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2.
3.
蝎蛉科与蚊蝎蛉科昆虫触角感器超微形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触角是昆虫重要的感觉器官,其感觉功能主要是通过其上的各类感器来实现的。本文以染翅蝎蛉Sinopanorpa tincta(Nav偄s)和中华蚊蝎蛉Bittacus sinensis Walker为代表,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蝎蛉科Panorpidae和蚊蝎蛉科Bittacidae触角感器的类型及其超微结构,并简要讨论了各种感器的功能。结果显示:染翅蝎蛉触角上共发现7种感器,分别为短刺形感器、Bhm氏鬃毛、毛形感器、短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和微毛形感器。中华蚊蝎蛉触角上也发现7种感器,分别为Bhm氏鬃毛、芽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畸形毛感器、腔锥感器和钟形感器。蚊蝎蛉触角与蝎蛉的最大区别是着生有大量的腔锥感器,初步推测众多的腔锥感器可能与蚊蝎蛉对湿度的高度敏感有关。 相似文献
5.
缘脊叶蝉亚科生物地理学研究(同翅目,叶蝉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缘脊叶蝉亚科的组成,族、属和种的地理分布,以及起源与扩散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缘脊叶蝉亚科由7族57属323种组成,只分布于旧世界(Old World).7个族在非洲区均有分布,古北区有4个族、东洋区3个族、澳洲区2个族.依种类分布情况对4大动物区的相似性分析表明,东洋区与古北区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澳洲区,与非洲区的相关性较小,这与地球演化历史是相吻合的.通过对各族地理分布及起源时间分析,它们的起源时间依次是:Drabescini、Paraboloponini、Selenocephalini、Ianeirini、Adamini、Dwightiini和Hypacostemmini.文中给出了各族的地理分布图. 相似文献
6.
2004~2005年,在陕西省南部米仓山黎坪国家森林公园研究了秦岭蝎蛉Panorpa qinlingensisChouetRan的年生活史和生物学习性,通过饲养,成功获得卵、幼虫、蛹等虫态。结果表明,秦岭蝎蛉在米仓山1年发生2代,以预蛹在土室里越冬,5月中旬始见越冬代成虫,5月中旬末~6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7月下旬~8月中旬为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成虫在室内可存活35~60 d。羽化近1周后开始交尾,交尾4~8 d后开始产卵,单雌产卵量35~180粒,卵期5~9 d;幼虫型,共4龄,历期38~50d;蛹为强颚离蛹,蛹期8~18 d。记述了主要生物学习性。 相似文献
7.
8.
记述坦小叶蝉属9新种,中国1新纪录种和1新组合,确认了1新异名,编制了中国坦小叶蝉属种检索表。模式标本均保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中国蛱蝶科已知324种昆虫的分布与区系组成,主要由古北区、东洋区、古北一东洋区共有种类组成,共计309种,占总数的95.37%;其种类组成与澳洲区、新北区有明显差异;特有种类较少,占总数的12.65%;广布种很少,仅占1.74%。同时统计分析了324种蛱蝶在我国各省的贫富指数。 相似文献