、Avr1k和Avr3a的序列设计引物,分别筛选出特异性引物,在PCR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优化基础上,对已经接种鉴定过无毒基因Avr1a、Avr1k和Avr3a的86株P.sojae进行PCR检测,建立一套P.sojae无毒基因Avr1a、Avr1k和Avr3a的特异性检测体系。将分子鉴定和接种鉴定结果进行比对,将扩增出的真阳性条带和假阳性条带分别进行胶回收和克隆测序,测序结果分别与3个无毒基因的原序列比对,判定分子标记方法是否适于Avr1a、Avr1k和Avr3a的快速检测。【结果】筛选出的特异性引物均能从含有对应无毒基因的菌株中扩增出约550 bp的条带。Avr1a、Avr1k和Avr3a的分子鉴定及接种鉴定结果符合率依次为45.3%、84.9%和97.7%。3个无毒基因的真阳性条带序列与原序列一致性均达97%以上,Avr1a的假阳性条带与原序列一致性在80%左右,其余2个基因的都在30%以下。【结论】利用Avr1a、Avr1k和Avr3a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引物建立的检测体系可以用于Avr3a的快速检测,不适于Avr1a的快速检测,是否适合Avr1k的快速检测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0.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技术对发生于中国东北的大豆发斑病菌(Cercosporidiumsojinum)的10个生理小种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用13个10-核苷酸随机引物共计获得了111个RAPD标记,其中86.5%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供试小种间的亲缘关系。试验证明,RAPD技术分析大豆灰斑病菌遗传变异可提供大量分子标记,综合分析13个随机引物的扩增谱带可将供试菌株清楚分开。RAPD技术是一项操作简单、快速和灵敏的方法,极具对病菌群体遗传分析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