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5篇
  2023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体消化道的神经构成复杂、功能多样,向来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与其相关的新观点、新概念、新物质的报道层出不穷。20世纪末期,基于对一氧化氮(NO)生物学作用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人们发现并明确了NO是一种新型神经递质。由于此类以NO为递质的神经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效应,学术界提出了氮能神经的概念从而为我们深入了解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开辟了全新的视角,同时也彰显出氮能神经在生物体中潜在的重大作用。本文将针氮能神经在胃、肠道、食管等主要消化道器官的分布情况、对消化道正常生理功能调控、以及与相关消化道疾病病理联系等方面展开综述,并设想了氮能神经可能基于一氧化氮合酶的各种异构体的相关性而在消化道正常、疾病两态之间的平衡机制中存在某种作用和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胺碘酮与厄贝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7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8)。对照组单纯服用胺碘酮,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治疗随访12个月,一级观测终点为房颤复发。结果: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左心房内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12个月,观察组窦性维持率分别为89.8%、81.6%,对照组分别为72.9%、62.5%,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房颤复发率24.5%,显著低于对照组47.9%(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于窦性心律的维持优于单用胺碘酮,且减少房颤复发,抑制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探讨电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最佳参数,为临床提供更加规范性的治疗,进一步提高电针疗效。方法:将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的73例单膝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疏波组、密波组两组,均针刺患侧膝眼穴,疏波组接2Hz连续波治疗,密波组接40Hz连续波治疗,采用WOMAC评分对两组治疗后疼痛、僵硬、躯体功能进行评估,同时判断1个疗程及3个疗程治疗效果。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完成第一疗程后,两组疼痛评分比较,P均<0.01,说明两组在疼痛疗效上存在差异。而两组僵硬和躯体功能评分的比较,P>0.05,显示两组没有统计学意义。第3疗程后,两组WOMAC总分比较,P均<0.01,具有极显著性差异,第3疗程症状积分低于第1疗程,说明第3疗程后症状改善优于第1疗程。结论:电针疏波组在改善疼痛上优于密波组;第3疗程后,总体症状改善情况优于第1疗程。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观察"从督论治"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上海市中医医院2020年5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296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双色球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为148例。研究组接受"从督论治"针刺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针刺治疗。对比两组中医疗效、临床症状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ESCV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基底动脉(BA)和大脑双侧(L、R)椎动脉(VA)的血管搏动指数(PI)低于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Vm)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全血粘度-高切(HBV)、全血粘度-低切(LBV)、红细胞压积(HCT)、血浆粘度(PV)、红细胞聚集指数(AI)、全血还原粘度(RV)、红细胞刚性指数(IR)、血沉(ESR)、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电泳时间(EET)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从督论治"针刺治疗颈性眩晕,可有效改善疼痛、眩晕症状,调节脑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羌活地黄汤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软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arxmetalloproteinase-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metalloproteinase.13,MMP-13)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ase-1,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雷公藤对照组、羌活地黄汤组。制作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造模第14天开始给药。羌活地黄汤组予混有羌活地黄汤的颗粒饲料,雷公藤组给予混有雷公藤多甙的饲料,正常组及模型组均给予普通饲料。第28天分别取各组胫骨平台关节软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软骨中MMP-1、13及T1MP—1表达的阳性指数。结果:模型组MMP-1、MMP-13及TIMP—1表达的阳性指数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羌活地黄汤组MMP-1、13及TIMP-1表达阳性指数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羌活地黄汤可能是通过调控软骨细胞外基质中MMP.1、MMP—13及TIMP-1表达变化而维持软骨的动态平衡,从而延缓RA骨骼破坏。  相似文献   
6.
周奕阳  侯风刚  岑怡  贯剑 《生物磁学》2011,(9):1723-1726
目的:建立肠癌湿热内蕴证辨证量化标准。方法:在对311例肠癌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组对其进行辨证,根据各相关中医症状在湿热内蕴证组和非湿热内蕴证组中出现状况的差异对这些症状进行赋分;根据专家辩证的结果,应用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曲线的方法选择最佳诊断阈值从而建立量化辨证标准;以专家组统一辨证作为"金标准"对建立的量化标准进行回顾性检验;结果:我们结合专家意见,分析了所有可能与湿热内蕴证相关的中医症状,确定身重等20个中医症状为肠癌湿热内蕴证的候选相关因素;经列联表分析,尿黄、黄疸等5项中医症状在湿热内蕴证和非湿热内蕴证中出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这5项中医症状作为logistic回归分析的变量进行筛选,最后确定尿黄、黄疸、苔黄、厚、腻为肠癌湿热内蕴证的相关中医症状;应用条件概率方法换算,这五个症状的赋分为9、9、8、8、9;经ROC方法分析,确定量化辨证标准为≥9分;回顾性检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在75%以上,阳性似然比4.32;结论:建立的量化标准的特点是:①较符合肠癌的临床特点;②符合中医辨证的临床实际;③数理统计方法的运用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对恶性肿瘤伴有腹水患者利尿效果、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恶性肿瘤伴有腹水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及对照组,在用药前后,观察24小时尿量,体重,血电解质等情况。结果:中药复方使用前后,患者24小时尿量有明显差异(P<0.01),血电解质未见明显异常,同对照组口服双克比较在增加尿量方面无差异(P>0.05),但对于血钾的影响方面两者有差异(P<0.01)。结论:中药利尿复方有明确的增加患者尿量的作用且对电解质影响小。  相似文献   
8.
遗传性血色病(Hereditary Hemochromatosis,HH)是一种西方常见的遗传性铁过载性疾病。目前已知的血色病基因主要包括剧硒、YfR2、HJV、FPN及HAMP。这些基因突变导致大量铁离子逐渐沉积在肝、心、胰腺等脏器的实质细胞,造成组织纤维化和结构改变,最终引起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常见症状有肝硬化、肝癌、糖尿病、心力衰竭、垂体及性腺功能减退、关节疾病和皮肤色素沉着等。当前,机体铁代谢分子机制研究的飞速发展,为深入了解血色病带来了契机。综合铁代谢研究领域最新进展,着重对血色病发展历程、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中国血色病现状等方面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9.
肠癌湿热内蕴证量化辨证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肠癌湿热内蕴证辨证量化标准。方法:在对311例肠癌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组对其进行辨证,根据各相关中医症状在湿热内蕴证组和非湿热内蕴证组中出现状况的差异对这些症状进行赋分;根据专家辩证的结果,应用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曲线的方法选择最佳诊断阈值从而建立量化辨证标准;以专家组统一辨证作为"金标准"对建立的量化标准进行回顾性检验;结果:我们结合专家意见,分析了所有可能与湿热内蕴证相关的中医症状,确定身重等20个中医症状为肠癌湿热内蕴证的候选相关因素;经列联表分析,尿黄、黄疸等5项中医症状在湿热内蕴证和非湿热内蕴证中出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这5项中医症状作为logistic回归分析的变量进行筛选,最后确定尿黄、黄疸、苔黄、厚、腻为肠癌湿热内蕴证的相关中医症状;应用条件概率方法换算,这五个症状的赋分为9、9、8、8、9;经ROC方法分析,确定量化辨证标准为≥9分;回顾性检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在75%以上,阳性似然比4.32;结论:建立的量化标准的特点是:①较符合肠癌的临床特点;②符合中医辨证的临床实际;③数理统计方法的运用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0.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造成尿酸盐结晶沉淀在皮下组织、关节周围、骨骼及尿路而引发的病变。发作时以足拇趾及踝关节红、肿、热、痛多见,呈间歇性反复发作。由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性关节炎患病率有明显上升和年轻化趋势,南方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病率尤高。痛风性关节炎作为一个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着患病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并不能改变其病理性质,且毒副作用较大、效果不持续,临床多以排尿酸药、糖皮质激素及秋水仙碱等一些口服药物为主。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对该病的研究,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有了较大的进展,临床上取得令人乐观的成果。本文着重从中药内治及中医外治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