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22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荒漠绿洲过渡带在维护绿洲生态安全和绿洲稳定上具有重要作用。垦荒等土地利用的增强使得荒漠绿洲过渡带的健康稳定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典型荒漠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桑田、半自然柽柳林、瓜地、棉花-玉米地)对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土壤取样沿农田到荒漠方向进行,分5层进行。研究发现,土壤各养分指标均受土地利用方式(4种)、土层(5层)和与农田边缘垂直距离(4梯度)的显著影响,且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土壤各养分元素含量。随土层由浅到深,有机碳(C)、有效氮(N)和有效磷(P)基本呈下降趋势,全N具有波动变化,而全P变化不显著。随与农田边缘垂直距离的增加,各养分含量基本呈递减趋势。对同一土层(共选择三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具体分析表明,棉花-玉米地这一利用方式在农田内部具有最高的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其次为桑田。随着与农田边缘垂直距离的增加,土壤C、N含量优势减弱。除农田内部样地(0 m)外,三层土壤全P含量基本呈桑田柽柳林棉花-玉米地趋势。表层有效N含量在农田内部样地(0 m)瓜地最高,其他距离处(大于等于20 m)棉花-玉米地高,下层土壤有效氮含量在农田内部各土地利用方式间无差异。在各距离样点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土壤有效P含量的变化无明显规律,在农田内部以瓜地有效P含量最高。棉花-玉米地土壤全量N/P在农田内部和与农田边缘垂直距离20 m处含量最高。三土层土壤有效N/P在农田内部以柽柳林最高,随着与农田边缘垂直距离增加,土壤有效N/P显著改变。综合来看,土地利用对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营养含量的增加具有正向作用,由土壤养分变化带来的生态效应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3.
记述采自云南和西藏的丽大蚊亚属Formotipula Matsumura,1916二新种,贡山丽大蚊T.(Formotipula) gongshanensis sp.nov.和墨脱丽大蚊T.(F.) medogensis sp.nov.,提供了新种的形态描述和特征插图.对黑角丽大蚊T.(F)spoliatrix Ale...  相似文献   
4.
植物功能性状是植物响应外界环境变化的外在表达,反映了植物对生长环境的生态适应策略。探究长江下游滩涂湿地植物功能性状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区域尺度上滩涂湿地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资源利用策略,对于长江流域湿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安庆段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了滩涂湿地17种代表性植物的14个功能性状指标,旨在探究滩涂湿地植物功能性状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滩涂湿地植物功能性状变异程度不同,变异系数最大为叶片组织密度(CV=361.39%),最小为相对叶绿素含量(CV=21.75%),平均变异幅度为106.55%。(2)叶性状间、茎性状间以及茎-叶性状间具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叶性状间相关性较大,叶长与叶宽、叶干重、相对叶绿素含量、叶周长间均为极显著正相关(P < 0.01)。茎干物质含量与叶长、叶厚度、叶面积和叶组织密度为显著负相关相关(P < 0.05),而与叶周长显著正相关;小枝组织密度与叶干物质含量、叶长、叶厚度为显著负相关(P < 0.05)。(3)RDA分析表明,铵态氮、速效磷、土壤容重、有机质、全磷、pH和速效钾是影响滩涂湿地植物适应策略的关键土壤因子。综上,长江下游滩涂湿地典型植物功能性状变异丰富及差异显著,但可通过形成一定的性状组合的策略以及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以提高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对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1 hm2样地胸径2 cm以上的个体进行每木调查, 并根据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重要值, 将鹞落坪、吊罐井和庵基坪3个样地分别划分为茅栗+山胡椒(Castanea seguinii + Lindera glauca)、化香树+山胡椒(Platycarya strobilacea + Lindera glauca)和化香树+江浙山胡椒(Platycarya strobilacea + Lindera chienii) 3种群落类型。三个样地的建群种均为落叶树种, 仅在海拔较低的吊罐井样地中分布有常绿树种。吊罐井样地物种数目最多(81个), 庵基坪样地次之(76个), 鹞落坪样地最少(62个)。该区域群落结构稳定, 植被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6.
7.
设置22个20m×20m的样地,对大别山五针松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区系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8800m2的样地内共有维管植物71科152属209种。其中,蕨类植物4科5属6种,裸子植物3科3属4种,被子植物64科144属199种。蔷薇科、樟科、菊科、杜鹃花科、豆科和禾本科等为优势科,所含物种较多。分析结果表明,大别山五针松群落种子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复杂,67个科中,世界分布、热带和温带分布的科分别有21、31和15个,显示出由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性。147个属中,热带成分共43属,占总属数(不包括15个世界广布属)的32.58%;温带成分共有89属,占总属数的67.42%,并以北温带为主。群落垂直结构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其中,Margalef指数、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以灌木层最大,其次为乔木层,草本层最低。灌木层与草本层的Pielou指数相近,且均大于乔木层。  相似文献   
8.
陶冶  张元明  周晓兵 《生态学杂志》2016,27(7):2239-2248
对伊犁河谷野果林20个群落60个样方土壤及环境因子调查取样,研究了野果林0~10和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及全钾(K)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伊犁野果林0~10 cm土层土壤C、N、P、K含量分别为73.15、7.00、1.14和14.74 g·kg-1,C:N、C:P、C:K、N:P、N:K、P:K分别为10.37、62.73、5.05、6.05、0.48和0.08;除K和C:N外,0~10 cm土层均显著高于10~20 cm土层.P、K、C:N及P:K具有较高的稳定性(CV=8%~24%),其他指标具中等变异性(CV=28%~46%).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在不同取样地点、不同群落类型及不同坡向间均有显著差异.除C、N之间为幂函数关系外,土壤养分含量及其与化学计量比之间均为二次函数关系,体现了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之间的非线性耦合特征.坡向、降水量及温度是野果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
龚莉  翟伟  吕丹  张世航  戈玉莹  洪志  陶冶 《植物研究》2022,42(4):544-555
提高繁殖输出是入侵植物成功入侵的重要机制,但不同生境间繁殖器官性状变异特征尤其是性状权衡关系可能会存在差异。以入侵植物北美车前(Plantago virginica)为研究对象,采集草坪、荒地和林下3个生境的植物花序,探究花穗及花序柄的形态、生物量及其异速生长关系在不同生境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生境北美车前大部分花序形态与生物量指标存在显著差异,草坪和荒地生境花序属细长型,而林下生境则为矮壮型。北美车前繁殖器官不同性状间的异速生长关系既有保守型也有易变型,体现出不同的环境敏感性。不同生境间北美车前繁殖器官资源分配的个体大小依赖关系也存在不一致性。可见,北美车前花序性状及资源分配在不同生境间既存在一定的可塑性也具有相对保守性,这可能是其高入侵能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大别山地区植物资源丰富,区系组成复杂且起源古老,为连接华东、华北和华中三大植物区系的纽带,也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采用样方法,在大别山南坡的多枝尖、庵基坪和麒麟沟3个地区,沿着不同海拔高度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森林植物群落进行研究,从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和层次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及其与海拔因子的关系等方面,对大别山南坡的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 共记录有植物108科270属449种,划分为20个森林植物群落类型;2. 森林植物群落各层次物种丰富度表现为草本>乔木>灌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呈现出乔木>灌木>草本;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较为复杂;3. 森林植物群落各层次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而下降;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也表现为随着海拔升高而下降,但草本层在1400m之后有上升的趋势。Pielou指数在乔木层中表现为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下降,在草本层中表现为先下降后出现上升,在灌木层中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上升,但其波动更为剧烈。本研究对大别山南坡森林植被大范围的采样观测研究,能够全面的展现大别山南坡森林植物的种类分布、空间组成等整体概况及其与海拔因子的关系,能为以后大别山南坡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较为全面真实的数据,从而为大别山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