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0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完全免费 | 59篇 |
出版年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26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我国1998~1999年流行的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的分型研究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轮状病毒是世界范围内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根据病毒外壳蛋白VP4和VP7抗原性的不同可区分为不同型:P(VP4,protease sensitive)型和G(VP7,glycoprotein)型。1998-1999年在中国8个城市(长春、秦皇岛、北京、杭州、福州、广州、成都、昆明)采集了急性腹泻患儿的1093份非细菌性腹泻粪便标本,先进行A组轮状病毒(HRV)的筛选,其中阳性标本433份(39.6%),电泳型长型占优势(96%)。对HRV标本,再利用血清型特异的MAbELISA和/或RT-PCR进行G分型。结果表明,在1998-1999年,在上述8城市非细菌性腹泻行季节,以HRV G1型为主要流行株,占阳性的83.4%,其次为G3(12.0%)、G4(3.5%)和G2(3.2%)。此外,有3份(0.7%)HRV标本未能分型,12(2.8%)份标本为混合感染,还结合1982-1996年全国12个地区1382份HRV标本的分型资料,分析了我国HVR G血清型的流行规律。实验中又抽样选取了124份GHRV标本,用RT-PCR进行P分型,其中P[8]型76份(61.3%),P[4]型14份(11.3%),P[6]型12份(9.7%),P[9]型8份(6.4%)。另外15份(12.1%)未能分出P型,有待进一步检定,实验中HRV分离株除了觉见的P[8]G1(51.4%)、P[4]G2(4.6%)毒株外,还检测到P[8]G3(11.0%)、P[8]G4(6.4%) 和其它较少见的病毒型。以上结果为我国轮状病毒疫苗的应用和开发提供了较系统、清晰的流行病学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3.
利用福建省1980—2004年农业成灾面积资料,计算主要气象灾害(干旱、洪涝、风雹和低温冻害)的成灾率及其变异值,在此基础上将4类气象灾害分为5个等级,并给予相应的分值,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4类气象灾害与总灾害的关联度,得到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权重为旱灾>冻害>风、雹灾>水灾,建立农业气象灾情的综合评价模型并对25a的农业年景进行分级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福建农业气象灾害中灾及以下灾情的出现频率占到了总数的88%,灾情最重的年份为1999年,灾情最轻的年份为1984年;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随年代增大,而且波动加剧。 相似文献
4.
禽流感的历史和公共卫生意义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简要介绍了禽流感的历史,在我国的流行现状,危害,与其动物流感的关系及公共卫生意义。 相似文献
5.
微生态疗法治疗婴儿腹泻的临床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研究微生态制剂对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疗效并对新近提出的一些看法与异议进行探讨。方法 186例住院的急性婴幼儿腹泻患者被随机分为思密达对照组、米雅爱儿A治疗组、培菲康治疗组以及爱儿A联合思密达治疗组,4个组的疗效以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个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爱儿A的疗效优于培菲康,二者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爱儿A与培菲康的疗效与思密达相当且爱儿A的作用优于培菲康,爱儿A联合思密达的疗效并不优于两种药单用。所有微生态制剂治疗的患儿均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具Holling第Ⅱ类功能性反应的捕食者--食饵系统的定性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考虑捕食者无密度制约,食饵具有非线性密度制约的第二类Holling功能性反应捕食者-食饵系统。对该系统给出了完整的定性分析,证明了该系统至多有一个极限环,存在极限环的充要条件是平衡点不稳定。 相似文献
7.
二氮嗪预处理上调Bcl-2/Bax蛋白比值减少缺氧复氧所致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凋亡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线粒体内膜ATP敏感钾通道(mitochondrial 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mitoKATP通道)的激活在药物预处理增强神经元对各种损伤的耐受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神经元内含有丰富的mito KATP,通道,二氮嗪(diazoxide,DZ)为选择性的mitoKATP通道开放剂,本实验探讨了DZ预处理能否减少缺氧复氧所致的海马神经元凋亡,以及DZ如何调控Bcl-2蛋白和Bax蛋白的表达。原代培养9~10d的Sprague-Dawley大鼠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DZ0μmol/L、DZ30μmol/L、DZ100μmol/L和DZ100μmol/L+5-羟癸酸(5-hydroxydecanoate,5-HD)100μmol/L。除对照组外,其他四组神经元白缺氧前3d开始,每天DZ预处理1h,连续3d。体外缺氧4h,于复氧后24h,四唑蓝比色法测定海马神经元存活率,annexin V-FITC流式细胞术测定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缺氧复氧损伤显著降低海码神经元的存活率,升高凋亡率。与其他浓度比较,100μmol/LDZ预处理使神经元存活率升高约15%,而凋亡率降低约12%:Bcl-2蛋白表达增强约60%,Bax蛋白表达下降近30%。5-HD消除DZ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因此,100μmol/LDZ可通过上调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蛋白表达,减少缺氧复氧后海马神经元的凋亡。 相似文献
8.
人参皂甙Rb1减轻冈田酸诱导的大鼠海马神经元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研究人参皂甙Rb1(ginsenoside Rb1)对冈田酸(okadaic acid,OA)诱导的大鼠海马神经元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实验随机分为正常组、溶媒对照组、OA模型组和Rb1预处理组。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Rb1预处理组大鼠分别用5、10、20 mg/kg的Rb1预处理,每天一次,共14 d,于第13天向海马背侧注射1.5μl OA[0.483 μl,溶于10% 二甲基亚砜(dimethysulphoxide,DMSO)];OA模型组大鼠于第13天时海马背侧注射OA,溶媒对照组则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各组均于第15天收取标本。通过Biescbowski’s染色、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分别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胞体和突起内神经原纤维的改变和磷酸化Tau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蛋白磷酸酯酶2A(protein phosphatase-2A,PP2A)活性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OA模型组与溶媒对照组及正常组比较,海马神经元胞体和突起着色较深,染色不均匀;神经元中Thr231和Sei396位点磷酸化的Tau蛋白和总Tau含量增多;PP2A活性则明显下降(P<0.01):(2)Rb1预处理组大鼠海马神经元胞体和突起染色均匀,神经原纤维走行规则;海马神经元中Thr231和Ser396位点磷酸化的Tau蛋白和总Tau 含量较OA模型组减少,而PP2A活性明显增高(P<0.01)。以上观察结果表明,人参皂甙Rb1可以减轻OA诱导的大鼠海马神经元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其机制可能与提高PP2A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棘托竹荪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抑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棘托竹荪的挥发油,得油率为0.45%。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首次对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FFAP柱分离出36个峰,用质谱法鉴定出28个成分,其主要成分为13-甲基-环氧十四烷-2-酮(23.53%)、亚油酸(17.56%)、芹子烯(12.37%)、棕榈酸(8.20%)、9-十六碳烯酸(7.84%)、(-)-Lepidozenal(7.82%)等,占总挥发油的97.76%,对挥发油进行抑菌试验,其结果为:桔黄青霉、啤酒酵母最敏感,黑根霉、黑曲霉次之,白色假丝酵母、金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稍差。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