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76篇
  2025年   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饲喂法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工蜂幼虫肠道中ame-miR-bantam进行过表达与敲减,明确ame-miR-bantam对靶基因USP和P300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饲喂ame-miR-bantam模拟物(mimic-ame-miR-bantam)和抑制物(inhibitor-ame-miR-bantam)及相应的阴性对照mimic-NC-ame-miR-bantam和inhibitor-NC-ame-miR-bantam,对意大利蜜蜂工蜂4-6日龄幼虫肠道组织中的ame-miR-bantam分别进行过表达和敲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ame-miR-bantam的靶向预测及分析。通过RT-qPCR检测4-6日龄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肠道中ame-miR-bantam的过表达和敲减效果及靶基因USP和P300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相较于饲喂mimic-NC-ame-miR-bantam,饲喂mimic-ame-miR-bantam后,ame-miR-bantam在意大利蜜蜂4-6日龄工蜂幼虫肠道中均显著上调;相较于饲喂inh...  相似文献   
2.
了解迁徙候鸟的活动区域、迁徙节律和迁徙路线等信息,是制定候鸟保护策略的关键,对候鸟保护工作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0年10月在广东省湛江市雷州湾捕获1只青脚鹬(Tringa nebularia),并为其佩戴了卫星定位追踪器以记录活动信息.本次跟踪监测从2020年10月23日持续到2021年10月16日,追踪器每6 h返回一次青脚鹬的活动信息,包括时间、经纬度位置、瞬时速度和瞬时高度.该个体在雷州湾越冬,于2021年5月15日开始春季迁徙,途径我国鄱阳湖、渤海湾、呼伦湖等地,历时28d,于6月11日抵达俄罗斯萨哈共和国维柳伊河流域,行程约5 076 km.2021年7月16日该个体开始秋季迁徙,途径呼伦湖、渤海湾、长江口等地,在10月13日到达江西省乐平市,并在16日失去信号,秋季迁徙历时89 d,行程约4 186 km.春季迁徙路线上共有8个停歇地,秋季迁徙路线上共有5个停歇地,主要的能量补给地为鄱阳湖区、西拉木伦河、呼伦湖区、渤海湾和长江口.不论是春季还是秋季迁徙,该青脚鹬主要在夜间飞行,单次飞行的距离约在88~1613 km之间,记录到的瞬时飞行速度范围为73.2~112.6 km/h,瞬时飞行高度范围在572~2 386 m之间.本研究记录了青脚鹬在一个迁徙周期内基本完整的迁徙路径,为发现和了解该物种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通道上的迁徙路线和重要停歇地点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栗背短脚鹎(Hemixos castanonotus)是我国南方山区常见的杂食性鸟类.为探明其遗传多样性及分化现状,采用线粒体Cyt b基因和7个核基因非编码区片段作为分子标记,对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和江西五省(自治区)的栗背短脚鹎11个地理种群进行了遗传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基于所获得的Cytb基因866 bp和7个核基因内含子序列6 808 bp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Cytb基因中,共检测到37个单倍型,共享单倍型占单倍型总数的35.6%,推测这些共享单倍型可能属于祖先单倍型.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部(79.77%).Tajima's D和Fu'sFs中性检验分析结果均支持栗背短脚鹎种群可能曾经历过种群扩张现象.基于7个核基因内含子联合序列的贝叶斯天际线(BSP)分析,推断其种群在大约5.3~3.7百万年前(Mya)和约0.7~0.3百万年前(Mya)发生过扩张.基于Cytb基因的贝叶斯系统发育分析,11个地理种群共分为两支,一支为海南猴猕岭地理种群,属指名亚种(H.c.castanonotus),其他10个地理种群聚为另一支,属H.c.canipennis亚种,并且后者尚未形成显著的地理结构,单倍型网络图分析也获得相似的结果.本研究所用分子数据基本支持两个亚种的分化,对于存在争议的广西南部分布的指名亚种,其分子数据与形态学亚种归属不一致,有待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探究了miR-120在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抵御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的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研究发现通过对台湾乳白蚁注射miR-120 agomir以增加白蚁体内miR-120的含量后,台湾乳白蚁的存活率降低约35%,绿僵菌对台湾乳白蚁的致死率提升约55%,同时显著抑制了台湾乳白蚁对绿僵菌的趋避反应。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等试验证实了miR-120靶向结合免疫基因Draper。通过对Draper进行注射法RNAi后,得到了类似于注射miR-120 agomir后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miR-120通过抑制靶基因Draper的表达,抑制了台湾乳白蚁抵御绿僵菌的免疫反应,最终导致台湾乳白蚁的存活率显著下降。该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白蚁的免疫机制,并为开发抑制白蚁免疫防御反应的技术方法提供理论基础,有助于促进白蚁生物防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嗅觉对昆虫的生存和繁殖至关重要。近年来对昆虫嗅觉识别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嗅觉受体主要包括气味受体和离子型受体,它们在气味分子的识别过程中发挥关键和核心作用。为系统了解昆虫嗅觉受体功能的研究现状,本文综述了气味受体和离子型受体的发现历程、结构特征、表达定位,重点描述了气味受体和离子型受体的功能研究及其研究方法,力求为嗅觉受体研究和昆虫行为调控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钝颚白蚁属Ahmaditermes隶属白蚁科Termitidae象白蚁亚科Nasutitermitinae,该属物种较为丰富,分布较广,但目前关于其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较少。为丰富钝颚白蚁的线粒体基因组特征认识及探究其系统发育地位,本研究测定分析贵州钝颚白蚁Ahmaditermes guizhouensis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并基于143条白蚁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37个编码基因,利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如下:(1)贵州钝颚白蚁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 836 bp,核苷酸组成呈现AT偏向性(A+T=68.8%)。除nad2使用非常规的GTG作为起始密码子之外,其余蛋白质编码基因均使用典型的起始密码子或终止密码子。线粒体基因组控制区的重复单元类型为Bp-B。(2)钝颚白蚁属比较线粒体基因组揭示,线粒体基因组基本特征较为相似,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nad5的进化速率最快,cox1和cox2进化最保守。基于白蚁通用条形码基因cox2,贵州钝颚白蚁与宽头钝颚白蚁Ahmaditermes laticephalus的P-distance遗传距离为0,推断两者可能存在同物异名关系。(3)象白蚁亚科内部发现考登白蚁属Kaudernitermes、象白蚁属Nasutitermes、缩狭白蚁属Coarctotermes、针白蚁属Aciculitermes、锥白蚁属Subulitermes和冢白蚁属Tumulitermes共6个属为非单系群。钝颚白蚁属与象白蚁属Nasutitermes的部分支系互为姐妹群关系。  相似文献   
7.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全球十大最具破坏性的入侵生物之一,对人畜安全、农林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从植物精油中筛选红火蚁天然驱避化合物是红火蚁综合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采用动物运动轨迹跟踪系统Ethovision XT测试6种植物精油对红火蚁的驱避行为活性,通过GC-MS技术分析驱避效果最佳精油的化合物成分,并利用GC-EAD技术筛选对红火蚁具有触角电生理活性的目标化合物,最后通过挖沙生测法和Y型尺法测试目标化合物对红火蚁的驱避活性。结果表明,在所测试的6种植物精油中,互叶白千层精油对红火蚁的驱避活性最强。互叶白千层精油中含量最高的4种化合物依次为4-松油醇、萜品烯、α-松油烯和4-异丙基甲苯,含量分别为41.43%、11.22%、5.24%和4.61%。这4种化合物均能引起红火蚁工蚁的触角电生理反应。通过挖沙生测和Y型尺法行为实验表明,4-松油醇对红火蚁的驱避活性最强,而α-松油烯与4-异丙基甲苯在高浓度下对红火蚁具有一定的驱避活性,萜品烯对红火蚁无驱避活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4-松油醇是一种具有开发成红火蚁驱避剂潜力的天然活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为调查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翼手目多样性情况,于2019年9月使用雾网采集到一批蝙蝠,其中5只伏翼(1♂、4♀)体型小,前臂长27.7~30.5 mm。头部及耳朵呈深棕色;被毛较密,背毛暗棕色,腹毛稍浅,基部褐色,毛尖灰白色;后足长约为胫骨长的一半,翼和尾膜深棕色;头骨粗壮,吻突宽平;颧弓窄而短,无眶上突,矢状嵴和人字嵴微弱;齿式:2.1.2.3/3.1.2.3=34。上述标本与爪哇伏翼Pipistrellus javanicus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基于COⅠ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也支持形态学鉴定结果。本发现为爪哇伏翼在广东省分布的新记录,标本保存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正>作者提示野外观察蛇类具有一定的危险,非专业人士未经过培训或学习请谨慎选择。在自然界的山林、岩隙和水草丛间,存在着一类行踪隐秘的爬行动物——蛇类。它们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神秘的生活习性,成为野外观察中最为“迷人”的挑战之一。这类动物种类繁多,形态艳丽,行为奇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然而,蛇类行踪隐秘,在野外想要观察到它们并非易事,无论你是经验丰富的野外探险者,还是刚刚开始接触大自然的新手,都需兼备耐心、技巧、运气以及对它们生活习性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正>翼手目为哺乳动物中的第二大目,中国的翼手目多样性也在不断更新,Smith和解焱(2009)统计中国翼手目118种,蒋志刚等(2015)则认为中国翼手目有7科34属134种。广东省翼手目有6科24属55种(邹发生和叶冠锋,2016),此后也仍陆续有新纪录,如长指鼠耳蝠(Myotis longipes)(张琴等,2017)、卡氏伏翼(Hypsugo cadornae)(Xie et al., 2021);我们前期对澳门翼手目的调查,发现5科8属10种(黄继展等,20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