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92篇
  免费   2944篇
  2023年   542篇
  2022年   592篇
  2021年   504篇
  2020年   553篇
  2019年   360篇
  2018年   609篇
  2017年   603篇
  2016年   565篇
  2015年   734篇
  2014年   777篇
  2013年   698篇
  2012年   594篇
  2011年   508篇
  2010年   587篇
  2009年   607篇
  2008年   304篇
  2007年   375篇
  2006年   333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0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7篇
  1973年   7篇
  1970年   5篇
  196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乌拉山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学基本原理,对内蒙古阴山山脉乌拉山段种子植物属的组成及地理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乌拉山种子植物区系包含227属,约占内蒙古全区总属数的34.8%;属的分布区类型中,以温带成分为主,占非世界分布总属数的80.9%,其中,北温带分布占到了54.2%,旧大陆温带分布占18.0%,体现出乌拉山种子植物的分布与所处自然地理位置及其气候带相适应的结果.从生活型看,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2.
以黄龙山林区蔡家川林场的辽东栎群落为研究对象,以未采伐为对照,采取皆伐、间伐30%、间伐15%三种经营措施,在进行自然恢复6年后,对辽东栎林建群种径级结构、群落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水分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探讨不同经营措施对黄土高原南部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经营措施实施后建群种径级结构、群落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水分等指标均与未采伐林地有差异;经过间伐30%的林地,建群种径级结构、群落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水分等指标均有显著增加;间伐15%林地上述指标均有增加,但不显著;皆伐后的林地相对未采伐林地,建群种径级结构、群落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水分等指标降低.间伐与皆伐措施后比较,间伐措施的林地建群种个体生长发育良好,林下有大量幼苗,林地物种多样性丰富,土壤养分水分相对优越;皆伐措施的辽东栎建群种个体发育不良,缺乏足够数量的幼苗,林分物种多样性、土壤水分养分相对较差.未来该地区辽东栎林经营管理中,应以近自然经营措施为主,尽量减少对灌草层破坏,完善群落复层结构;间伐强度拟定为30%,尽量间伐劣质木、病虫木,促进群落向异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营养液培养条件下,对两个不同氮效率基因型水稻品种扬稻6号和武育粳3号采用光呼吸抑制剂异烟肼(INH)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抑制剂蛋氨酸亚砜亚胺(MSO)处理,研究其对水稻光合速率、光呼吸速率、GS酶活性及冠层的NH。挥发速率的影响。结果发现:(1)MSO导致剑叶光合速率下降,光呼吸速率升高;INH导致光呼吸速率显著下降,同时一定程度上引起光合速率降低。(2)MSO处理显著降低了GS酶活性,相应地引起NH。挥发速率增加;INH在一定程度上导致NH。挥发速率降低。(3)扬稻6号NH。挥发速率比武育粳3号低的生理原因是光呼吸速率较低和GS酶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BTEX的环境质量标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苯系物(BTEX)是苯(benzene)、甲苯(toluene)、乙苯(ethylbenzen)和二甲苯的3种同分异构体(o-,m-,p-xylene)的统称。由于其广泛存在于大气、水和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并对相应的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综述了BTEX的环境质量标准研究,通过介绍美国环保局、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关于BTEX的室内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并与我国对应标准进行比较,指出我国环境质量标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最后,对今后我国BTEX环境基准的系统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应用指示种预测森林管理对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指示种分析方法,研究了会同亚热带森林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对森林管理的响应.从357个林下种中鉴定出显著性指示种94个,并构造新的指示种数据集,检验指示种数据集和源群落数据集之间的关联,评估指示种对林下植被管理效应的预测潜能.结果表明:指示种数据集和源群落数据集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关联(Mantel r=0.898),指示种数据集很好地预测了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回归分析,R2>0.74);指示种很好地预测了群落组成对森林管理的响应(ANOVA,F>16.79);非度量多尺度排序(NMDS)以及K-means聚类分析表明,对于不同森林管理的样地类型,指示种数据集的识别能力和源群落数据集是一致的.从物种多样性、群落组成以及在森林类型的识别上,指示种数据集和源群落数据集有一致性规律,作用几乎相同,因此森林评估可以利用指示种代替源群落预测森林管理效应,以减少森林全面调查的成本.  相似文献   
6.
龙须草对镉的耐受性和富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u AZ  Zou DS  Liu F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2):473-480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龙须草对Cd的耐受能力和富集特征.结果表明:低浓度Cd处理(5 mg·kg-1)能促进龙须草的生长,增强其生理活性,生物量、净光合速率等12个指标比对照提高1.0%~15.5%;高浓度Cd处理(>5 mg.kg-1)对龙须草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但当Cd浓度达到100 mg.kg-1时,龙须草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周期,生物量、净光合速率仅比对照分别下降27.0%和25.6%.龙须草各器官的Cd含量随Cd污染程度的上升而大幅度增加,根的Cd含量为350~500 mg.kg-1,茎叶为15~35 mg·kg-1.在Cd浓度<50 mg·kg-1时,吸Cd量随添加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茎叶吸Cd量占总吸Cd量的15.7%~38.4%,茎叶与根的吸Cd量比值最高可达0.62.龙须草对Cd污染的耐受性、富集和转运能力均较强,是一种潜在的Cd超富集植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非洲爪蟾BAFF和BAF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进行了分析.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两栖类重要的模式生物-非洲爪蟾的基因组和EST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非洲爪蟾BAFF cDNA全长为557 bp,编码218个氨基酸.与人BAFF序列相似性为37.5%.该文一共得到了14个BAF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通过与人BAFF信号通路进行比较,对非洲爪蟾这14个BAF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进行了分析.结论:BAFF和BAFF信号通路在进化过程中较为保守,这为进一步研究低等脊椎动物BAFF功能和信号通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耳嫘是一类特殊的原始有肺类软体动物,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陆交汇区的高潮带和潮上带.耳螺在红树林区广泛分布,且资源非常丰富,全世界已知的约240种耳螺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种类在红树林区被记录.本文总结了耳螺与红树林的关系以及中国嗜盐耳螺的种类,综述了红树林区耳螺的种类组成、分布、生态功能、行为等的研究进展,报道了中国大陆红树林耳螺种类组成和分布特点,中国共有嗜盐耳螺11属59种(附录Ⅰ),其中9属42种分布于红树林区,包括21个新记录种.提出了耳螺对环境变迁和人为干扰十分敏感,可作为海堤建设对红树林影响的重要指示物种,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9.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if there was trophic niche overlap of silver carp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and bighead carp (H. nobilis) in four large freshwater ecosystems from southern China using stable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es (δ13C and δ15N).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MANOVA) on the δ13C and δ15N values measured from muscle tissue indicates trophic niche overlap in one unproductive and one highly productive large system and trophic niche segregation in two systems with moderate watershed size and productivity. For these two coexisting planktivorous fish, which were hitherto believed to occupy different trophic niches,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degree of their trophic niche overlap varied according to ecosystem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10.
Insects, especially those feeding on leaf litter, widely form symbiosis with fungi. As dead plant tissues provide insects with poor-quality diets, which contain relatively high levels of indigestible lignin and cellulose, some saprophytic fungi may increase nutrient availability by polysaccharide degradation. Although the inherited, obligate bacterial symbionts are well documented, the non-inherited, facultative fungal symbionts are relatively overlooked. Females of the leaf-rolling weevil Heterapoderopsis bicallosicollis, a specialist of Triadica sebifera, construct leaf-rolls that serve as retreats from which larvae feed internally. We found that fungi associated with leaf-rolls were not transported by the female, but likely originated from the soil.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fungi on H. bicallosicollis development, fungal growth was reduced by a dry treatment. This treatment decreased adult weight and survival, and prolonged larval duration significantly. We further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fungi degrade leaf-roll polysaccharides, by a fungus inoculation experiment. Three dominant fungi (Penicillium sp., Aspergillus sp. and Cladosporium sp.) decreased the levels of soluble carbohydrate, cellulose, and lignin in inoculation experiments. Soluble carbohydrate, cellulose, and lignin of leaf-rolls all were found to decrease gradually during insect development. We conclude that these saprophytic fungi form facultative associations with H. bicallosicollis and benefit weevil nutrition by polysaccharide decomposition. Our study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fungal symbionts in insect nutritional ec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