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1篇
  110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保护区的建立对大熊猫的保护发挥了有效作用,但却限制了社区对资源的使用.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社区共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保护区封闭式管理的弊端,促进了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大熊猫保护区大多位于中西部偏远贫困山区,对生态干扰比较大的贫困社区却基本没有被纳入社区共管试点范围.作者在20年岷山保护区社区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参阅了国内外重要文献资料,并对岷山北、中和南部13个保护区最靠近大熊猫栖息地的社区进行了系统调研,发现了现有社区共管的成效和不足.最后,提出了以大熊猫保护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为总目标,以\"保护区为主导—地方政府为后盾—社区为主体—高校院所参与—企业拉动\"为内涵,五位一体\"携手共建\",并有协调员制度配合的运行管理模式.本模式已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试行,实现周边社区全覆盖,在制度化、常态化和量化管理方面初获成效.  相似文献   
2.
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活动性水平,变态时的体重、增长率和完成变态所需时间考察同水塘分布的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和高原林蛙蝌蚪(Rana kukunoris)的竞争策略。实验按照2×3因子设计,即:食物资源2个水平(高、低),组合方式3个水平(10只中华蟾蜍蝌蚪,记为B组;5只中华蟾蜍蝌蚪和5只高原林蛙蝌蚪,记为BR组;10只高原林蛙蝌蚪,记为R组)。中华蟾蜍蝌蚪的活动性在食物水平低时显著低于食物水平高时,而高原林蛙蝌蚪的活动性在不同食物水平下无显著差异;食物水平低时,混合组的高原林蛙蝌蚪变态时体重和体重增长率都显著高于R组,而混合组中华蟾蜍蝌蚪与B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在不同处理组中,食物水平低时混合组中华蟾蜍蝌蚪幼体期最短。这些结果表明:中华蟾蜍蝌蚪在不同食物资源条件下所选择的生存策略可能不同,即食物资源充足时,增加活动性获取更多食物;食物资源有限时,降低活动性且提前完成变态;与中华蟾蜍蝌蚪相比,在食物资源有限时高原林蛙蝌蚪获取食物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3.
丘陵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垂直景观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城郊丘陵区的地貌特征,生态农业旅游景观应按坡度和等高线布置,形成山顶水保林带、坡上桃树带、坡中枇杷带、坡下特种瓜果带、山底特色水域带的垂直生态景观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也产生了很好的生态效益。试验区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物种多样性得到了恢复,景观林带内的气温和土温降低、温度日变幅减少、空气相对湿度增加,这种效果由弱至强依次表现为农作地、水保林、经果林。果园自然生草、种植牧草后有利于降低土壤和空气温度、减少温度日变幅、增加空气相对湿度和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2017年5~11月,我们在四川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布设64台红外相机,对保护区内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经过8 394个相机工作日的调查,我们共鉴定出分属9目26科共56种的野生兽类和鸟类,其中国家Ⅰ级、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有5种和13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易危(VU)、近危(NT)的野生动物分别有2种、3种和6种。相对多度指数居前三位的兽类和鸟类分别是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珀氏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猕猴(Macaca mulatta)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大噪鹛(Garrulax maximus)、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本次调查初步了解了亚丁保护区内鸟兽的种类、丰富度、分布以及人为干扰情况,是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一次开展鸟兽的本底资源调查和研究。我们的调查结果对掌握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兽种类和分布现状等本底资料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保护区今后的科研工作及开展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和长期监测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长足大竹象繁殖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足大竹象(Cyrtotrachelus bugueti Guer)是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 McClure )等丛生竹林的主要害虫,是国家林业总局公布的危险性生物之一.为了研究有效的防治方法,对其繁殖行为进行研究很有意义.通过3年的野外观察和室内实验,确定它的繁殖行为可分为求偶、交配、产卵3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家域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家域是动物行为学和保护生物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在动物对资源环境的适应与选择,种群密度及社会关系等生态学过程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家域的内涵、特征、估算方法(包括取样方法,样本含量,位点数据自相关,模型评价等)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了家域估算模型的发展过程及发展方向,评述了3种主要家域估算模型的优势与不足,并结合最新的理论和应用,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汶川地震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影响,2008年10月中旬,选择在龙溪虹口和千佛山两个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在调查的20条样线中,发现次生地质灾害体100处,平均面积为(12±2.5)hm^2。地质灾害体按基质成分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壤、裸岩、流石滩、地被残留物,其中部分灾害体上已经长出草本植物。地质灾害点发生比例与坡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地质灾害体的面积和影响范围也呈显著正相关。野外调查中共发现动物活动痕迹点52处,没有发现因地震直接导致伤亡的动物个体,约60%的动物活动痕迹位于距地质灾害体100m的范围内,表明地震后动物的活动区域并未远离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体;与震前相比,在旅游景区发现更多野生动物的活动痕迹,表明人类活动停止后,野生动物重新利用这些栖息地。  相似文献   
8.
陈爱侠  李敏  苏智先  朱小花  刘晓茹  曹杨 《生态学报》2011,31(12):3424-3431
基于RS数据源,利用ERDAS和ArcGIS软件技术,对榆靖高速公路两侧300m范围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开展研究。通过遥感图像数字处理方法,提取对水土流失起主导作用的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沟谷密度等因子;在矢量化等高线数据的基础上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地形坡度因子,将这4个因子在GIS中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参照《土壤侵蚀分级标准》,生成研究区不同时段水土流失强度等级图,利用GIS属性统计功能对公路沿线各等级水土流失区面积进行统计,参照研究区不同侵蚀类型的土壤侵蚀模数,得出1996年和2006年公路沿线各流失区的水土流失量,并对公路沿线水土流失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榆靖高速公路修建后沿线600m范围水土流失总量减少19.26万t/a,水土流失呈减弱趋势。公路施工期导致水土流失增强的各种因素随着营运期固化路面的形成而逐渐消失,防沙固沙和生态恢复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对公路沿线水土流失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国象牙参属植物种类分布及药用资源,探讨它们的分布特点及其药用价值.方法: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鉴定,馆藏植物标本的查阅和文献资料的整理进行研究.鲒果:中国象牙参属植物有14种3变种,其中有8种作为藏药和民间草药使用,具有补肺定喘,治咳嗽哮喘或温中散寒、止痛消食等功效等功效.结论:我国西南地区象牙参属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比色法测定了不同年龄和部位珙桐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探讨不同年龄级珙桐的生理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同一生长期珙桐叶的SOD活性不同,同年龄级同层珙桐叶的SOD活性随叶位增加大致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同叶位不同层及同层不同叶位的珙桐叶的SOD活性不同。珙桐叶SOD活性对生长期敏感,其活性随叶片的生长、衰老呈先升后降变化。即珙桐叶SOD活性受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共同影响,且不同年龄级、叶位、层次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