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花蓟马取食不同豆科蔬菜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是传入我国的重要入侵害虫,在贵阳地区对豆科蔬菜为害十分严重。在25℃条件下,组建了西花蓟马取食大豆叶片、豇豆叶片、四季豆叶片和四季豆豆荚时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西花蓟马未成熟期取食四季豆豆荚时存活率最高,取食其它3种豆科蔬菜时存活率相差不大。西花蓟马取食四季豆豆荚时内禀增长力最高为0.1626,取食豇豆叶片时最低为0.0834,净增值率也是取食四季豆豆荚时最高,取食大豆叶片时最低,表明四季豆豆荚最有利于西花蓟马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在不同豆科蔬菜上的稳定年龄组配中未成熟期所占的比例很大,而成虫期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
为正确评估防治水稻鳞翅目害虫的新型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对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的影响,本文采取稻茎浸渍法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对白背飞虱的毒力,利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对白背飞虱的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和成虫的LC50分别为19.26mg/L和19.69 mg/L.以氯虫苯甲酰胺LC10和LC25剂量分别处理白背飞虱3龄若虫后,F0和F1代雌虫产卵量及其寿命均降低,尤其LC25处理与对照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F0和F1代雌虫寿命分别缩短了1.80 d和2.62 d,F0和F1代雌虫产卵量分别减少了52.94粒和78.45粒.药剂处理对F1代各虫态发育历期也有一定影响.根据不同剂量处理后白背飞虱各发育阶段的存活率和成虫的繁殖力,组建了生殖力生命表,发现LC10和LC25剂量处理的种群内禀增长率rm分别降低了11.25%和34.41%,净增殖率R0分别降低了36.56%和74.57%,而世代平均历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t均延长.结果说明,氯虫苯甲酰胺LC10和LC25剂量可抑制白背飞虱种群的增长;大田中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鳞翅目害虫时,可抑制同时发生的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3.
西花蓟马和花蓟马在温度逆境下的存活率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和本地种花蓟马(F.intonsa)为对象,研究了高温和低温逆境下两种蓟马各虫态存活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36℃~44℃高温下暴露2 h和4 h,不论是西花蓟马还是花蓟马,各虫态的存活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在相同高温处理条件下,同一虫态西花蓟马的存活率要高于花蓟马;在-2℃~-10℃低温下暴露2 h和4 h,西花蓟马和花蓟马各虫态的存活率均随随温度的降低而下降;在相同低温处理条件下,同一虫态西花蓟马的存活率也要高于花蓟马.由此表明,2种蓟马对高温和低温的适应能力不同,本地种花蓟马对高温和低温均比较敏感,而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对极端温度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小地老虎的交配行为和能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温度为(25±1)℃、相对湿度为70%±7%、光周期(L∶D)为14∶10h的条件下对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emberg)的交配行为和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虫在羽化后1d才进行交配。雄蛾和雌蛾都可以多次交配。交配能力受性比的影响很大,当1头雄蛾仅与1头雌蛾相处时,其交配能力低;当1头雄蛾与多于2头的雌蛾在一起时或1头雌蛾与多于2头的雄蛾在一起时,交配能力则显著增加。还讨论了该研究结果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寄主和温度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4种豆科寄主植物及5个不同温度处理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对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温度条件下,西花蓟马取 食不同豆科寄主植物时,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差异显著,但不同温度下不同寄主处理间的差异性不同;西花蓟马的未成熟期取食四季豆叶片时发育最快,取食蚕豆叶片时发育最慢,两寄主间存在显著差异;取食同一寄主植物时,不同温度处理下,西花蓟马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差异显著,且随温度升高历期缩短,发育速率和温度之间为直线关系;西花蓟马各虫态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各不相同,未成熟期取食蚕豆叶片时发育起点温度最低为6.35℃,但需要的有效积温最高为331.36日度. 相似文献
6.
氯虫苯甲酰胺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实验种群的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稻田中,氯虫苯甲酰胺是以鳞翅目幼虫为主要防治对象的新型杀虫剂,而褐飞虱 是该药剂的重要非靶标害虫.本文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对其非靶标害虫褐飞虱3龄若虫和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褐飞虱3龄若虫和成虫的LC50分别为26.85和35.53 mg·L-1;以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浓度LC10和LC25分别处理褐飞虱3龄若虫后,对当代褐飞虱雌虫寿命无显著影响,但LC25剂量处理后,当代褐飞虱雌虫产卵量显著降低45.6粒.亚致死剂量处理褐飞虱3龄若虫后,显著影响F1代褐飞虱的产卵量和雌虫寿命,雌虫产卵量分别减少43.5和72.9粒,雌虫寿命分别缩短1.35和2.87 d;两个剂量处理后F1代的各虫态发育历期均有所延长;施药后各项种群参数也发生了变化,种群内禀增长率rm分别降低12.8%和23.5%,净增殖率R0分别降低37.4%和68.7%,而世代平均历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t均延长.表明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对褐飞虱种群增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协调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 的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本研究采用稻茎浸渍法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对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 捕食褐飞虱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氯虫苯甲酰胺的推荐剂量下, 黑肩绿盲蝽功能反应模型的结构没有改变, 但影响到了模型的各项参数。在推荐剂量下, 氯虫苯甲酰胺可降低黑肩绿盲蝽的瞬时攻击率(a′); 药剂处理后黑肩绿盲蝽若虫对褐飞虱卵、1龄若虫和2龄若虫的处理时间(Th)比对照分别增加163.03%, 104.21%和95.11%, 而黑肩绿盲蝽成虫对它们的处理时间则分别增加81.97%, 102.45%和99.52%; 药剂处理后黑肩绿盲蝽日最大捕食量(Na*)降低, 其寻找效应(S)也减弱。研究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黑肩绿盲蝽捕食作用存在着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9.
10.
台湾窗翅叶蝉属种类纪要(半翅目,叶蝉科,大叶蝉亚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台湾的窗翅叶蝉属Mileewa Distant 11种,其中包括3新种:褐条窗翅叶蝉M.fusciovittata sp.nov.,南投窗翅叶蝉M.nantouensis sp.nov.和尖头窗翅叶蝉M.sharpa sp.nov.,并确认双斑窗翅叶蝉M.bimaculata Cai et He是船茎窗翅叶蝉M.ponta Yang et Li的新异名.文中详细描述了新种的形态特征并绘制了雄性外生殖器构造图,提供了11种的整体图片和分布,编制了分种检索表.研究标本分别保存在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GUGC)、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NMNS)、台湾农业试验所(TARI)和台湾国立中兴大学(NCHU).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