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5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为选择最适于猴头菌多糖的脱色方法,本论文先比较了活性炭吸附法、化学脱色法、大孔树脂法等三种常用的脱色方法对猴头菌多糖的脱色效果及脱色前后免疫活性的变化,发现大孔树脂法更适合于猴头菌多糖的脱色,接着对十种不同类型的大孔树脂进行了筛选,通过脱色前后脱色率、多糖保留率及体外免疫活性的比较,最后发现大孔弱碱性阴离子树脂D315最适合用于猴头菌粗多糖的脱色.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黑木耳多糖(APP)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给予不同浓度的AAP灌胃20d,每天1次,腹腔注射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EGb671)作为阳性对照,20d后实施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60min后复灌,复灌24h后进行Longa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并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面积。复灌48h后用TUNEL免疫组化检测神经元凋亡,测定脑组织线粒体内活性氧簇(ROS)的生成量判断氧化应激水平。结果:黑木耳多糖能降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减小脑梗死面积,减少神经元凋亡,并且能够使缺血复灌脑组织线粒体ROS生成显著减少。高剂量AAP组的凋亡神经元数量、ROS生成量和阳性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黑木耳多糖能够对抗大鼠的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其保护作用和减轻氧化应激水平有关,并优于银杏叶提取物。  相似文献   
3.
大叶紫珠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植物名称 大叶紫珠(Callicarpa macrophylla Vah1),别名大风叶、白狗肠. 2 材料类别 带节茎段. 3 培养条件 (1)芽诱导与增殖培养基:MS+6-BA0.8 mg-L-1(单位下同)+IBA 0.02;(2)生根培养基:1/2MS+IBA 0.05.  相似文献   
4.
大肠埃希菌连续分离株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测定临床分离的60株大肠埃希菌对1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技术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60株大肠埃希菌呈现多重耐药,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Ⅱ、aac(6′)-Ⅰb、aac(6′)-Ⅱ、ant(3′′)-Ⅰ、ant(2′′)-Ⅰ的阳性率分别为36.7%、18.3%、0%、10%、1.6%。携带1种或1种以上基因的菌株有33株(55%)。结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严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携带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保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机制及疗效。方法选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予以维生素E和熊去氧胆酸等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次,3次/d,连用6周。记录并判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清内毒素、降钙素原(PCT)和D-乳酸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ALT、AST和GGT水平较治疗前均不同幅度下降(P0.05或P0.01),且对照组下降幅度低于观察组(P0.05);两组血清内毒素、IL-6和TNF-α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或P0.01),且对照组下降幅度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能下调血清肝功能、内毒素、PCT和D-乳酸等指标,降低肠黏膜渗透性,增强肠黏膜上皮的修复能力,保护其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温岭海区潮间带软体动物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95 ̄1997年间对温岭海区潮间带软体动物进行了初步调查,共采获标本816号,经鉴定得:多板纲4科4种、双壳纲10科22种、腹足纲12科29种。还报道了该地海区潮间带软体动物的组成、地理分布特点,并提出了经济利用意见。  相似文献   
7.
花鱼骨 和唇鱼骨 的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国内外通用的营养测试方法测定了花[鱼骨](Hemibarbus maculates)和唇[鱼骨](Hemibarbu labeo)的含肉率和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花[鱼骨]和唇[鱼骨]含肉率分别是70.61%7、1.52%;花[鱼骨]肌肉(鲜样)中蛋白质(18.41%)和脂肪含量(2.46%)显著高于唇[鱼骨]的,而花[鱼骨]的灰分含量要显著低于唇[鱼骨];水分含量分别是78.35%、78.51%,两者无显著差异。花[鱼骨]和唇[鱼骨]肌肉中脂肪酸种类丰富,饱和脂肪酸(SFA)4种,不饱和脂肪酸(UFA)7种;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3种;其中DHA含量高达5.00%和14.32%。花和唇肌肉中的氨基酸总量分别是63.07%和67.63%,呈味氨基酸分别为25.96%和26.30%。缬氨酸、蛋氨酸和胱氨酸为限制性氨基酸。  相似文献   
8.
浙江丽水生态示范区植物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9年底被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全国第4个生态示范区的丽水市(包括莲都区,缙云县,云和县,松阳县,遂昌县,庆元县,青田县,龙泉市和景宁畲族自治县),由于地形复杂,原生,次生林等保存较好,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笔者根据多年来对该地区的资源调查和标本采集统计,已知有维管束植物206科,94属,2881种,其中蕨类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在中国东半部仅次于台湾和海南,尤其是鳞毛蕨属和复叶耳蕨属可以认为是在我国的一个分布中心,种子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与邻近周边地相比也占有明显优势,区内珍衡濒危植物众多,区系起源古老,不乏古老的种,属及残遗种,且区系成分复杂,来源于多种地理成分。  相似文献   
9.
林植华  计翔 《动物学报》2004,50(4):541-550
用15条2002年6月中旬捕自浙江丽水的怀卵滑鼠蛇研究繁殖输出及孵化热环境对孵出幼体表型特征的影响。母体在捕后3周内各产一窝柔性卵。窝卵数、窝卵重和卵大小均随母体体长增加而增大,平均值分别为13.3(枚卵)、332.4g和24.8g。窝卵数和卵大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18和0.13。窝卵数与产后母体状态呈正相关,卵数量和大小无关。每窝部分可孵卵分别用恒温(24、27、30、33℃)和21.0-39.0℃(平均28.3℃)范围内的波动温度孵化,每隔5d记录恒温孵化卵的重量。孵化热环境对卵与环境之间的水分交换有显著影响,并影响孵化卵重量的时间变化。24、27、30、33℃和波动温度的平均孵化期分别为105.4、78.0、57.8、51.3和58.6d。不同热环境下的孵化成功率和幼体畸形率有一定差别,但统计上不显著。24℃和30℃孵出幼体雄性比例较高,27℃、33℃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雌性比例较高,但没有证据表明孵化温度能决定滑鼠蛇性别。除孵出幼体灰分含量外,孵化温度对其它幼体特征均有显著影响。33℃孵出幼体SVL较小,但剩余卵黄和其中的灰分含量大于其它温度孵出的幼体。24℃和30℃孵出幼体的总干重、总能量、躯干干重、脂肪体干重总体上小于27℃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24℃孵出幼体特征性具有最小的剩余卵黄,33℃孵出幼体则特征性地具有最大的剩余卵黄。24℃和30℃孵出幼体特征较为接近,27℃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较为接近。对9个幼体特征变量做主成分分析发现,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共解释81.2%的变异。幼体SVL、湿重、干重、脂肪含量、能量、躯干干重和脂肪体干重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56.9%变异),剩余卵黄干重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24.3%变异),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分值均差异显著。主成分分析进一步显示,24、30和33℃孵出幼体总体上小于27℃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动物学报50(4):541-550,2004]。  相似文献   
10.
新外来杂草--裂叶月见草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明  曹家树  丁炳扬  刘青娥 《生物学通报》2004,39(9):20-21,F004
裂叶月见草是浙江新发现的外来杂草,就其分布情况、形态特征、开花结实特性等进行了观察研究,认为裂叶月见草是人们通过蔬菜种子调用时无意带入的,并得出了裂叶月见草的繁殖系数大、适应性强,具有一定入侵性的结论,并提出了加强种子管理、宣传教育和控制等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