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7篇
  69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谢钰  刘婉婷  崔珺  成仿云  钟原 《植物研究》2024,44(5):702-710
该研究以亚组间和组间远缘杂种牡丹的叶柄为外植体,探索一种操作简便、适用于多个品种的分生结节诱导方法,并在部分品种中研究分生结节分化不定芽的条件。结果表明:将11个品种的叶柄薄层接入含有0.5 mg·L-1萘乙酸(NAA)+1.0 mg·L-1氯吡脲(CPPU)+0.5(或0) mg·L-1噻苯隆(TDZ)的SH培养基中,在黑暗条件下培养60~100 d,可以在10个品种中一步诱导出分生结节,诱导率达到52.08%~83.33%;一步法诱导的分生结节是通过愈伤组织间接产生。将分生结节接入含有0.5(或1) mg·L-1 CPPU+0.5 mg·L-1 TDZ的改良WPM培养基中,在光照、每15 d继代一次的条件下,可以诱导3个品种的不定芽分化,分化率为6.67%~33.33%;较低浓度的CPPU和TDZ共同使用对于不定芽分化有促进作用,而单独使用高浓度的CPPU不利于不定芽分化。该研究筛选出了一步法诱导分生结节的通用培养基,并在部分品种中实现了不定芽分化,为建立远缘杂种牡丹植株再生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夏季栾树群落冠层结构对其环境温湿度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栾树群落降温增湿作用与其冠层结构参数的相关性在一天中的变化趋势,于天气晴朗的夏季对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栾树群落内部和对照点的温度、相对湿度、群落冠层结构参数进行了铡定.结果表明:栾树群落的郁闭度与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呈显著相关,且叶面积指数与平均叶倾角呈显著相关;在夏季8:00-18:00,栾树群落可降低空气温度0.43~7.53℃,在12:00左右达到降温最大值,增加相对湿度1% ~ 22%,且在10:00左右增湿作用最显著,而在18:00-次日8:00降温增湿效果不明显;9:00-12:00,郁闭度和叶面积指数显著影响栾树群落的降温增湿作用;12:00-14:00,仅郁闭度与降温增湿作用显著相关;直到18:00,郁闭度和叶面积指数共同决定了栾树群落的降温增湿作用.因此,影响栾树群落降温增湿作用的冠层结构参数在一天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测定技术,对尾叶紫薇(W1)与紫薇品种‘多花粉’(C)杂交各世代(F1、F2、BC1)个体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尾叶紫薇与F1代个体的挥发物成分均有25种,‘多花粉’的挥发物成分有10种,F2代及BC1代个体的挥发物成分均有26种。(2)月桂烯是尾叶紫薇与杂交子代共有的挥发物成分,但相对百分含量在亲本及各世代中均不高,分别为0.69%(W1)、3.16%(F1)、0.51%(F2)、0.75%(BC1)。(3)亲本及子代的香气成分和相对百分含量存在很大差异,尾叶紫薇、‘多花粉’与杂交子代(F1、F2、BC1)具有较高相对百分含量的挥发物成分分别为异香叶醇(26.21%)、1,1-二甲基-3-亚甲基-乙烯基环己烷(50.34%)、α-法尼烯(11.37%)、1,3,3-三甲基-2-乙烯基-环己烯(14.67%)及反-α-香柠檬烯(16.19%)。(4)尾叶紫薇、‘多花粉’与F1的主要挥发物成分为来源于脂氧合酶途径的脂肪酸衍生物,F2及BC1子代的主要挥发物成分为来源于甲羟戊酸(MVA)途径和2-C-甲基-D-赤藓糖醇-4-磷酸(MEP)途径的萜烯类化合物。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紫薇香气成分的遗传规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大菊品种叶片形态变异丰富,然而至今仍未对其进行科学的定义和分类,无法有效利用这些形态性状进行品种鉴定和叶形遗传解析。利用数量化分析方法对植物形态进行定义和分类,是植物性状遗传解析的前提。对436个中国传统大菊品种的24个叶形性状进行重新定义及观测,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了8个相对独立的性状,用变异系数及主成分分析等...  相似文献   
5.
10种梅花品种及其3种近缘种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压片法,对10种梅花品种及其3种近缘种杏、山杏和紫叶李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10种梅花品种及杏、山杏和紫叶李均为二倍体2n=2x=16,核不对称系数为55.17%~61.71%,核型类型有1A、1B、2B等3种类型,所有品种或种的核型都由其中部或近中部的着丝点染色体组成。‘丰后’和‘俏美人’等2个杂种品种染色体信息介于梅花与杏、山杏和紫叶李之间。  相似文献   
6.
月季F1代群体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月季(Rosa spp.)品种‘云蒸霞蔚’和‘太阳城’正交获得的184株F1代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变异系数、遗传分析、相关性分析对花部形态性状以及叶片形态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该杂交群体表型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7.33%~68.08%,其中花瓣数量在群体中的变异程度最高;杂交后代各个性状上均发生分离变异,出现不同于亲本的表现型,且离散程度较高。表型性状的遗传特点与关联分析,为挖掘控制表型性状的优良基因及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NAC转录因子在植物胁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单叶蔷薇(Rosa persica)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研究其耐旱能力对治理荒漠地区生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单叶蔷薇NAC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分析基因家族特征和表达模式,利用RT-qPCR验证NAC基因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情况。NAC基因家族的基因特征变化较大,而基因结构和基序相对保守。启动子分析表明RbeNAC在调节激素合成和适应环境胁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RbeNAC基因的表达表现出组织特异性和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结果表明,7个基因(RbeATAF、RbeSOG1、RbeNAC17、RbeNAC71、RbeNAC72、RbeNAC90和RbeNAC96)在根和叶中积极响应干旱胁迫。本研究鉴定了单叶蔷薇NAC基因,初步探究了不同基因可能发挥的功能,获得了7个响应干旱胁迫的候选基因,为后续开展单叶蔷薇抗逆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瓜叶菊是拥有多种花色品种资源的观赏植物,同时具有蓝色、斑色等观赏植物中稀缺的花色表型,不同花色品种具有多种花青素代谢途径,解析其花色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能够为观赏植物的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其中鉴定的关键基因能够为蓝色花新品种培育提供宝贵的基因资源。在对瓜叶菊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瓜叶菊特殊的花青素结构、花青素生物合成调控途径及其花色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方面,综述了近20年来瓜叶菊花色研究的进展,具体内容包括:(1)瓜叶菊不同色系呈色的色素基础,尤其是蓝色花品种中特殊的多聚酰化色素结构;(2)多聚酰化修饰相关糖基化、酰基化修饰的瓜叶菊花青素代谢途径的基因,以及调控花色、花斑形成的MYB、MADS-box等转录因子的功能;(3)瓜叶菊中进行花色研究相关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和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VIGS,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体系,及其在花色研究中的研究进展。本文旨在为后续瓜叶菊及其他花卉花色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菊花(Chrysanthemum × morifolium Ramat.)大菊品种自然群体及7个杂交群体为实验材料,分析比较了不同品种开花期和7个主要观赏性状的变异特点及其相关性,为筛选杂交亲本和选育早花优良品种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大菊自然群体的8个性状中,除开花期外,其余性状变异系数均高于1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开花期和封顶叶片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开花持续期与开花期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舌状花轮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杂交群体的8个性状中,除开花期外,变异系数均高于15%,但各杂交群体的开花期性状变异系数明显高于自然群体;杂交群体Ⅲ和Ⅴ的瓣型与花色更为丰富,且花期也较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开花期和瓣型、舌状花轮数、封顶叶片数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和花色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开花持续期和舌状花轮数、舌状花数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和瓣型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和花色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开花期和开花持续期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有性杂交可以获得开花期变异更广泛的子代植株,从而筛选开花期更早的大菊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省澄江市梁王山一带3个大花香水月季居群240个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方差分析、表型变异系数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大花香水月季的花、叶等16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花香水月季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存在丰富的表型多样性,表型分化系数在-1.51%~26.18%之间,在较近的距离内,居群内多样性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