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丛枝菌根网络的生态学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茜  王强  王晓娟  张亮  金樑 《生态学杂志》2015,26(7):2192-2202
丛枝菌根(AM)真菌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土壤微生物之一.其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延伸出的根外菌丝,可以通过菌丝融合的方式形成丛枝菌根网络(AMN).AMN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一方面,AMN可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其根外菌丝分泌物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生存的微环境,进而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另一方面,AM真菌的根外菌丝可以吸收土壤养分,并通过AMN将吸收的营养物质在宿主植物间进行分配,调节植物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为了全面阐述AMN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本文围绕最新的AMN研究成果,探究AM真菌根外菌丝在土壤中相互融合的机制、AMN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组成、调节植物群落的生态学机理,以及AMN调节地下资源、植物种内和种间竞争、影响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等生态系统功能.阐述在全球变化过程中AMN与大气氮沉降、CO2浓度升高以及温度升高的相关性,探究其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中的作用,并对本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2002年11月至2003年4月、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在东北小兴安岭林区对黑熊冬眠仓的特征和仓址选择进行了研究.采用网状排查的方法,调查熊仓111个和未被利用的树洞(26)、岩洞(12),其中树仓72个,地仓36个,明仓3个.结果表明:72个利用树仓和26个未利用树洞的坡度和灌丛盖度差异显著;坡度、灌丛盖度、仓口到地面高度、海拔、树高等因子与利用状况关联紧密;黑熊对树仓周围植被偏好利用针叶林和杂木林,回避阔叶林,对针阔叶混交林生境随机利用;对树仓的洞口有选择性,选择利用只有一个上洞口或侧口的树洞,回避有多个洞口的树洞;而对坡向、坡位、树种、枯树/活树和洞口朝向的利用无选择性.36个利用地仓和12个未利用岩洞的树高和坡度差异极显著,人为干扰距离因子差异显著,其余各项数量型因子差异不显著;树高、坡度、人为干扰距离、灌丛盖度、仓口长和海拔等因子与利用状况关联紧密.黑熊对地仓偏好利用上坡位和中坡位,回避下坡位;对地仓的洞口朝向选择利用仓口朝向阳面的地仓,回避阴面,对洞口朝向半阴半阳面的地仓随机利用.对植被类型、坡向、树种、枯树/活树和树洞/岩洞的利用无选择性.在小兴安岭南坡的带岭林区研究中还发现,当树仓、地仓被火烧过以后,将不再被黑熊利用;但是黑熊并不离开冬眠巢域,而是就地自建巢穴,利用明仓过冬.  相似文献   
3.
张富强 《化石》2011,(1):14-16
古生物化石(比如恐龙化石骨架)的展出往往离不开模型制作,有的化石模型(特别是脊椎)结构复杂,模具的制作难度较高,因此,要准确复制这些化石模型,掌握模具制作非常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制作这些模具,下面我就以合川马门溪龙第二背椎为例,介绍结构复杂化石模具的制作技巧。  相似文献   
4.
5.
综合纲是形态十分特殊的多足动物类群,其系统发育地位一直备受争议。目前,综合纲的分类学和系统发育研究相较其他节肢动物类群欠缺,全世界仅记录204种,且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亚洲和非洲地区的研究十分匮乏。综合纲1目2科13属的分类体系较为完备并被广泛采用,但其内部幺蚰科和幺蚣科之间进化关系尚不明确。综合纲与少足纲、倍足纲共同组成前殖孔类的系统发育假说得到了形态学及分子序列数据等方面的支持,但意见分歧依然存在。中国综合纲动物的系统学研究较为薄弱,目前仅有零星的报道。现从经典分类学和系统发育学两个方面对综合纲系统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推动中国综合纲动物系统学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气孔是植物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与水分交换的重要通道,调节着植物的蒸腾与光合作用。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植物通过调节气孔行为和气孔发育机制来适应环境变化。不同植物气孔系的形成方式不尽相同,但过程均受到气孔发育信号网络系统的调节作用。近年来关于气孔发育机制的研究层出不穷,现重点综述各类转录因子、信号肽以及环境因子和植物激素对气孔发育的调节作用。该领域的研究为在微观层面揭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AM真菌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樑  孙莉  王强  董梅  王晓娟  王茜  张亮 《生态学报》2016,36(3):873-882
AM真菌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微生物类群,能与陆地生态系统中80%以上的高等植物建立共生体系。目前,AM真菌在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中的功能已经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此,从植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探究AM真菌在维持植物群落多样性和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中的功能。分析发现在个体水平上,AM真菌对宿主植物具有促生效应、抑制效应或中性效应。在种群水平上,分析AM真菌对不同宿主植物吸收土壤矿质营养的分配和调控策略,围绕构成草原植被的两大组成成分:牧草和有毒植物,论述AM真菌对植物种群增长和衰败的调控机制,并从草原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角度,探讨AM真菌与植物群落之间的相关性。在生态系统水平上,围绕AM真菌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演替和退化草原的修复等展开论述,以期为利用AM真菌开展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并对草原菌根生态学领域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同位素示踪技术在丛枝菌根真菌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亮  王晓娟  王强  王茜  张云飞  金樑 《生态学报》2016,36(10):2787-2797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土壤微生物之一。AM真菌菌丝体网络是由AM真菌菌丝体在土壤生态系统中连接两株或两株以上植物根系所形成的菌丝体网络。随着菌根学研究的深入,如何直观的揭示AM真菌的生态学功能已经成为相关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发现,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可以开展AM真菌与宿主植物对土壤矿质营养的吸收、转运等方面的研究,以及菌丝体网络对不同宿主植物之间营养物质的分配研究和AM真菌在生态系统生态学中的功能研究。基于此,为了阐明同位素示踪技术在AM真菌研究中的价值,围绕菌根学最新研究进展,系统回顾了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探究AM共生体对不同元素吸收和转运的机制、同位素示踪技术在AM真菌菌丝体网络研究中的价值和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AM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为AM真菌生态学功能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对本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上海闵行区园林鸟类群落嵌套结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城市中的园林绿地呈现斑块状分布,其栖息地特征与岛屿栖息地相似。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对上海市闵行区内的7块城市绿地进行调查,记录雀形目鸟类的分布情况,并运用Nestedness temperature calculator软件,检验其群落结构是否符合嵌套结构。运用Arc GIS软件分析该地区的卫星图片,收集7块样地的面积、绿地盖度、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程度等数据,结合实地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分析这一嵌套结构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上海市闵行区城市绿地中的雀形目鸟类分布是显著的嵌套结构,园林面积、绿地面积和水源情况都对其嵌套结构有显著影响。但是与真正岛屿上存在的群落分布嵌套结构不同,人为干扰程度对这一结构也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基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影响上海市园林鸟类的群落嵌套结构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结构和人为干扰程度。因此,建议在规划和建设城市公园和绿地时,应该偏重于面积较大,植被盖度和丰富度高,结构合理的园林,并且尽量减少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10.
《植物生态学报》2017,41(9):1003
Due to combinations of diverse geography and climate, and complex geo-climate histories and sea level fluctuations, the Sino-Japanese floristic region has extremely high species diversity. Phylogeography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triggering the form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species diversity. Previous studies showed that phylogeographic breaks, the genetic discontinuity between different gene genealogies, were ubiquitously present.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seven general phylogeographic breaks occur, including the Mekong- Salween Divide, the Tanaka-Kaiyong Line, the Sichuan Basin, ca. 105° E,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Second and Third ladders, the North Chin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and Korea Strait. These phylogeographic breaks are mainly attributable to both historical and ecological factors, which are generally due to a combined effect of the isolation by distance (IBD) and the isolation by environment (IBE). Geological events and climate changes are the historical factors, mainly including the uplift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the formation and intensification of the Asian monsoon and the Asian interior aridification, the redevelopment of the arid belt, and the Quaternary climate oscillations and sea level fluctuations. Adaptive divergence, namely the divergence induced by different selective pressures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s, is responsible for the ecological factors. Adaptive divergence could obstacle gene flow among populations,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phylogeographic break. However, an identical phylogeographic break is not shared by all the plants because of their various intrinsic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mong which the difference in dispersal ability is most important. Finally, we envisage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hylogeographic break studies based on accurate divergence time estimation,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IBD and IBE, and also the utilization of comparative phylogeograph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